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敝帚:露天电影,把苍白的童年装点得生动多彩

 

露天电影...



电影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那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个世界,在幕布上流动的世界。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普及,露天电影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它的式微,固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她特有的情味的失落,是令人深思的。在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她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同时也提供了交流、聚会的平台,她永远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在平淡、艰苦的岁月,露天电影是一道最迷人的风景线。它变幻的光影,把贫瘠的年代和苍白的童年装点得生动而多彩。小时候,一到周末就有露天电影放映,孩子们都会早早吃完晚饭,约上小伙伴,拿起小板凳,一路蹦蹦跳跳。要等到天黑才能够放映,去的早的孩子,就先占地方,或者掰着馒头,边吃边聊。放电影的场子里就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板凳,砖块,以便占据最佳的位置,不断有人为了占据一块最佳的位置而争吵和打闹,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放露天电影,对放映场地要求一点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在这块空地上立两根柱子,两根柱子并排站立,间距大概有十几米,用绳子将一块白色幕布的四个角拉起,牢牢地拴在柱子上,到了晚上,它就变成了银幕。


老人三三两两,年轻人成群结队,小孩子呼朋引伴,姑娘们嬉戏打闹,向放电影的空场赶去……祖孙三代,亦或一家几口,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小马扎,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看电影。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一手大蒲扇,一手小板凳,或者带着儿孙,一步步走到露天电影院的放映的广场。在那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的年代,来看电影,就是一种超级享受了。其实,这种全家出动看露天电影的事,是有利于家庭和睦的,使亲情在看电影中得到培养。只要电影一开始,广场上都坐满了人,带凳子的坐凳子,没带凳子的就坐什么窗台,汽车上,自行车上……甚至银幕后面都坐满了人,坐的太靠边看的就有些变形,坐的太靠后了,就看人家后脑勺了。坐在最前面的,仰起脖子,看到幕布被风吹起像同样被风吹过起皱的湖水,煞是好看。当天渐渐黑下来的时候,人越聚越多,要等几个小时,当巨大的刺眼的一束白光投向银幕,躁动的心扑腾的跳个不停,很多人举起双手,伸出脑袋,举起帽子,在光柱上做着各种动作,伴着鬼脸,于是银幕上出现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形态,引得众人不断哄笑一片。


有时一部电影,每周都是反复放,里面的台词都被大家背的的烂熟,放到逗人的地方,大家能够一起说,那种场面有点现在互动的意思。《洪湖赤卫队》《地下尖兵》《地道战》《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上甘岭》《黑三角》《喜盈门》《戴手铐的旅客》《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二次握手》《小街》《乔老爷上轿》《三笑》等一部部经典的老电影,孩子们看了一遍又一遍。


当然放电影的时候,谁家小孩摔倒了,被磕到了,伴着大家的笑声,小孩子哇哇地地哭的故事也很多,甚至有的孩子尿了裤子的事情,也是他们长大之后一直被讲起的段子。父母招呼小孩的吆喝声,年轻人找座位的呼喊声,小孩脆生生的哭声、笑声,此起彼伏,混响成一片。


盛夏时节,看完电影之后,大人抱着早已熟睡的小孩,沿着黑漆漆的小路,照着漫天的繁星,热议着激动人心的剧情回家…… 每逢看一部电影,第二天上学孩子们总要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精彩情节,连说带比划,比电影上的场面还热闹,而且有争论,要么是在情节的叙述上产生分歧,要么就是在情节发生的缘由上见解不同,撕拨起来。从小时候到现在,几十年就如一本书,日子一页页漫不经心地翻过去。如穿越时空的记忆,露天电影,是七零后孩子的记忆,他们在那里认识了电影,喜欢了电影,学到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祁建)


旧事不沧桑微群,开通。
在通讯录,搜索“旧事不沧桑微群”,然后添加,就可以加入。
征集各家古村落、古迹的线索
旧事不沧桑,向着你的心灵深处出发。
如果你觉得此文不错,不妨分享到朋友圈,和你的小伙伴共享。
关于出版、约稿等工作,可联系QQ:442765512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关注 旧事不沧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