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官)民也。”...



《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优美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毛诗序讲解

诗序:“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官)民也。”

1.此诗为什么以“桃夭”为题?

“桃夭”是“桃之夭夭”的简化。桃树是春季繁盛之树,开花时间早,所结的果实多,“夭夭”就是青春茂盛的样子,因此,“桃之夭夭”就是象征年轻、健康,而且能使家庭多子多孙的女子。为什么此诗以“桃夭”为名?桃树是春季繁盛之树,春季开花并孕育果实,女子在青春之时出嫁,不仅因此而得到归宿,而且有益于生儿育女。

2. 女子什么年龄出嫁最好?

根据《黄帝内经》之说,女子虚岁十四岁“天癸(鬼)至”,意味着从此可以怀孕生子。根据《仪礼》,女子十五岁行“笄 (机)礼”以示成年。行过“笄礼”之后可以许嫁,但在出嫁之前还要学习妇道,一般是在十八岁到二十岁之间出嫁,如果超过二十岁,在礼仪方面的要求就降低一些。其实,在施行所谓的“计划生育”之前,中国的婚姻法也规定女子十八岁可以结婚。如果早于十五岁或十八岁,则不合天道;如果晚于二十岁,则影响很多。

3.为什么说“后妃之所致”?

后妃之德,在于有善心,不妒忌。因为有善心,所以能推己及人,不仅为众嫔妃着想,而且为天下女子着想。因为不妒忌,所以能为丈夫着想,为治国平天下着想。后妃自己守持正道,感化、教化所至,使天下男女都因此而知守持正道,一同向善,此即“男女以正”。后妃明白香火子嗣对于家国天下之安宁的意义,因而考虑到天下男女婚姻的意义,不使天下女子过了适合结婚年龄还没有归宿,不使天下男子超过了应当结婚的年龄还没有妻子,此即“婚姻以时,国无鳏民”。

4.为什么不能说此诗是女子出嫁的诗?

从此诗的表面意思来说,好像就是写女子出嫁的诗歌。为什么不直接说“此诗写女子出嫁”,却要说“君王与后妃的德行使家庭和谐、天下安宁”?说女子出嫁,只是个人之事,未明国家政教的责任;从君王与后妃之德政而言,则是使天下人都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使天下之男女都能有家庭,此是政教所必须重视的事情。《礼记·礼运》中说:大同社会,要“男有分(奋),女有归”。所谓“男有分”,是说使男子之中的贤德君子从政,使庶民各有其职、各尽其能,从而使天下男子各安本分。所谓“女有归”,是说使到了结婚年龄的女子都能得到合适的归宿,从而使之得到安宁和保障。这需要“君上有道”作为前提,如果“君上”只顾自己却心中不为天下男女着想、只顾富国强兵而轻视天下百姓的身心安宁,也就不会把“男有分,女有归”的事放在心上。

5.婚姻的重要意义:

《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也就是说,婚姻不仅仅是当事的男女两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男女双方小家庭的事,婚姻关系到祖先和后嗣的大问题,再往大处说,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兴旺的大事,怎能不重视呢?君主和后妃如果不重视婚姻,而使男大而无妻、女大而无归,其政就算不得仁政。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男女到了应该结婚的年龄却不能结婚,结婚之后夫妻不能和睦稳定,则其人身心不安宁,家国不安宁。


桃夭讲解



第一章讲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灼:浊)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不是说桃花美丽,而是指桃树繁茂茁壮。春季到来,迎春先放,而桃花继开,而迎春花似未成年之幼女,桃花则似成年之少女,生机盎然。“灼灼其华”,貌似是说桃花之美丽,但是,这里是指桃花众多,而且桃花开放不是为了炫耀美丽于人间,乃是勃勃生机的自然展现,更是为生成果实做准备。所以,这里所要表达的,不是对女子美貌的赞美,而是讲女子的健康和修养。“夭夭”是健康的体现,“灼灼”是修养的体现。如果女子凭借美貌诱惑或者要挟男子,被诱惑、被要挟的男子是靠不住的。

“之子”就是“这个女子”。少女既已成年,便到了成家年龄。为什么女子成家被叫做“于归”呢?因为女子结婚成家,就好比是是得到了归宿,其中意味着夫妻共同构建的家庭才是自己的归宿,而不是以自己的亲生父母之家作为归宿。男子也是把夫妻共同构成的家庭当做自己的家,与妻子所不同的是,其主要责任在于和妻子一起赡养自己的父母,对岳父母则要放在第二位,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妻子家中没有兄弟的时候,就应该负担起赡养岳父母的责任。

