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诺瑟普《为奴十二年》:自由的漫漫回家路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因为小李获奖而颇受关注,同时人们也为这届奥斯卡奖项没有黑人被提名而羞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因为小李获奖而颇受关注,同时人们也为这届奥斯卡奖项没有黑人被提名而羞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已逾百年,黑人精神上的枷锁却依旧沉重,但当我们讨论黑人问题时,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肤色的层面,奴隶问题是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黑暗面,从某种角度来说,奴隶制度依旧在今日的阳光下以另一种更晦暗的形态存在着,奴役和为奴换上新衣,潜伏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也是为什么《为奴十二年》这部传记能够流传至今仍旧鲜活,仍旧有人为之产生共鸣,“为自由而竭力奔跑”的内涵和价值一直被人们所歌颂,也被很多美国的影视作品体现。

主人公所罗门,最终逃离了奴役和枷锁。经过12年的漫长岁月,又回归了文明世界。在人的一生里12年绝对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这也暗示了黑人解放运动同样也会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历程。他与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公民一样优雅而富有责任心。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黑人”,一个在某些高贵的绅士们人眼中宛如牲口一般的种族。于是主人公便像一直羊羔落入狼群一样,被落入了那些高贵绅士们的皮鞭和囚笼之下。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为主人公喊冤,一个有有着合法身份的自由人,却被坑蒙拐骗成了奴隶。在大家喊冤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为那些生来就没有合法身份的“奴隶”们喊冤呢?他们又凭什么与其他人生而不平等呢?
 
黑奴产生的根源是资本扩张,是由于西方人对世界侵占欲望的不断增强。与非洲和北美的原住民相比,西方人更文明,但是他们却用奴役和野蛮构建着他们的“文明”。而西方人自己还在堂而皇之地用法律和道德的名义为自己的行为保驾护航。那些南方的种植园主们看似文明、看似富裕,然而他们的行为却在本质上行着撒旦才会执迷的恶。这种恶又在肆无忌惮地鞭笞着优雅而受过教育且真正拥有文明的主人公,《为奴十二年》尖锐指出的,是所谓“生而平等”的局限性,我们通过所罗门的描述看到那些冷血残忍的黑奴贩子在奴隶主中备受尊敬,在他们的圈子中,这些人所信奉的“生而平等”实际已经将黑奴们划出了人类的范围,也就无怪乎他们会用对待牲口的方式对待这些与自己一样有思想有灵魂却只是没有白皮肤的可怜的人。实际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始终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人人生而相对的平等。
 
胡适曾说:“不要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在《为奴十二载》中,所罗门•诺瑟普不止一次表达出生不如死,宁可就此死去;但是他依然选择活着为奴,因为他心中仍有希望,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恢复自由身、回到他的家乡、拥抱他的妻儿。人,只有心怀希望,才会努力地活着。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混吃等死。相较于所罗门这种明白自由究竟为何物的奴隶来说,那些不曾感受过自由的奴隶们,虽然也会因为不堪压迫而逃跑、反抗,但是他们的思想觉悟显然不如所罗门•诺瑟普,他们抗争的目的不是平等与自由,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过得稍微好一些。正如所罗门•诺瑟普在书中对女奴帕茜的描述:“她不知道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区别,在她看来,幸福,就是不受鞭打,免受劳役,不受主人和监工的残酷虐待。快乐,就是能好好休息一下。”而奴隶们九死一生、历经千辛万苦、抗争而来的逃跑,其实不过是从这个残暴的主人处回到待他们稍微好一些的旧主人处。因此所谓的废奴,是从根本上剔除“奴性”,而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而艰苦的,甚至,一直渴望自由的所罗门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南方的奴隶,吃主人的,穿主人的,挨主人的鞭子,凡此种种,但只要能受到主人的庇护,就比北方自由的黑人更幸福些。”而其他的那些没有尝过自由滋味的奴隶们呢。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奴性”的存在,一旦我们产生惰性,“奴性”便会伸展开它的爪牙,慢慢地悄无声息地将我们吞没,唯有自发地争取独立,才能要求自由,唯有始终坚信“我是我自己的”,才能要求自由。

十二年,所罗门·诺瑟普终于回家,而人类奔向真正的自由还需要多久?


    关注 荣膺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