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争霸的时代,永远不要低估一颗称王的心

 

谁还记得蜷居洛东的周天子...



导读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对各国的君主称谓都不同,有称王的,比如我大魏王,有称公的,比如燕公,有称侯的,比如韩侯。从《裂变》到《纵横》,侯啊、公啊什么的都摇身一变成了王,谁还记得蜷居在洛邑还有一位周天子呢?

王不是你想称就能称的

西周建立初期,那是一个礼还没有崩、乐还没有坏的时代。

周天子是王,按照公侯伯子男实行诸侯分封。

公爵是诸侯最高级别的爵位,侯爵是第二等级的。周朝诸侯国公爵国有宋国、虢国、州虞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按照礼制,只有被封为公爵才能称“某某公”,只有被封为侯爵才能被称为“某某侯”。秦当时是伯爵,而楚只是排名倒数第二的子爵。

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各诸侯国争霸,出现了五个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称王称霸”可不是一回事,此时基本上有点实力的都敢自称为公了,可要是想称王,成为第一个是螃蟹的人,除了实力之外,还要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我乃蛮夷,我怕谁——楚国称王


在春秋五霸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楚国。

周天子分封时,在他眼里,楚国不过是一片蛮荒未开化之地,楚国君主只封了个子爵。

好吧,既然你们都当我是蛮夷,那我就蛮给你们看。于是,楚国打着“我乃蛮夷”的旗号做了当时最出格的事——称王。

说起楚国称王,其实要分两次。

早在西周周夷王时,楚国有个叫雄渠的君主,他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于是封了他的三个儿子为王。等到周夷王的儿子周厉王即位后,这是一位暴戾的主,雄渠怕他攻打,取消了三个儿子的王号。

小小的楚子怎能背负我大大的梦想,称王的心时时撩动着楚国君主。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楚国出现了一个特别能打的君主——熊通。

有一年他攻打隋国,并放话给周天子“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我楚国有的是兵甲实力,我也想进中原政局,当当政治局常委,我不要子爵,最起码得是个公爵吧。

周天子当然不愿意了,天天幻想着可以当楚武公的熊通,闻言顿时大怒,拍着桌子,叫着周桓王的名字,破口大骂了一气,最后,熊通发出了一声怒吼:“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熊通称王,开了中国历史上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成为第一个僭越的狂人。他得意洋洋的写了一封信给周桓王说:“现在,寡人也和你一样,是天下的大王了!但我仍然还是很乐意为你效劳。”

周桓王看了,脸上发青发白,却又无可奈何。

有了楚国这个“好榜样”,一样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吴国、越国也开始称王了。

当称王成为一种战国潮流

       战国时,仗着魏文侯、魏武侯留下的家底,魏国第一个称王,谁让魏国是战国七雄之间的巨无霸。

称王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没有那实力,小心被大家群殴,魏国在战国初期自然有傲视群雄的实力,可好景不长,齐国秦国日渐强大,桂陵马陵之后,魏国风光已不同往日。一种既能称王,又能结盟的方法出现了——相王。

公元前334年,魏国为遏制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

楚、魏、齐皆称王,伺机东出的秦国也不甘落后,公元前325年,秦王称王,秦惠文王成为秦国的第一个王。

同年,韩国也称王,一时之间,称王成为一种潮流,各国无论大小纷纷称王,就连中山国、宋国等二流国家也扛起王旗。

此时,出现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五国相王。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五国相王),试图以此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

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没有称王。他在世时,人们或称其为赵君、或称其为赵主父,就是没有人称其为大王,赵武灵王是赵雍死后,追加的谥号。

王都叫烂了,肿么办?
战国中后期,主要的诸侯国君主都称王了,王多了,也就没啥新鲜,没啥尊贵了。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自认为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在“皇帝”之个称号之前,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也曾嫌“王”不能显其尊贵,也创新地改了个称号,是什么呢?原谅小编不能剧透。





如果你也喜欢大秦帝国的本期内容,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微信号:thechinempire_vip


    关注 大秦帝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