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论文阅读笔记(一):《学术论著的风骨》

 

孟勤国教授CNKI114篇论文读后感系列...





孟氏者,民法学家孟勤国者也。孟教授作为广西大学法学院老院长,本学期给我们授课“法学方法论”;课堂上每出惊人之语,常给我禅宗所谓“当头棒喝”的顿悟。CNKI上孟教授的论文共有114篇,我打算花一段时间通通读完;我会在有限的认知水平内,将内容尽量整理成文。因此,最近一两个月内论文部分的读后感应该都是“孟氏论文阅读笔记”系列了(书本的读后感也会保持更新)。孟教授提出一篇论文阅读时间为10分钟,我会努力尝试;若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会保证本系列的每日更新。作为本系列开宗明义的第一篇,选取了孟教授《学术论著的风骨》:《社会科学战线》 200 期名家感言(2012年02期)。

《风骨》一文,不算是严肃的社科论文,更应当归类为随笔,核心思想是论述孟教授对“学界写论著九成是垃圾”现象之批判,以及他对学术论著价值的理解。毕竟是公开出版物,孟教授用语尚留有三分情面,不似课堂上批判之刻薄无情、理解之痛心而首疾。

首先,以前的论著“不是可以随便乱写的”,承担了作者文以载道、立言立身的期待,非磨砺揣摩之精品不足以成为论著。然而,当前教育职称评比与论文数量直接挂钩(当然也不否认质量的影响),致使学界论著泛滥——竟有某教授洋洋得意自己发表了1400篇论文……个中是非不是我一个小研究生说得清的,但想来其中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者不在少数;这也是整个法学界论著垃圾化的一个缩影(“垃圾”是孟教授语,也是他对大部分论文的评价)。

基于这种情况,孟教授谈到法学论著的价值问题;可以归纳为“取决于治学者的品味,目的是担道义、著春秋、为民请命,也依赖编辑的品味”。作者的品味当然是影响论著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价值(或言“不垃圾”)的专著应当用观点和论证构成行文的骨架,只谈新颖的观点,只用前人没有用的思路角度方法来论证。倘若某论著通篇应和学界大家,甚至与法学教科书“暗通款曲”,那该作者是没有治学品味的,写作的论著也是垃圾。

法学研究应当是“研究本国现行法律的不足并加以完善”,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本国现行法”、“不足”和“完善”;《风骨》一文着重论述“本国”和“不足”问题。对外国法、对历史上法律的研究都应该回照现实,成为对本国现行法有益的养分。有的论著言必称王泽鉴、拉伦茨、查士丁尼,仿佛历史上的伟人都站在身后为他背书;仔细一看文章尽是对前人观点的复述——不用说,垃圾。还有的论著通篇歌颂某某法律制度之完善,写作的出发点根本没有找到现有制度的瑕疵不足——不用说,垃圾。

法学研究的目的“完善不足”,就体现在研究目的是给立法者提出可行的建议,要为民请命这一点。孟教授举出自己在物权法论证会议上“舌战群儒”的例子,认为论著应当是观照现实、提出切实可行而非空想荒谬的法律(立法)建议的。课堂上他还举出“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这一“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法律”,痛心于当前法学研究醉心于空虚的自娱自乐、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状。

最后谈谈刊物编辑的品味,我就无从置喙了。

总的来说,《学术论著的风骨》语句平实中正,批判尖锐但是中肯;孟教授在课堂上基于这篇文章也阐发了不少新的观点。本文代表了传统学者严肃的治学态度;研一新生对于学术论著一知半解,不妨读读本文,或许有拨云见日之感。

(当然,本文也是孟勤国教授一人之观点,其对法学研究的理解稍显严肃,我等应将其作为治学著作追求的最高目标,但不必时刻用最高标准来难为自己——话说,坚果君写这读书笔记通篇都是对孟氏观点的阐发,在孟教授那里估计也得落个“垃圾”的评价……想想也是心塞啊。)


    关注 闲笔话春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