既为人妻,往往容易依赖亲生父母之家,而难以将丈夫之家作为自己的归宿,此是人之常情,要发生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作为丈夫的男子能够使妻子感到可以依靠而托付终身。这个过程短暂一些,有益于早日达到夫妻和顺,进而达到整个家庭和顺。所谓“宜其室家”,是说少女到了这个时候,就到了应该出嫁成家的年龄,不可错过时间。按礼,女子二十成婚,男子三十成家。女子二十成婚,对女子心态的尽快转变、对夫妻恩爱、对生育子女、对女子生育之后的身体恢复,都是非常有益的。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从历史来看,年龄越大的孕妇,分娩的危险也就越大。



第二章讲解: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蕡:坟)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蕡”是桃树的果实的样子,“有蕡其实”,就是说桃子结出了果实。桃树虽然并非像花草那样一岁一枯荣,但是,终究需要其果实来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因此,若逢春和景明,则桃花结成硕果乃是必然之事。少女出嫁而成为人之妻,夫妻便负起了使子孙繁衍的责任和义务。

生儿育女,绝非仅仅为了自己,因为生下儿子,可以使本家族香火延续不断,家家如此则使人类“子子孙孙无穷匮”;生下女儿,长大成人之后出嫁,不仅使本家族与其他家族联姻,而且同样使人类“子子孙孙无穷匮”。

要生儿育女而且使儿女健康成长,固然需要夫妻和顺,但也需要整个家庭的和顺,所以,前面说“宜其室家”是从夫妻和顺而达到家庭和顺,此处说“宜其家室”是从家庭和顺而保证夫妻和顺,进而使得儿女能够健康成长。

再者,“蕡”又可以理解为“实在的样子”,“有蕡其实,也就是说此女不仅年轻健康,而且还有妇德。有妇德,然后能知道如何孝顺公婆,知道如何辅助丈夫,知道如何对待家人,知道如何教育子女。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夫道”比“妇道”更重要,因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如果丈夫的言行不遵循“夫道”,也就意味着不能担当丈夫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这个家庭或国家都难以长久安宁。身为丈夫,自己应当重视“夫道”;身为妻子,自己应当重视“妇道”。如果丈夫自身不注意,却以“妇道”责备妻子,如果妻子自身不注意,却以“夫道”责备丈夫,都会导致家庭不和睦。
第三章讲解: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真)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蓁蓁”是繁盛的样子。桃花落后,果实繁多,一眼望去,只见叶子繁盛。叶子繁盛,意味着桃树的健康茁壮。繁盛的叶子,接受阳光雨露,滋养果实,进而能使果实丰硕。有花果而无茂盛的枝叶,桃树难以健康成长,所结的果实也难以长久。这象征着着女子出嫁,生儿育女,自身健康,也使儿女健康成长。

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需要衣食,需要和平的环境,一般说来,这是丈夫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衣食以及和平的环境,终究还是为了人的生活。人的生活,不仅包括使自己能生能活,还要使祖先的在天之灵安息并使后世祭祀不忘,要使他人能生能活,还要使后代子孙能生能活,因此,繁衍子孙,不仅是夫妻个人之事,不仅是个体家庭之事,还是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之事。

所谓“宜其家人”,是从家庭到人人都觉得满意。全诗从“室家”说到“家室”,又从“家室”说到“家人”,好比是说“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过程。因为“室”是指夫妻所居住,而外人不能随便进入的“内室”;“家”是指夫妻以及家庭的主要成员;“家人”则是指夫妻以及家中的所有人。家家都能和谐和睦,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赏析一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赏析二

在《桃夭》的第一章中,“夭夭”一词有“美丽且繁茂”的意思,孔颖达疏为“少壮”,朱熹注为“少好之貌”,总写桃的风调。同时,“夭夭”还有体态安详,容色和悦的意思,也暗指女子出嫁时神色安然,姿态妙曼,“灼灼”是指桃花盛开时鲜艳耀眼的样子,“华”就是花,有“美人如花”之感。“之”是“这”的意思,“之子”就是指出嫁的这个姑娘,“于”是语气助词,“归”就是指出嫁,朱熹注曰:“妇人出嫁曰归”,是先秦时的特定用法,“宜”是“适宜”的意思,“室家”即家庭,古人习惯称男有室,女有家,后两章的“家室”也是指家庭。在第二章中,“有”是语气助词,并没有实际意义,“蕡”是指果实累累的样子。于省吾在《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将“蕡”视为“斑”的假借字,意为“果实将熟,红白相间的样子”。孔颖达疏曰:“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在第三章中,“蓁蓁”是指叶子繁茂,孔颖达疏曰:“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人”在此处可理解为“人丁”,“宜其家人”就有了人丁兴旺的意思,暗含了一种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之情。

