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族固教——族教二象性的实现与展望

 

一、对全面现代化的一些看法;二、民族文化发展才是民族出路;三、新时代未来发展展望。...

以族固教
——族教二象性的实现与展望
作者:迈克尔·杜云霄


一、 对全面现代化的一些看法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现代化和宪政民主转型问题日渐突出,普世价值观已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同时,作为“宗教的世纪”,当下社会对于宗教的思考、变迁、定义的探讨和研究层出不穷。

司马南说过:“宗教的问题很复杂,比如佛教,它怎么有那么广泛的信众?中国有一亿人信佛,因为最上层是哲学,到底层是民俗,所以大到佛教的大学者,下到农村烧香的老婆婆,他们都信佛教,但是信的东西并不是一回事。”因此,个人体验和生活领悟显得格外重要。根植于心的才是信仰,一个人归属某一宗教不表示有正信,况且都受地域人文大环境的影响“裹挟”。而仅仅拥有宗教知识和宗教观念,没有宗教体验和哲学思考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宗教信徒。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寻生活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某种价值而生活!作为时代的神经,信仰服务于人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信仰的价值不以时代变迁而转移,对于营造自由公平正义与爱的环境有重要意义,承载着人的终极关怀。

“伊斯兰教”源自阿拉伯语“伊斯俩目”(阿拉伯语:اسلام),“伊斯俩目”一词,源自“赛俩目”(阿拉伯语:سلام),意思是“使顺服、促进和平、倡导和平”。因此,“伊斯兰教”正确地解释应该是“和平的完美的生活制度”。顾名思义,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的内容包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宗旨是“敬主爱人”,即服从安拉(真主)的意志,主张人类和平相处,各自和平建设自己幸福的家园,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古兰经》中曾明示凡信造物主与行善都会有上帝的恩典。如 “信道者、犹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62),“信道的人、犹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凡确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人,将来必定没有恐惧,也不忧愁”(5:69)。可见只要心向上帝(真主)而且行善就会得道真主的恩惠,当然这个决定权归于造物主(真主)。作为天启经典的《古兰经》是真主(上帝)下降世间的真理,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但在伊斯兰礼仪制度中的“人造教法”及众多派别教条却有值得商榷之处。在现代社会中,伊斯兰要发展,教门要与时俱进,需要重启教法创制革新之门。

一个正常的社会,宗教担当着维持社会基础性秩序的功能。作为普世信仰的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向来很注重结合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简单易行而十分“现代化”的宗教。根据伊斯兰教义,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而是涵盖了诸多社会功能。在现世社会功用上,需要发挥社团互助功能,最终目的是提升民族自尊心,巩固信仰的土壤。既然伊斯兰是完美的,那么妨碍拘束自身发展的“怪圈障碍”自然要打破。通过去意识形态化,树立独立思考,思辨圆融而不因循,展现和平中正的伊斯兰信仰。

宗教是一个文化整体,信仰是一种行为;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人类最原始的科学。在宗教发展中,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与哲学语言来论证其教义。哲学思维是理性、逻辑地观察、宏观的分析,而单向度的信仰视角会让人一叶障目、因袭僵化教条思维,单纯研究某种宗教获取的知识永远是片面的,宗教的对比和交叉换位才是最有益的。因此,必须要把这种宗教知识转化为一种学术的语言,把宗教的思维转化为一种哲学的思维,或者是学术的思维。

国人在教育领域向来讲究寓教于乐,因而强调幽默中带有思考。而宗教经典往往是隐晦难以直白的领悟,这需要我们善于捕捉“亮点”,并将思想理念和谐地溶于生活,对于如何理解上帝的预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很有启发。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经历着肆意挥霍神赐于他的力量和青春,都有不同的个人体验,随着时间的消耗及思考,至到达到对于人生的领悟。通过思考自身的“社会与生活”,活在当下的个人实践,也许能够给予我们的人生和世界的改变。

人们对自由意志最简单地理解是具有一种社会性的,即事业钱财工作等范畴下的这种社会性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作为一种社会性个体选择,在实践达到这种意志的过程本身,绝不是依靠什么奇迹,而是人的努力。当所有人都达到了带有一定的自私性的自由意志时,社会将遭到损坏而变得混乱。相信造物主上帝视野中所理解的最和谐的自由意志绝不是那种自私的、自我的,而是对他人的祝福,对他人的一种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自由意志才是最为美丽的也最为和谐的。

