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朝天门、千厮门......那些城门内外老街老巷长什么样?

 

漫步在渝中的街头,你会惊讶于那些众多的带有“门”字样的地名,朝天门、千厮门.........

 
一听到“城门”两个字,
岛粉们心中所想象的是什么样子呢?
是这样的吗?
 
其实呀,
在我们老重庆也拥有“九开八闭”的17道城门。
不知道这些城门都长什么样子呢?
接下来,
岛主就带你去认识一下
我们渝中的老城门吧!
重庆老城在渝中区,原老城墙的圈内外。
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建府时,老城的17座城门建制完善,由这17座城门连接起来的城墙就把古代的重庆城区围起来了。长期以来,这些城门不仅是重要的地名,还是主要的街道名。城门内外的老街老巷里,除了原住民,便是道署、府署、县署等行政机构和商家、店铺。

太平门:重庆最老古城门






太平门码头内自宋末以来便为重庆府署所在地,城门至河边码头有宽约5.5米、多达220级的石阶梯,两旁商铺林立。城门内街区“太平坊”因为是重庆府知府署所在地,在全城排位第一,县文庙、县学也在其附近;又因开埠后不少外国商船停泊于此,白象街上布满洋行与工商机构,商业场亦在此地;加之官僚富户聚集于此,这里的餐饮业也就发达起来,使这里曾为重庆城最热闹的地方,民歌里唱道:“太平门卖的是海味山珍。”

东水门:旧城繁华历历在目






东水门是重庆老城正东的大门,也是老重庆仅存的两道古城门之一,此前曾叫薰风门,于明代重修。长长的一坡石梯依着悬崖通向河边,城门内是外地商贾云集之地,人烟稠密、会馆群聚,著名的湖广会馆(亦名“禹王庙”)便坐落在码头旁的芭蕉园街上。它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在重庆的重要物证,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这里还有大规模的粮食交易市场。

朝天门:两江交汇下的古渝雄关






朝天门原有的城门在长江边,城门向东,从城门下到河滩有200余级石阶。这里是朝廷高官登陆重庆的码头,城门内有接圣街(今信义街)和圣旨街(今新华路)。街道从城门内延伸到河边沙滩,1859年,英商立德乐来渝时曾见河滩上“挤满了棚屋、商店、鸦片烟馆、木柴和煤炭店”。朝天门附近的翠微门是丝绸码头,门内绸缎帮聚集,是全川最大的丝绸市场。

千厮门:棉纱布匹的交易地





千厮门至迟在宋代便已存在,“千厮”源于《诗经》的“千厮仓,万厮仓”,早在三国时期,古江州的粮仓便建在后来的千厮门码头附近,这里是古时重庆溯嘉陵江而上通往汉沔的重要门户。这里是深水码头,进出的货物以棉花(俗称“花包子”)、牛皮为大宗,其他还有纸与煤炭等等,千厮门内便成了全市棉纱帮的聚集地和棉纱布匹集中交易地。

临江门:木材树料齐整





临江门码头的旧址原在现临江路下面,有隧道从临江路南侧人行道穿洞下坡出城。原城门在隧道出口,居高临下,门外临江门正街长约300级的石台阶通向江边,两边房屋鳞次栉比,十分热闹。这里是嘉陵江水运货物入城的主要通道之一,由嘉陵江上游扎放下来的木料堆积于江边。民间有“临江门买木柴树料齐整”的说法。

通远门:街道复杂  商业繁华






九道“开”门中,仅通远门接陆上通往成都的东大道(因过去以成都为中心,此道命名以成都为始,故名)。该门建于明代,位于今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中山一路,有城门及残墙保存至今。门内为老城制高点,因出路方便、视野开阔,古往今来是官舍、庙宇所在地,如天官府、五福宫等,后又有外国领事馆及教堂散布于此。这里街道复杂、商业繁荣。

南纪门:连接水陆交通要道






南纪门码头面临长江,它连接着水陆交通要道:既是由重庆通向川南、云贵的正南路,又是顺长江而下到达重庆老城的第一座码头,船运至此的木料堆积如山。这里的街上有不少个来自云、贵的马帮来此贩货,同时木材加工业、屠宰业也在此聚集。此外,民间亦有“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之说。

金紫门:官府金库所在地





在当地的传说中金紫门又叫金子门,因古时附近有一金紫寺而得名。在清嘉庆时,金紫门对面就是重庆镇总兵署所在地(原址即今《华龙网》社),衙门四周有轿铺、饭馆、茶馆、酒肆,繁华热闹,这里还是官府金库所在地。

储奇门:重庆药材帮的聚集地





储奇门于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建成。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四川主要土特产山货、药材的集散地,因而城门内街上山货、药材字号、堆栈林立。据英商立德乐1883年记载,门内是“望不到头的药材商店,店门朝大路开,使空气中充满着中国药材浓重的香气,显然是大黄、甘草根、鸢尾根和麝香的混合气味”。这里是重庆药材帮的集聚地,全国知名的很多老药号都在此设有仓库和店铺。



1927年开始,重庆筹备建市,决定修建马路,扩建码头,便逐步拆除了朝天门、千厮门、太平门、金紫门、储奇门、南纪门等城门、城墙,但是城门内外的街道依然繁荣,菜园坝的粮食,南纪门的蔬菜,金紫门的水果,临江门的蔗糖,储奇门的山货、药材仍旧是其街面上的主要商品。

在城门内外的街巷里,还是各行帮、码头下力人“力夫”、“脚夫”居住的地方,他们的需要又促成了街面上为数众多的诸如冷酒馆、茶馆、火锅店的产生。


本文编辑:张小佳
本文由【微渝中】编辑发布,图文资料来源于《渝中报》。


    关注 微渝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