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德”“法”不二

 

每个文明都有它独有的特性,本质上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中华文明讲求“一以贯之”,孔子多次言“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言“道生一”。...



每个文明都有它独有的特性,本质上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中华文明讲求“一以贯之”,孔子多次言“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言“道生一”。所谓“一”,说到底就是以系统的思维、整体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比如,我们的先人重视德治体系,今人心存疑问,到底是“德”重要还是“法”重要?重视“德”会不会忽视“法”?其实,这样的问题一出口就很是“二”,二元对立的思维使得很多人无法接近真相。唯有穿越“二”,洞达“一”,许多问题将不解自消。反此,当问题本身成为问题的时候,永远也无法求得正解。德治的本质是“德法不二”,“德”与“法”一以贯之,但是,引导不同,结果全然不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政令、刑罚、美德、礼制共同构成政治治理的有机体,每一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是,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以“政令、刑罚”为主抓手,还是以“德、礼”为主旋律,实在是有所不同。当领导者失去威严之时,就只有动用威胁。民众会执行但不一定服气,由此便留下祸患。而以刑来防奸,如老子所言“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判”。禁忌愈多,叛逆之心愈重。纵然是威慑于刑罚,但民心弥乱,投机取巧,罕有知耻之心,自然是防不胜防。

看来,惩恶不是终极目的,劝善才是至高追求。所以,换一个旋律,以道德来引导,以礼义来规范,在人们的内心建立一道屏障,分清是非荣辱,从不敢做坏事,到不想做坏事,生发守法的自觉,才是王道的根基。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先人不仅有想法,更有细致系统的举措。根据德的要求,“立言垂法”,于是就有了礼法,成为布量为政之方的天秤、绳墨、规矩所在。有了这套系统的礼法在,所有的事情都一目了然,表现在方方面面,《礼记》中多有记载,比如“职官、班爵、授禄构成的官僚等级体系;土地制度、关税制度、行政区划制度、刑律体系、朝觐制度、祭祀制度、自然保护制度、丧祭制度、学校养老制度即传统所谓的典章制度”。因此,人们做事得体,政事顺利施行。

读得儒家文化的真精神,将必然体察到它源于生活的场域,本于人心与人性,基于生命面向生活最优化的考虑,提出最可行之路径。用今天的话来表达,自始至终它都以稳健的方式把握着整个社会运行的航向,致力于实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文文】

(责任编辑:马奎)


    关注 国际儒学联合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