纵观宗教发展史,宗教是从早期少数信仰者到形成团体组织、教团进而不断扩大的,但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中宗教已呈现制度化宗教现状并在模式上已落后于单纯的信仰本质。宗教现代化就是非神圣化、非神权化,将信仰从“制度化的宗教”中释放,回归到个人领域与生活本身。表现在社会变化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制度化宗教的羁绊,社会种种制度日益理性化,而对于宗教本身而言,宗教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对比经典与现状而看,宗教给我们的方向是没错的,错误在于路径。传统宗教的方法和路径是无法得到实现的,我们要有一条新的可能现实地去达到的路径。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已处在一个转折期,信仰的模式需要符合时代精神,信仰者通过个人体验与社会实践,加强对神学、精神哲学的研究和文化思考。信仰自由的前提是自由信仰,信仰回归个人领域,经过宗教对比与哲学研究,开展一种新的全球化信仰体系思考。

社会本来就是多元的,世界因百家争鸣才精彩。生活在多样化社会当中,作为“信仰的中国人”不仅是实践于穆斯林社区(或回坊为核心的回族社会),而且在文化多样性社会,更需要在政治大环境中成长起来。信仰自由须有自由政体保障,所以有信仰之人必先争取信仰自由。由信仰可联系到自由政治,信仰和政治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权利和信仰自由都是争取来的。针对当前现状,宁夏大学马建福老师曾说:“生活在当下,推动宗教是宗教人士的义务,消除误会,减少摩擦和心理间距是社会文化工作者应竭尽全力的事情。”因此,广泛开展文化建设,进行思想领域的开拓与互动交流是当前亟需的。

社会发展向来因开放而发达,因保守而落后,如果真想发展弘扬民族事业与教门,必须冲破狭隘的民族、“教门”思维,扩大视野与格局。摒弃大一统史观,树立多元史观,培养独立思考,全方面了解回回人、回回历史乃至中国社会、世界局势,树立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的“宏大教门(广义概念的教门)”,建立族群共同体与信仰的现代人文关怀下的有效结合。为了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人类开展教育的终极初衷,回顾明清时期回儒的兴起,无数先辈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其根本是为了民族发展与宗教传承、争取话语权和文明对话。

本着《古兰经》中宣示的“你们当全体坚持安拉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3:103)的原则,整合族内教内力量凝聚民族软实力,避免穷枝究叶下的之嫌和无休止地争执分离!为避免局限于宗教争论、历史无知的状态,“国子学”决定走学术路线,在“回族学”范围内,没有教条式的“一言堂思维”限制。避免常人的“盲目、无知”和某些学者的“学阀气”,开展“学在民间”,通过对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的不断学习,去实践“爱智求真”获得真知。

虽然民族这个概念伴随民族国家而诞生的,但族群毕竟早已存在了上千年,以族群为背景的族群之间的关系模式一直存在,有着不可抹杀的集体性记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不过国家对族群的重新架构,一些政客为达成某种目的,运用权力有意加入“话语霸权”的成分,进而编造出伪学术唯科学的所谓理论定义。为了避免政治化、宗教化倾向,我们可以走学术路线,定位为“学在民间、客观谨言的平民学术”

在民族复兴事业的道路上,一时之间可能还达不到民族事业的高度和把握方向,我把这个理解为追求“真”的一个过程。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将来如遇到争议可求同存异,采用“罗伯特规则”共效群力;总之为了“民族复兴事业发展”各尽本职、用心协力各行所能。我们在努力寻找中觅真知,探寻过程中发展自己,民族文化软实力(文化事业和宗教文化)的发展就是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大成就。

二、 树立智慧的理念和实施模式1、紧抓互联网自媒体发展机遇

在信息时代,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兴的自媒体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接受审查制度之类的繁琐桎梏。自媒体时代的优势在于其活力,此刻必须强占某一领域阵地,走专业化道路,深挖钻研。难在有内容原创性,一旦形成团队“产业链”,自然将来能够拥有话语权。

曾经的我像郑益朵思提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虔诚”》笔下描述的那样,在那个时刻我的心境时常被“忧教忧族”引发的种种担忧而牵扯。后来,一直在读书、思考着今后应当如何应对当下社会的种种变迁,直至内心渐渐已“走出社区思维困境”。如今,笔者看来信仰是个人领域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人体验,不应当把“狭义的宗教仪式和思维”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民族文化包含无数先辈的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所有智慧结晶,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譬如中华文化包括儒释道,甚至还有回教、耶教的影响,民族文化和国家软实力的范围涵盖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蕴和现代人文。我们“作为一个信仰的中国人”,应当本着“广义的宗教本原”精神实践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暗美的伊玛尼”还是“明扬的教门”,这两种宗教实践不应成为我们分歧的焦点

