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边

 

“我决定要像一个真正的尼泊尔当地人那样,无所事事地坐在佛塔的台阶上,沐浴冬日的阳光,百无聊赖地打发剩下的时辰。”...



高三的时候,即便时间再紧迫,总是想办法挤出时间来读一些杂书,那些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书。

读了毕淑敏老师的一本书,叫《蓝色天堂》。

然后,自此,对尼泊尔这个国家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

对于尼泊尔这个国家,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她的宗教。

宗教是尼泊尔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尼泊尔流行着多种宗教。有印度教、佛教、1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等等。其中,印度教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佛教。印度教和佛教是尼泊尔的传统宗教。

个人来讲,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会对所谓的宗教,尤其是佛教之类的东方宗教报有“迷信”二字的态度。处于半信半疑的徘徊状态。

在《蓝色天堂》这本书里,毕淑敏老师写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毕淑敏老师听了印度教湿婆的故事后嘟囔道:“这无数的神,为什么不能条理清晰眉清目秀一点呢?太乱,让人摸不着要领。”跟她走在一起的一位13岁的小男孩诡谲地一笑,问:“你敢说希腊神话的坏话吗?”毕老师坦承,不敢说。小男孩说,这不就得了?没人敢说希腊神话的坏话,其实它们的谱系也不是眉清目秀的……那些神,谁搞得清谁和谁是一家子啊!这大家就不说了,老是来挑印度教神的错……

毕淑敏老师恍然明白。

我们在文化中不知不觉地存在有这种以欧美为中心的歧见,我们对西方的神话奉若神明,觉得他们源远流长,却不知不觉地被打上了烙印,觉得东方神话体系似乎低人一等,说起来的时候也带出不屑。还是孩子的目光澄澈,心态平等。

第二个想说的是,尼泊尔这个国家对死亡的态度。

在巴格马蒂河边,有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就是俗称“烧尸庙”的帕斯帕提那神庙。

这里是,加德满都最大的印度教徒露天火葬场。

在尼泊尔文化里,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不隐讳,也不恐惧。

毕淑敏老师问当地的导游,你想过自己死后的情形吗?

导游笑了,说,这个不用想啊,我们都知道自己死后会怎样,非常清楚。一点都不陌生。我们了解所有的程序,知道自己也一定会走这样的路,很踏实的。

毕淑敏老师写道,一句“很踏实的”,让我对这个民族的生死观,有了贴切的了解。

而我,对于这个国家对死亡的坦然和从容,油然敬佩。也第一次,由衷地感受到宗教对一个国家民族人民精神上的强大引导。
第三个,是尼泊尔的慢,人们慢悠悠地生活,懂得静静等着一棵树慢慢长成人,不会因为失去某些稍纵即逝的东西而痛心。

所以,我也是在期待着,希望可以在尼泊尔享受一次,发呆。


最后,奉上毕淑敏老师在这一篇文章中的结尾,以飨读者。

我们渺小,要时时抚摸稍纵即逝的生命,发呆就是用来做这件事的好时光。对自己生出怜爱之心,对万事万物,都怀抱恭谨,懂得感知和欣赏。这就是活在当下的能力。

最后,注明:

除去第三张图片外,

其余图片来自许婧微博,

文章内容部分摘自于毕淑敏老师的作品《蓝色天堂》。


    关注 BeforeSunrise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