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愚:现实中脉诊学习、使用的关键障碍随谈

 

(作者原按:这是07年旧说,现在一些观念在改变。)现实中脉诊学习、使用的关键障碍,以个人的观察体验,应该至少...







(作者原按:这是07年旧说,现在一些观念在改变。

现实中脉诊学习、使用的关键障碍,以个人的观察体验,应该至少有以下9条障碍,现分析如后,并在每个节段中,尽量谈出自己的想法,仓促写来,对有些专文写过的就一带而过了。真诚的希望与同道交流互助。

1、古今文字差异导致的障碍。这个应该好明白,历代因为描述文字差异产生的不同解读,举不胜举,如《内经》的脉象描述,肝脉“软弱轻虚而滑”、 心脉“来盛去衰”、脾脉太过也“ 来如水之流”,至今难以尽解。这要求我们的中医从业者,应该有相当高的古文水平,深明传统文化的精要。作为脉诊研究者,则需要在古今之间,创造出合乎中医脉诊真谛的当代文字解读。

2、传统脉学规范描述体系的文字描述与指感复杂性、现场多变的具体指感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障碍。自《脉经》统一脉象描述规范千年来,虽然对经典脉象覃思巧喻,各家解读仍然不尽相同,一旦面临同一质感,往往众说纷纭。这里简而明之,无论哪一家脉学,其描述脉象文字的规范统一,目的主要是方便描述,以期各家在书写上一致。在脉诊现场,由于传统经典脉象规定一方面异常狭小,限定得很死板,如涩脉,必见频率低、应指不匀、有间歇、有回返、还体细,太罕见了。另一方面,规范脉象之间可确认又不可确认的范围过于宽泛,很多具体指感的认定显得模棱两可,甚至导致了部分初学者和没有理解现场真实指感的书呆子,僵执描述规定,认指作月,按图索骥,拿着书里极为有限的典型脉象去对应无穷具体指感。同一脉表象,千人而百说。个人认为,经典脉象规范只是范例,远远不是脉表象全部,只是人类脉象全景的部分典型片段,这些片段之间,据现场的指感,还存在许多连续的其它片段脉象。部分强调现场真实性、并且注重凭脉论治的医家,实际上是在泛化的使用经典脉象规定,即将经典脉象类型化,如涩类脉,不匀即涩,主机在塞。在一本以编撰文献为主的、所谓的当代个人传统脉诊专著里,批评虞恒德随意用芤脉描述指感,其实这个作者本身才是僵执脉象,我个人就常用芤革类型的表述法,既形象又能直接指导论治。还有就是非经典的脉表象和无法描述的脉现象,如彭应天专著中与主脉管并列的线状脉(许跃远叫边,民间流行叫条),还有豆脉、聚关脉等等。我们更要注意到一个重点,将为了方便描述所制定的传统脉象规范,拿来凭脉指导现场论治,肯定是有隔膜的。

3、现场指感在文字记录中的选择性描述与现场多变的具体指感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障碍。当医者用文字记录具体指感时,是有选择性的,常常只会记录其个人心中最需要记录的1、2个脉象要素,或部、位里的1、2要素,既不是具体脉表象的全景,也没有更细的细节。金、元、明、清的各家医案虽有部分记录稍全面的,如汪石山、虞恒德、李中梓、孙一奎(东宿)等,绝大多数都很简略。从清宫医案记录里,可以看到,道光之前的脉案,多记1、2要素脉,一个弦或滑字而已,道光后到光绪,才有双手脉象的记录,而且脉象基本集中在弦、滑、数、迟,部位在寸关为主,百般病机,仅2、3种,最多3、5种表象记录。近人以蒲辅周医案的脉象记录较全面,但是为了符合经典,描述性的偏多,论治也不大合拍。还有当摆设的,写上弦细、弦、滑等高频率生、病理性脉象的医案,造成当代中医学习起来很困难,误导临证使用。

4、脉表象描述要素和论治要素之间相互混淆导致的障碍。我个人在实践中,对传统脉象的要素进行了一点思考,按当代视野分为描述要素和论治要素。前者方便指感描述;后者倾向指导论治,脱胎于传统描述要素,是对脉象的立体、动态掌握,结合了古人没有明示的操作技法来呈现指感,如按下法等。指导论治的指感在历代医案中屡见不鲜,如周慎斋的有力、无力、豁大、旺;王孟英甚至还有“干”的指感记录等,但是要与描述要素整合才成为论治要素。论治要素是既不失描述性,又能指导论治。传统经典脉象规范倾向描述要素,往往有利于形象化的理解,文字书写时规范统一,但是不能直接有效的指导论治,如数脉,看张景岳的专论,几乎所有的病理都可以靠上边,李延罡的涩脉论(这里的涩脉还是泛化了,按传统标准是罕见的),徐椿圃的弦脉论,都是如此,其它脉象要么因为规定而罕见,如散、微、代、芤、革、伏、牢。或者是虽然交叉包含了部分可以指导论治的要素,如复合性的描述,弦滑,滑数,弦大,沉迟,迟缓,弱,虚大等,若真的要指导论治仍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现代客观脉象研究分解出来的几家描述要素,比传统描述要素更为可行,率、律、力或强度、形、充盈度等,通俗又清晰,当代中医学习起来很方便,按论治目的选择出来,也可以形成论治要素。