中国有14亿人,我们的倡议与理念未必能够得到每个人都认同,单就把我们的理念传达给千余万回回人和为数两千多万的中国穆斯林,这其中需要做的工作就有很多。今后我们紧密结合起来,以回回国子学、端庄文艺、读一斋等平台为核心的民间学术团体,在多元社会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2、民族文化发展才是民族出路

回族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精髓部分需要研究发掘,并发扬出来。因此,需要加强回族学研究学习,充实自己,因为只有当文化被本族群吸收接纳真正属于回族大众了,才是标准的回族文化。随着回族学研究的积极开展,以及民间文化人士进行的细致而大量的发掘整理、加工、拓展、发展、创新,在回族文化传承当中需要保留鲜活、生动的文化特色,反映出时代气息,使之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变化。

对于宗教,我们有着各自的认知,毕竟多数人不是教法学、宗教学专业,而且在这个领域即便是宗教人士亦是很难达成完全一致,所以我主张在“回族学“学术范围内开始慢慢做。为了民族复兴事业上的和谐发展,我们暂且把对于我们不能很好驾驭的宗教放到一边,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共同民族事业发展进步添砖加瓦。况且,在宗教方面现参与做的人已颇具规模,有很多阿訇和众多网站,而民族的语言及文化发掘传承的极少,甚至丢失尽饴,却无人问津。因此,我们有责任去发掘它宣扬它。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信仰是自己的,属于个人领域;而文化是属于全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发展一个民族,必然要发展她的文化。信仰与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两个支柱,如一个身体健全人双眼缺一不可。不能过分偏向宗教忽略民族文化传承,当然也不可忽略宗教信仰,需要二者并重、相辅相成,而非死搬硬套。社会自然是需要信仰的,有信仰的人可以借助信仰更好更快地控制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是督促我们一心向善,帮助我们精神专注,心灵平静,并切身地来通过行动改善周围社会。

回回国子学通过发掘先民的语言,除了证明并让外界知道,回族是有语言的;让回族同胞了解到自己的母语,不再将回族母语误解为是汉语甚至阿拉伯语....更是藉此推动回族文化的复兴发展。而且对缺乏多元史观的国人,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文化多样化的展示。我们所做的是回族除过宗教信仰还有语言历史文化等。在复兴回族的道路上,需要开展语言、舞蹈、音乐、绘画书法、武术、回医学等领域,来继承发扬回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在民族文化复兴事业上,需要法律、金融、文学、土木工程、IT、商贸、教育等各行各业的同胞参与其中。

学术因开放而发达,因封闭而落后。纵观历史,凡虚心吸纳、开放包容的历史发展时期,穆斯林就会为全人类奉献出宏学巨著,在医学方面如伊本·西那对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国医学吸收接纳而成医学巨著《医典》。此后在以《医典》为蓝本发展而来的回医学发展史中,有被誉为回族医学四大名著的《饮膳正要》、《海药本草》、《瑞竹堂经验方》和《回回药方》。此外,唐代郑虔著《胡本草》、段成式(803-863)《西阳杂俎》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了大量西域医药知识。在医学探究方面,委实不应该把中西医分开对立,不论中医、藏医、苗医、回医、西医、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实际上只有一个救人的医学!中国“青海回医药研究会”曾对医学发展道路上提出建议:“希望我们新生代的穆斯林医务人员需要立足现实,效法先贤,以一贯之,集纳所有治病良方妙法,不分苗医藏医、何论魏晋,尚“凡病皆有药”之圣训,倡“基因组化纳米刀”之精准,避“中西孰优孰劣之争”、潜心修学、继续笃学明志,阐释医学乃仁学之奥义,以行动树义理,以医术尽主道!”这句话用在整个复兴事业中同样很好。

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大众不了解历史,盲目迷信权威,并以他者视角的文献及自己的错误见解去认知本民族。面对回族文化的式微,我们这代人由于都没做文化复兴方面的工作,文化的断层使得我们对回族传统文化接触较少,因此为复兴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每个时代都各自的使命,我们的当下工作就是总结经验,虽然前途光明但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曲折,现在所做正如刘瑜先生所说那样:“怀绝望之心,行希望之事”去为后辈继承这个事业做好准备工作。

相信经过大家努力,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专注、努力最终会凝聚、固化一个崭新的文化轴心!通过所有的领域的努力发展及资源整合,最终将使回回人在“文化边缘化”和“同一化”的境地中峰回路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平静的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哪怕刺耳,即便无言之凿凿之据,也不要做大加挞伐之功,做好自己便是!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让普罗大众(不分国界、民族、信仰)了解回回国子学、回回医药学(元代置广惠司,设回回药方院和回回药物局,明清有回回太医院)、回回御香局、回回司天监(钦天监)、回回炮手总管府(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回回哈的司(相当于伊斯兰教协会)、回回建筑学、回回武术、回回民族学等诸多相关的文化历史及学术研究,立足当下,秉持传承历史、吸收多元的治学精神,抱以穆斯林卫心、卫性、卫德之积极入世态度,五功之余,多行善事!风声雨声读书声事事关心,多做为国、为教、为民有益之事!何虑耳边嘈杂…,共勉!

