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质量控制中要素“人”的管理(一)

 

人是生产制造活动的主体,因而过程质量控制中要素“人”的管理,作为晓霜老师讨论各个要素管理的首篇文章。本文首先讨论了人员能力和素质管理,后续将继续发文完成本系列,将继续讨论人员工作意愿管理和人机工程管理。...



导言

人是生产制造活动的主体,因而过程质量控制中要素“人”的管理,作为晓霜老师讨论各个要素管理的首篇文章。

这里所指的要素“人”,主要是指生产加工活动直接操作者和班组长级别参与生产加工活动的直接管理者,以及设备、刀具、模具、测试、物流等生产服务部门的基层操作人员。不包括工程师级、技术员级等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包括行政和管理人员。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的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 首先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满足工作要求;
  • 其次人要有主观意愿和积极性去做工作和做好工作;
  • 第三个方面是广义的人机工程的概念,既包括工作过程设计适合操作者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传统意义的人机工程,也包括过程设计应考虑并适合人性的特点。例如把人的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等偏好作为人性的正常特点在工艺策划中加以考虑。
    本篇文章先讨论人员能力和素质管理,后两项内容放在续篇讨论。

在很多企业经常见到的人的能力管理,就看到一张人员能力素质饼图。而在晓霜老师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是不充分的。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讨论人的能力和素质管理:

  • 岗位工作任务识别;
  • 岗位应知应会清单;
  • 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培训;
  • 关键岗位识别;
  • 顶岗管理;


岗位工作任务识别

操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管理,应该从岗位工作活动清单开始。下面是以虚拟的操作岗位为例的一个岗位工作活动内容识别的示例。
在企业面临具体的操作岗位时,上图岗位活动内容应该会更具体更丰富。从上图可见,某岗位的操作者的所有活动中,首先是其作为企业员工的必要的活动,其次是作为某类员工的活动,最后才是作为某岗位操作者的活动。作为某岗位操作者的活动,又被晓霜老师分为三种活动:

  • 生产操作,是指在生产作业准备活动就绪后正产生产循环中的活动,一般地包括原材料上料、必要的原材料检查、加工或制造、产成品检验确认、产成品下线摆放或放行。换句话说生产操作是一个生产节拍的单次循环中所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
  • 生产操作准备,是指开班开机、设备点检、备料领料,模具或工装更换调整,换刀或刀具修磨,工艺参数调整,以及共线生产多种产品时的换型准备等。
  • 异常处置,是指在生产和检验活动中发现的各种异常的应对活动,例如产品质量问题、设备故障、异常停电等等情况下的不合格品隔离、追溯、调整、信息报告等活动。
    一般来说生产操作最容易学会,异常处置难度稍有增加,生产操作准备难度最大,特别是其中的换模换刀等作业。

把岗位活动分类识别,是为了有针对性的由不同的部门策划相关的培训及培训管理活动。把岗位作业活动细分,是为了解决在紧急情况下在新员工匆忙上岗时,优先培训生产操作,而由班组长或多能工帮助解决生产准备工作和异常处置工作。

岗位应知应会清单

    岗位工作活动识别后,即可以根据岗位工作活动识别岗位应知应会清单。岗位应知应会不仅仅包括培训课程清单,也包括岗位所必须的教育背景和特殊技能要求。例如机电行业大专学历要求,数控机床编程培训证书,叉车操作上岗资格证书等。

根据岗位工作活动清单所识别的应知应会清单,才能够做到所识别的培训项目具体、完整、有针对性。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标准化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生产操作过程因人而异的变化,使各种操作活动无论谁来做,都能保证符合质量、效率和生产节拍的要求。一般地,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生产操作准备活动和生产操作活动纳入到标准化作业的范畴内。

标准化作业,一般通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来规范。而同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也起着标准化作业培训的培训教材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有企业开始把培训过程做成录像视频,用来辅助培训,以减少师资的变化而导致的培训变差。

对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这里仅做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别强调:

  •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不能仅仅简单描述作业步骤,而应细化描述每个作业步骤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例如,不能简单地说,螺栓涂胶后预装到螺栓孔。而应该描述为“左手手指捏住螺栓头部,如图1所示;右手挤压胶管向螺栓涂胶,如图2 所示;涂胶位置为螺栓头部向下第2牙至第3牙之间,胶线宽度大于等于1个螺牙,涂满一周,胶量至少填满一个螺纹沟槽深度,即胶面高于螺纹牙顶,如图3所示。请注意,不能存在胶线断线情况”。
  •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应图文并茂,利用图像加文字描述的方式,说明清楚。切忌简单描述为“外观标准参见限度样件”。如果利用限度样件,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中应拍照片,并附文字描述,说明是哪个方面的限度样件,是合格的标准还是不合格的标准,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个限度样件合格或者不合格等。避免简单要求操作者自己观察限度样件而产生的因人而异的理解。而同时限度样件应挂卡,相应的文字描述应表述清晰,与外观标准上的要求描述相一致。
  • 应使用易于从操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来描述。例如,晓霜老师有一次从南京回上海,错误地开过了长江二桥奔了江北。我问收费口的服务人员哪里可以掉头,回答说“前方五公里”。听起来很准确,但我还是错过了出口。倒不如和我说“前方和八卦洲休息站同一出口,下高速”听起来更清晰易懂。
标准化作业培训