比如直接从传统经典脉象描述要素里,分列出论治要素,从现场看,经典脉象中既可以描述又指导论治的,如滑脉,除了传统的滑大、细滑,根据沉的程度,再细化的、通俗的描述,参照体表标志,就有肌肉深部的肌里滑,皮下的皮里滑,和按入滑脉内部感测力度和质地等,以便精确指导论治。也可以依从论治要素并不失描述功能,泛化使用经典脉象的实质意义,如涩脉,凡指感见不匀、不光滑就是,机理都是阻塞,当然,也要细化指感,软、硬,按入涩脉内部感测力度和质地等,精确指导论治;

古人其实也在总结脉诊论治要素,古传伪《脉诀》的争议放下不说,其中7表8里9道之说,应该是对论治要素的一种努力。

5、指感功力和综合经验限制的障碍。这个道理也好明白。脉诊操作者的指感天分有高低,下功夫的多少却事在人为。研究者则要多留心总结有效的学习、使用的捷径,既教人规矩,又使人巧,脉诊才能大发展。

6、脉表象中部分神机现象的不可确定性导致的障碍。在脉诊现场,确实存在不可言传的指感现象,凝缩在某个细节,甚至隐藏于某个明显指感之内,但它们恰恰又是决定性的提示,如滑脉确定月经生、病理,确定妊娠状态、性别和排卵期,指感似是而非,惟功力深厚者往往胸有成竹。我的师传叫做一点神机。在现场,凭脉不能过于呆拙,是要有几分虚空。

7、有意无意的骗局导致的障碍。当代脉诊骗局往往是为了诊断而诊断,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崇拜,增强病人诊疗的依从性为目的,诊断结论大多数是混杂了西学解剖定位病理或肾虚、气血虚等流行性语言,阅历所及,以为常见的可以分为3类:1)操作者根本没有真实的现场指感,也就没有脉表象描述的吻合,随口诊断,大言欺人。2)有一定的现场指感,也可以用经典规范作一定程度的描述,诊断结论与脉诊表象无关或脱节,但是可能因为概率而吻合于部分高频率病理。3)有现场指感,但是描述时故弄玄虚,诊断混乱,大言欺人,也可以因为概率而吻合于部分高频率病理。这些有意无意的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获得中医从业人士的拥戴,一方面是前述的多种障碍,使脉诊现场的指感难以明确沟通,指感缺失或似是而非,实质仍然是指头功夫不够,没有成熟的脉诊思想;另一方面,是沉浸在脉诊的梦幻传奇,内心又有些急功近利的成分,追求炫耀神通般的脉诊技术而上当受骗。骗局不仅影响中医的声誉,对从业者学习、使用真实脉诊,也添加了重重困难。

8、脉表象象核心认识混乱导致的障碍。略说几句,因为这里实质上涉及到中医论治对象的大课题了。对论治对象中医的阴阳五行核心关联状态和相对落实细化的病理论治的的争议,也是由来已久,主要无非二个极端方面,1)现代医学和部分中医固有的刻意求实的误区,中医脉诊当然存在落在实处的实质生、病理对应,但是那是衍化的部分,而衍化是无穷的,是脉诊的枝节,这类方法常常错失在盲人摸象和迷途难返;2)部分中医刻板固守阴阳五行象对应的某个具体阶段,脉诊当然需要把握核心平衡,但是不能对明显落实的危急现象视而不见,如10危脉、逆象脉等,这类方法错失在认指作月。应该说,遵循象核心方法,对具体对象实施取类比象应用的体系,是中医和中医脉诊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当代哲学、医学哲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蔚为壮观,脉诊的本体应用和衍化应用都不会超过这个范围。看似简单的象核心,如五行五元,本身也是实指,是对应人体最基础的五种生命基本要素状态之间的平衡或失衡。

经典的象核心指导论治的应用实例,如《内经》、《难经》基本上由博归约,是阴阳、五行象核心应用就行。状态的也,方药中有一定实践经验;仲景虽仍以阴阳归类脉象和部位,内含气血水食等生、病理对应;黄元御以五行归类,内含气血阴阳升降理论对应双手六部关联性;还有更多的就是后世脉技,由约渐博,大量落实到对应外感、内伤、八纲、卫气营血、一切风热湿火燥痰瘀等细节生、病理,它们仍然属象的范畴,是数的衍化逐渐展开对应的生、病理自然有其实践意义,但重视的脉诊本体法门,类似遍诊法的意义了。

9、现代医学体系对中医体系混乱解读导致的障碍,这是比传统细化生、病理更具体,似乎更落在实处的对应以现代医学作为标准,规定中医脉学诊断,本末倒置。或者中西术语没有分别的混合并用。现代医学与中医之间,作为衍化的细节,绝对存在可以取类比象而应用的层面,有待专文论述。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註明出處

學雷鋒,好榜樣,做好事,要留名!感謝大家分享,留言有驚喜(如小七),可與小七對話聊天,我是不會告訴你的~

投稿請至:1976538319@qq.com

喜歡小七就去追,讓我們的革命友情升華一下~掃描下方二維碼了解更多跟小七對話吧!


    关注 小七家的本草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