周代的女子出嫁,一般选在阳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节,这应该是诗人以桃花起兴的缘由。整首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艳丽的桃花比喻出嫁女子的青春美貌,既表明了嫁娶的时间刚好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又以“桃花”比喻女子正值青春年华如花儿般绚烂的年纪,以花喻人,情景交融,渲染出欢乐热闹的气氛。用夭夭之桃来表达对婚嫁之事的赞美,显示出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细腻的体味。第二章表达对于新人婚后生活的祝福,描写桃树上面结满了密密麻麻地硕大的果子,暗指新娘婚后早点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拥有爱情的结晶。第三章描绘了一幅郁郁葱葱的桃花枝叶开满枝头,枝叶上放着光华,以桃叶的茂盛喻指新娘婚后的家庭兴旺发达,生活美满幸福。这首诗歌用桃树的繁盛与人的盛年相对照,给诗中的自然景物增添了寓意美。诗中的女子不仅容颜姣好,而且品德高尚,这样就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孝顺父母,辅助夫君,为孩子做出榜样示范。这样就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兴旺。

这首诗语言清新淳朴,优美且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换为“家室”和“家人”,而且多次运用“宜”这个字,“宜”字的多次使用,强调了女子品德兼备,除与家人和睦相处以外,还为家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热闹欢悦的气氛,为人所称赞。诗中将自然美与人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自然美令人心旷神怡,诗中多次描写桃树的繁茂挺拔,先写桃花之绚烂,再写果实之硕大,最后写桃叶之郁郁葱葱,像是铺展在眼前的美好画卷。人物美令人叹为观止。穿着新婚礼服的女子,身材如同桃树一般挺拔,走起路来摇曳多姿,宛若沉鱼落雁。这样美丽的女子也颇具美德,美上加美,使得人们对他们的婚姻生活抱有极高的期待以及发自内心的祝福,整首诗其实也就是在赞颂新娘的钟灵之气、毓秀之质。

《桃夭》体现了《诗经》中常见的三种手法:赋、比、兴。这首诗描述的是女子出嫁的场景,首章体现了“赋”的手法的运用。以桃花比喻女子,是“比”的手法的运用。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兴句,是以桃树的“华”、“实”、“叶”来象征男女处于盛年,适合嫁娶。重复吟咏,与新婚时的欢乐幸福的基调相符合,而且也映衬了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诗中重章叠句,形成了一种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美的场景与祝愿通过多次重复不断地对人的感官和心灵施加影响,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但是,这首诗并非在简单地重复,彼此之间有递进作用,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动事情向前发展,展示情感的变化。本首诗习惯在单字前加上虚词,比如“有”、“其”等字,使得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增强了节奏性和抒情的效果。一唱三叹的语言风格也便于加强记忆,传唱起来更为方便。除此之外,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使所抒发的情感更加深刻,色彩更加浓厚。

《桃夭》整首诗都带着庆贺新婚之喜的热闹气氛,第一章实写婚嫁场景,后两章通过想象表达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祝福,虚实结合,展现了一个女子从懵懂少女嫁作人妇,婚后照顾夫君,得到夫君宠爱,生儿育女,维护家庭和谐的生命历程,展示了古人对于婚姻的重视以及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在家庭中的作用,给读者营造了想象的空间。诗中也包含了一种美学观念,即真正美丽的女子不仅婀娜多姿,而且要宜室宜家。只有内在美与外在美兼而有之,家庭的繁荣兴旺便多了一些可能性。除此之外,此诗开创了以桃花比喻美人的传统,《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无论是《桃夭》所描绘的场景,女子之才貌兼备,还是其写作手法,都充分展现了当时的习俗风貌,并有具有非常高的研读和借鉴价值,它所传达的美学观念至今仍然适用。
燕乌集阙读书会
一个只研究经典,有格调的读书会。


    关注 燕乌集阙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