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深圳新锐批评家群

 

深圳新锐批评家群似可分为两大阵营,一为学者批评家,二为自由批评家。这两类批评家可以说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前者倚重理论、概念、范式说话,后者凭借知识、伦理、直觉发言。...



深圳青年新锐批评家的优势与锋芒有目共睹,但任何一位批评家都有自己的短板和局限,没有短板和局限的人是不存在的。唯有相互取长补短,相互砥砺前行,才能实现我们的文学批评的转型与升华。

作者 | 周思明

刊于 | 《38度评论》第22期

就我的观察,深圳新锐批评家群似可分为两大阵营,一为学者批评家,二为自由批评家。这两类批评家可以说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前者倚重理论、概念、范式说话,后者凭借知识、伦理、直觉发言。前者多为高校教师、博士硕士,其批评风格儒雅稳健、偏重理性,亦可谓之“学院派”批评家;后者则均为自由职业者、草根写作者,他们不具备高学历,也很少用概念表达,但由于身居体制外,所以很少思想束缚,没有任何牵挂,批评风格自然直率、泼辣尖锐。

检视深圳青年学者批评家队伍,学者批评家凸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稳健扎实、言之有据。他们具备良好学术素养和阐述能力,因此写起评论来显得比较理性、均衡。特别是对作家创作特征的把握,能做到理性周全,持论公平,分析中肯,彰显学院派批评家的学养修为。从知识结构看,深圳的青年学者批评家几乎清一色毕业于名校,拥有高校教师身份和博士、硕士学历,有着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宽广的视野,在高校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他们的批评写作与学术成长有着天然的优势。

深圳青年学者批评家研究成果颇丰:包括于爱成的《深圳以小说之名》,王素霞的《深圳:日光之下的文学虚构》,蔡东的《深圳文学:生长与展望》,以及汤奇云、赵目珍、黄芙蓉等人的诗歌小说评论。他们在对深圳文学的盘点和评述时,不仅理性地阐述了新世纪文学深军“裂变”与“生长”的整体景观,而且对新城市文学的文化语境、发展态势、叙事伦理、审美旨趣、艺术成就、创作局限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和论析,对深圳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和推进。可以说,学者批评家队伍是深圳文学研究的主力军、正规军。

再说深圳自由批评家。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狭义批评的批评家,另一类是倾向正面评论的批评家。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实际上两者也有交叉。谈到文艺批评,鲁迅有个为人熟知的名言:“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那句话说得更精彩:“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有意思的是,在深圳自由批评家群体中,就有这么两类,如同上帝为他们分好工似的,有的勇于“坏处说坏”,有的则乐得“好处说好”。而且,从影响力来看,前者更有锋芒和特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表露出批评生态的微妙。

“坏处说坏”的批评,直指当代文坛神话。此类的批评家,以唐小林为代表。作为一名自由批评家,他的批评可以说是无所顾忌,大胆率真。他敢于和文坛大鳄叫板,靠的是自身积累的文学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当今中国文坛,哥们义气严重,造山运动不止。面对这股风气,唐小林以自己的良知和胆识,以民间立场发出批评的声音,为一些著名作家、理论家“祛魅“,起到了一名文坛清道夫的作用。

还有谢端平,矛头直指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谢端平之所以能做到,靠的是文本细读和资料积累的“笨功夫”。为了写好一篇几千字的批评文章,他舍得花几个月时间阅读批评对象的大部分作品及相关评论专著,作了两大本读书笔记,写了十数万字的草稿。

客观地说,自由批评家在文学理论的准备和学术积累的条件上,与学者批评家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凭着可贵的“问题意识”,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文学常道的坚守、文本细读的认真,硬是成为一般写作者难以进入的文学批评领域的“闯入者”,并在国内主流文学媒体上持续发出自己独特、尖锐的声音。

与唐小林、谢端平风格不同的是,唐成茂、廖令鹏等人的批评侧重于正面切入。这是他们开辟批评的疆域,与文学保持联系的基本策略。在批评实践中,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批评尺度。追寻美、发现美的批评理念使他们选择了这种批评维度,唐成茂的诗歌评论,廖令鹏的小说评论,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准。他们对于当代作家尤其是深圳作家,抱以“理解之同情”,因而他们的评论实绩,与文学本身弘扬真善美的使命是“同构”的。

深圳青年新锐批评家的优势与锋芒是有目共睹的。但正如五个手指头伸出来必有长短一样,高张学术大旗的学者批评家在自觉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其批评的实践性与在场性有时多多少少会给人以面目模糊的感觉;在文学批评的活动中,与当下文学创作、具体作品文本也有些隔膜,尤其是对于新理论、新概念的纠缠不清,以及“问题意识”的缺失,导致此类批评在求稳健、均衡的同时显得四平八稳,缺少自由批评家的锋芒与胆识。而侧重感悟直觉的自由批评家,在大胆挑战权威、初战告捷以后,如何克服和弥补自身批评视野的局限和理论基础的薄弱,如何在以“批判的武器”作战的基础上,上升到“武器的批判”的更高层面,可能是自由批评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位批评家都有自己的短板和局限,没有短板和局限的人是不存在的。唯有相互取长补短,相互砥砺前行,才能实现我们的文学批评的转型与升华。



深圳青年新锐批评家的成长壮大,我以为条件有四:一要有厚积累。要实现生活经验、理论修养、论述能力的充分占有;二要有节制。要对上述三个要素进行精当撷取,厚积薄发,写有感而发的评论精品,不写或少写无病呻吟的应景文章;三要有大视野。要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文学、美学与哲学、感性与理性等的对立统一中实现整合与升华。四要有高站位。汲取中外古今文艺美学理论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

与此相关,批评家需要培养、强化四个意识:一是问题意识。要坚持文学批评的“问题导向”,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既定文学秩序,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二是拓宽意识。倡导肯定与批评以及两者相融、有所偏重的批评思维跨界,当前尤其要鼓励有真知灼见、有个性锋芒的批评。三是方法意识。即围绕批评对象,借助多元方法,打破思维定势,提升学术含量。四是超验意识。即在批评的同时,提出创新性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预测和把控文学走向的能力。
- END -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温度即态度|
点左上角 订阅38度评论
— 投稿或商务合作 —
请发邮件至:shenzhenpinglun@163.com


    关注 38度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