    标准化作业培训,绝对不是简单的把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丢给新员工自学就算培训了。

我们所要求的培训即要求学员学得必要的知识,也要求学员通过实践练习掌握必要的技能。请参考“考凡咨询”公众账号历史信息中《我们误会了孔子二千年》一文中“学”和“习”的含义。

不仅仅生产作业应该标准化,而且标准化作业培训的过程也应该标准化下来,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培训的教材、师资、培训的流程、培训后的考核方法和标准,也应固化下来。 一些企业把标准化作业培训的过程规范为“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我手把手指导你做;你说我听,你做我看,你独立练习”。一些严格的企业要求,练习不仅仅要熟练到可以操作正确,而且要在规定的节拍时间内操作正确。

岗位技能矩阵表

岗位技能矩阵表,是为了一目了然地显示员工所掌握的技能,所能胜任的岗位。同时也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各个岗位所能够胜任的操作者。

下图是一个简单示例。OP代表工位。



上图中,请重点关注一下晓霜老师所推荐的饼图状态说明和大家常见的说明的差异。四分之二饼图状态,说明员工可以独立进行正常的生产作业,完成节拍内的工作。而生产前的准备、异常处置等活动需要班组长的支持。四分之三饼图状态才能够算作独立上岗。这样的目的是,在员工流动时,新上岗员工能够尽快上岗,保证生产可以尽快在开展起来。而在后续过程中再全面提高操作者生产准备和异常处置技能。

关键岗位识别

关键岗位不同于关键工位,关键岗位是从人的角度考虑的,关键工位是从人、机整体的角度考虑的。例如一些设备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而对操作者的依赖程度很低的工位,尽管其加工内容可能很关键,但它的操作者也可以不是关键岗位。

关键岗位的识别,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 该岗位的操作结果的重要性程度。一旦操作失误,所导致的后果在产品功能上的影响或生产干扰的影响比较大;
  • 该岗位人员培训的难度较大、或时间要求较长、或培训成本较高,或三者兼而有之;
  • 该岗位操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具备该素质的人员在人才市场上较难以获得,例如有数控机床编程能力要求、叉车操作证书等。
    识别关键岗位,进行关键岗位管理,有两个方面的目的:

  • 在薪酬和激励制度上向关键岗位人员倾斜,保证在人员流动时关键岗位人员的稳定;
  • 方便进行顶岗人员的培训管理,一旦现有从事关键岗位操作的人员流失,可以有具备关键岗位操作技能的顶岗人员立刻充实到关键岗位,从而减少生产干扰。


顶岗人员管理
    下图人员能力矩阵表中,我们给出了各岗位的重要性等级。A级代表关键岗位,B级代表一般岗位,C级代表辅助岗位。例如对员工技能要求不高的领料发料工作、包装工作等,均可以看作C级岗位。



假设目前的各岗位的上岗人员安排如下:

  • OP10,张三;
  • OP20,李四;
  • OP30,王五;
  • OP40,徐六;
  • OP50,冯七;
  • 班组长和多能工,马八;
    从上图中,如果不考虑马八作为班组长的顶岗能力,我们可以看出在顶岗管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 OP30为关键岗位,目前没有顶岗人员;
  • OP40也是关键岗位,目前的顶岗人员王五本身也是关键岗位操作人;
  • OP50没有顶岗人员。
  • OP20虽然有张三正在进行顶岗培训,但还不具备上岗资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该生产线员工技能得到了适当的提高,如下图所示。



经培训提升后,至少所有A、B级岗位均有人员具备顶岗能力,至少满足了独立生产操作的能力。但顶岗人员还需要继续培训提升,继续完成生产准备作业和异常处置的能力。

未完待续

后续我将继续讨论人员工作意愿管理和人机工程管理。特别是在讨论人机工程的时候,晓霜老师将引入一个“人性化工艺设计”的概念,相信一定会让您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敬请点击标题下面的蓝色“考凡咨询”,添加关注。或微信搜索公众账号“考凡咨询”,添加关注。

关注后可查阅历史信息,阅读更多晓霜老师的文章。
因晓霜老师各人学习和工作经历有限,如果各位读者发现各篇文章中有不当、不正确的地方,敬请不吝指出,晓霜将感激不尽!欢迎互动留言!


    关注 考凡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