塔拉物语Ⅱ

 

这一期小编为大家精选鄂温克之行中的三个来自不同民族的手工艺人。他们分别来自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各位客...





这一期小编为大家精选鄂温克之行中的三个来自不同民族的手工艺人。他们分别来自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各位客官,请听我娓娓道来。

赏心“乐”目——蒙古四胡


戴常锁,蒙古族,呼伦贝尔市四胡协会副会长、鄂温克旗伊敏河民间艺术团团长、鄂温克旗级和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从小受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酷爱四胡、民歌等民间艺术。因为家族里祖祖辈辈都制作四胡、马头琴等乐器。耳濡目染中,戴常锁也对乐器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制作的四胡,这是一种拉弦乐器,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引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

由他制作的四胡与传统的四胡相比,在厚度、高度、宽度以及响度方面都很很多创新和提高。通过搜集传统四胡,戴常锁研究发现传统四胡木质较硬,琴发声的时候声音不正且音量小。而经过他自己改良制作的四胡,厚度较薄且还有坡度,并且他所制作的四胡可以自主调成温柔、激昂、亦或是其他的音色。另外四胡以前是用羊皮制作,这样的材质易受潮。因此他将羊皮材料换成蛇皮,这样使得乐器防水防潮性能的到了很大的优化,受到了不少四胡爱好者的赞赏。



模拟人生——达斡尔族哈尼卡


孟丽,达斡尔族,手工艺人。

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孟丽老师从其母亲以及奶奶处学习到了哈尼卡的制作技艺。04年开始研究民族服饰的设计,并于08年开办了工作室。除了哈尼卡外,对达斡尔族民族刺绣的衍生品和服饰都有一定的研究。



她从自身最感兴趣的手工开始,通过手工讲述民族文化的故事,教育孩子,增加民族认同感。哈尼卡就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



哈尼卡是达斡尔民族小姑娘心爱的纸偶玩具,从最传统的桦皮哈尼卡到纸质,再到皮质材料等新材料的加入,哈尼卡被一代又一代聪慧的达斡尔小姑娘演绎的愈加丰富多彩。

关于哈尼卡的制作,孟丽老师告诉我们哈尼卡的制作技法和经验是在长辈和孩童之间口耳相传的。一般是由老人带领四五岁的小女孩在家学习制作技艺,并教授玩法。玩耍的过程主要是模拟达斡尔族的生活场景,如:婚礼、春节、采集、饲养等。通过自编剧情来演绎生活,感悟生活,以此达到美学以及礼仪的素养的培养。



目前孟丽老师的工作室已经开始市场化的运作,从排练儿童剧,教授民歌,到文化演出以及民俗文化课程进校园等活动。孟丽老师希望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让社会,让孩子们对于达斡尔族有更加深刻而又直观的了解。
“皮面”之谈——鄂温克族皮剪


阿玲,鄂温克族,皮剪技艺传承人。

鄂温克族的皮剪,是一种古老粗犷的手工艺制作技术。没有明确的定义、特定的工艺以及步骤。它源于狩猎民族的特有的生活方式。过去允许狩猎时,鄂温克族将狩猎带回来的动物的皮毛进过熟皮加工后做成衣服和鞋子,在剩下的边角料上剪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再用这些皮剪去装饰衣服和鞋子。

阿玲和我们介绍,皮剪的工艺十分简单。先在脑海中想好图案,再用柳条在皮上画出图案,最后用剪刀(刻刀)剪好图案。一幅皮剪就成型了。阿玲皮剪的主题大多具有本民族特色,如:萨满文化、敖包、牛、羊等。



但是由于狩猎的限制,以及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冲击。皮剪在材料上收到了一定的限制,由真皮转而开始使用人工皮。从而也使得图案变得更加的粗犷。

阿玲说她对于皮剪的传承想的十分的纯粹,她不希望过多的改变,她希望能保留属于本民族最淳朴的部分,因为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




    关注 乡hom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四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