我们的当今任务是求发展,不是搞对立冲突。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是愚昧无知的、没有前途的,在追寻信仰的同时谋求如何在文学、科技界、医学界以及商界和政界立足是真主赋予我们的责任!三、新时代未来发展展望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信仰的中国人,应当是一个对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宗教有贡献的人,同样应该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宗教现代化作为文化复兴的重要环节,是民族复兴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幕。我们的理念是不普及伊斯兰“教派教义”,不讨论伊斯兰教法,只普及伊斯兰历史,只讨论伊斯兰的现状,以当代的角度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走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就像马云飞阿訇所说:“《古兰经》作为一部启示录经典,属于纯粹的信仰范畴。.....作为现代社会重要标志的“政教分离”制度,本质上是为了更自由地信仰宗教,而不是消灭宗教,现代社会与宗教并非格格不入。”

我们的使命是为各族穆斯林和想了解伊斯兰的朋友服务,内容是包含了民族学和宗教学的民族文化整体。虽然我们国子学创立以来,主要想在回回语、回医学这类民族频危文化方面有所建树,但在回族历史、服饰、武术、歌舞、书画也都需要去发掘发展。

在普及宣传和树立理念当中,我们的立足点和方向以回族学和宗教学(以纯学术角度,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视角出发,不争论某教某派某某是与非)为回族、维吾尔为主的民族共同体文化发展和各族穆斯林宗教信仰指引明灯。从民族实体看,关注的范围涵盖伊朗语后裔的回回人(回族、东乡、保安)和塔吉克人,还有维吾尔人为主的突厥语穆斯林,这个实际上还涉及到了边疆问题;从宗教方面看,自然还要涉及汉族穆斯林、朝鲜族、满族穆斯林等。

人格与国格重叠,个人与国家一体,国家的强弱兴衰与每个国民的荣辱紧密相联。国家发展与民族文明建设,需要众力,需要社会与民众支持。在一个文化多样性的社会,能够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尊重,也只有这样的兼容并蓄和尊重宽容,才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大之所在。

一个群体或个人命运的方向走势,当然归根于很多的因素,然而只有自身才是命运好坏的内在因素。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显然个人的成功也是为民族作贡献,每一个人都做一点,整个社会格局就撑开了,国民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指日可待。空间和时间是争来的,学习先学好生存的事情,关注生活本身才最重要,在其后才有余力再论其他。

任何国家的公民如果藐视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话,就等于对国家的背叛。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义务去维护社会秩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样才是国家、社会通往良性循环轨道的发展机制。民族事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实际上涵盖了宗教)为主导,以复兴民族为最终目标。政治方面,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力争民族权利、信仰自由。在族群生存发展之路上,马建福先生曾作出定义:“一个群体是否优秀,要看他们的精英阶层的同领域接轨问题。如果回族的确有大量人才在国家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影响力足以带动全部。譬如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等的占有比例。这些都是现如今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衡量标尺。如果没有,同样没有未来.......一个群体的对外交往越频繁就越有眼界和生命力,反之自我育苗能力差而自愿被淘汰。意识是在互动中加强的,那些担心交往会被同化的假设都是伪命题,我们看看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为什么有些群体被愚弄欺凌,就是因为自我改良的空缺。古有北魏孝文帝、再又明治维新,后有改革开放。回族的今天所面临的瓶颈就是强迫式的改革是否能够付诸行动。传统回族强调物质层面,没有错。但是一定要“修渠引水入田”,丰富精神,所有群体成员的精神思路和开拓之道。”

今后我们务必矢勤矢勇继往开来,通过发扬“回儒”先辈的开拓精神,开启这个时代的“创制之门”,实现民族复兴和宗教现代化。我想在不远的将来,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回族及新疆各族穆斯林)民族文化能够齐放异彩,能够塑造成为坚实而有活力的“本民族文化软实力”整体。希望团结其他各族穆斯林和非穆的同时,通过中国56个民族中10朵“伊斯兰兰花”的不懈努力,在继儒释道之后,真正成为影响中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话语地位。


    关注 回回国子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