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朔,秦帝国的岁首

 

今天,不止是寒衣节,也是秦帝国的岁首...



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为朔日。十月朔即为十月初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将十月一日作为秦王朝的一年的开始。

夏代之历,以冬至所在的建寅之月为岁首,时在夏历的正月(即俗称的“阴历”);

商代之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

周代之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

秦人实行颛顼历,以建亥三月为岁首,相当于即夏历的十月。

秦始皇取消了各诸侯国原来行用的不同历法,采用了《颛顼历》,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通行的历法,这个“十月朔”(即十月一日)就成了秦王朝的岁首。



秦岁首的历史遗存

秦是个短命王朝。十月朔为秦岁首,秦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黍去皮后北方人称黄米子,或称软米子;臛,肉羹。黍臛,是黄米子混合肉煮成的肉粥。秦朝的节日食品以谷物为主,过年食肉粥,所饮之酒,也是用黍米酿造的,称黍酒。

汉承秦制,这一习俗一直延用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而且在汉行《太初历》之后,到宋代仍有遗存。

今天,在哈尼族仍然能看到秦岁首的影子。哈尼族的新年是从冬季开始,十月是哈尼人最大的节日,每逢这时,家家户户做糯米粑,酿“焖锅酒”,每个哈尼村寨都要举行一次全寨性的街头酒宴,年轻人则纷纷向老年人敬酒。

哈尼族源于古羌人,羌人的先民长期生活在甘肃一带,曾与秦的先民杂居,因而受秦文化的影响较大,南迁的羌人仍保持羌戎的旧俗,而过年的时间、敬老之俗就是秦岁首最核心的文化基因。





 庆丰收与祭祀

农历十月,农事已毕,农家多设酒筵庆祝丰收,《诗经·豳风·七月》一章所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描述一年农事已毕、扫除长远、欢庆会饮的场景。

《礼记·月令》中写到十月的时候有“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的说法。十月合于五行中的水,一切应当以静为主,之前的秋收刚刚结束,所以要让农民休息,并祭祀祖先和五祀,这便是周代年终举行的祭祀农业神的蜡祭和祭祀家族神的腊祭。后世蜡祭与腊祭合二为一,祭祀的日子统称为“腊日”。

秦惠文王初元十二年(公元前326年)“初腊”,说明周的“腊日节”得到秦政府的承认。



祭祖送寒衣

寒衣节、清明节、中元节是传统祭祖节日。

民间传说十月朔日送寒衣的风俗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传说孟姜女新婚时,丈夫万喜良就被拉去修长城。秋风起,日渐寒,孟姜女思夫心切,缝制寒衣千里迢迢送到边关,听到的却是丈夫已经累死的噩耗……民间被孟姜女的故事所感动,每年在寒风料峭时,妇女都要缝制新的寒衣给亲人。如果亲人故去,则要用纸缝制寒衣,然后拿到坟头挂起来,祭祀一番后烧掉。

唐代以来,十月朔日逐渐演变成为祭祀节日。孙思邈《千金月令》:“长安十月朔,都城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朝陵,如寒食节。” 南宋时,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你也喜欢大秦帝国的本期内容,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微信号:thechinempire_vip


    关注 大秦帝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