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七十二页的小说,值得让人思考一辈子

 

来自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





米歇尔:我像您一样讨厌那类人,我憎恶所有循规蹈矩的人。

梅纳尔克:他们是人间最可鄙的东西,跟他们打交道,就别指望有丝毫的坦率,因为他们唯道德是从,否则就认为他们的行为不正当。

这两句对话,可以算是十分直接地点出了《背德者》这本小说的中心词:道德。这个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被讨论过的词,在这里,则具化为人类世界的生活规矩,并且与“快乐”是相对立的。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起码米歇尔是这样的)要得到快乐,那他得抛弃“道德”。至少,他得做出一些,不太规矩的事情。

事实上,米歇尔也确实这样做了。《背德者》讲述的,正是他冲破内心及他人、社会的道德桎梏,以此获得快乐的故事。



米歇尔带着他的妻子玛丝琳娜前往北非旅游,却不幸染上肺结核。可是,在玛丝琳娜照顾米歇尔时,她发现他对自己并没有爱且具有同性恋倾向。回到法国后,米歇尔遇见了梅纳尔克。梅尔纳克劝他忘掉过去,尽情享受肉欲。正巧,不久后玛丝琳娜染病身亡,完全自由的米歇尔便决定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是《背德者》中文版的简介摘选,但其中有几点,我并不太认同。

一、玛丝琳在旅途过程中,意识到了米歇尔对自己没有真正的“爱意”,但并未明显地发现米歇尔具有同性恋倾向。前一点不难理解,心思细腻的玛丝琳不难发现事实,即学不会伪装的米歇尔并不真正爱自己,更何况作者安德烈·纪德也在书中也通过多处描写,来表现出她对米歇尔的怀疑。重点是,米歇尔的同性恋倾向是否暴露在了玛丝琳面前,并让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只爱男子的男人”?

答案未必就是肯定的。米歇尔对自己的同性情欲并不放肆,而作者也从未在文中直接写出玛丝琳对自己丈夫性取向的怀疑。唯一有明显端倪的一处,在小说结尾中,即将死去的玛丝琳对着米歇尔睁大眼睛。这里饱含着她对自己丈夫的愤怒,而这份愤怒除了对丈夫的怨恨之外,兴许也有她发现米歇尔的真正的性取向后的崩溃。

二、很显然,米歇尔对孩童和少年的倾心,并不是只和“肉欲”有关。小说中,米歇尔确实对年轻健康的小孩,以及英俊秀气的少年青睐有加,甚至会为了他们,以致将财产(农场)与妻子抛弃与脑后,但这显然并不只是“肉欲”在作祟,起更大作用的,还是米歇尔对他们身体的崇拜,这和古希腊文化及其他文化中“身体崇拜”有着十分多的相似点。

米歇尔因旅途中的一场大病,身体变得比以往更加虚弱。这时,代表着“健康”的孩童,对他则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甚至是他所憧憬的群体之一。另一方面,米歇尔对孩童、少年身上显现出来的自然的朝气也十分向往。因此,如果只是那“肉欲”来概括米歇尔对健康的小孩、英俊的少年的感情来由,那就说不过去了。

三、进一步来说,同性情欲并不是小说想要表达的重点之一,它充其量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元素,或者说是一个点缀。《背德者》想要表述的中心,还是在“道德”和“快乐”两者的关系之间。在大众看来,尚未发现自己真实欲望的米歇尔是“道德”的,遵循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但也因此从未体验到切实的快乐。除了学术,他整个人几乎是“空空如也”,平庸得可怕。这似乎也是我们真实社会中的很多人的写照。

米歇尔的转变发生在大病痊愈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他看到小男孩偷剪刀,却不制止,反而纵容。米歇尔并不是想试探他,他只是因为自己对小男孩的“爱”和想要尝试背离道德的快感,才选择了这种不寻常的做法。

到后来,他和农场的手下一起偷猎,乐此不疲。值得玩味的是,米歇尔是在自己的农场偷猎,如果造成了损失,那充其量也是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害,想想也并未不可。但是,在他的其他手下看来,这种不道德的做法令人厌弃,甚至可以逼自己离开。这个冲突,在小说中是很有趣的一处。

背弃道德的米歇尔,做的最过分的一件事,无非是小说结尾时,他不顾妻子玛丝琳的病情而到处奔波。按照医生的建议,玛丝琳原本应该在阿尔卑斯山那边静养,直到身体恢复,但米歇尔却耐不住寂寞,硬是要拉着她继续旅行,对她身上的病情也只是用安慰来敷衍了事。直到玛丝琳去世时,他对自己的这一行为也未曾有过任何忏悔。这般无爱及不负责任的丈夫,早已在“背弃道德而寻找快乐”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玛丝琳的死去,帮米歇尔挣脱了身上的最后一道枷锁。



四、梅纳尔克强调的“欲望”绝对不仅仅只是“肉欲”那么简单。细想,梅纳尔克为何会注意到到和自己生活并不相干的米歇尔?原因就在他和米歇尔的第二次对话中。在梅纳尔克看来,米歇尔与其他人并不气味相投,即没有被可恶的道德所限制。在发现这点后,梅纳尔克便开始接近他,并暗中安排小孩去试探米歇尔是否如自己心中所想那般。证实了自己想法的正确后,他便与米歇尔长谈,并试图劝他放弃对自己欲望的压抑。这其中包括了肉欲,但绝对不仅仅是肉欲那么简单,更多的还是背弃世俗(道德),做个不一样的人。



看完纪德的这本《背德者》,我想了很多,包括这几个没什么意义的思考:

一、如果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那是否可以对某些已成为框架的道德准则熟视无睹?

二、如果因为自己寻求快乐的这一行动,伤害到了他人的利益,那这是否应当被批评(起码在道德层面上被批评)?

 三、如果我们完全背弃道德,那是否就能寻得真正的快乐?

我仍然在试图寻找答案,却一无所获。

安德烈·纪德的《窄门》也值得推荐


    关注 西武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