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天黑了以后,南京的城门到底关不关?

 

城门也会“打烊”...





南京人都知道,明代南京城墙有十三个城门,后来,城墙上又增添了若干城门。既然是门,应该有开有闭,你知道明代南京城的城门是怎么开合的吗?

最近,石头君在南京城墙管理保护中心的官方微博“@南京城墙博物馆”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藏品——明代出入城门的铜腰牌。


明代出入城门的铜腰牌(正面)

这个铜腰牌长14.4cm,宽6.5cm,厚0.8cm。腰牌平面为长方形,黑褐色,上带圆形穿孔,便于佩戴。腰牌正面有阳文“守卫”二字,背面有阳文三列,为“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大意是官军进入城门时,也需要出示这件腰牌,如果没有此牌,硬要进出,将依律治罪。此腰牌也不得借给他人,否则借腰牌的和借出腰牌都要一律治罪。


明代出入城门的铜腰牌(背面)

腰牌是古代的一种凭证,显示佩戴者的身份,同时也是进入某些要地的凭证,相当于“通行证”。在古代南京,除了进出城门需要腰牌外,进入一些军政要地,要需要腰牌。

比如,宝船厂遗址公园就收藏着一件木质腰牌,上写“龙关百户”四个篆字,专家分析这很可能是明代进出龙江船厂所使用的腰牌。而在南京明故宫遗址上,多次发现过腰牌,标注着主人官职品级,是进出皇宫的凭证。


龙江船厂腰牌。

城门腰牌的出现,说明了明代的南京城墙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可不是想进随时就能进,想出随时就能出的!当时城墙实行的是“晨昏启闭”的管理体制。

目前,南京城墙上保存着20多个城门,其中建于明代初年的城门仅有四个(中华门、清凉门、神策门、汉西门),其他的则是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开辟或则复建的城门。



中华门俯拍。邵世海先生 摄



神策门。邵世海先生 摄



汉西门。

新老城门相比较,有一个区别很明显,明代老城门一般只有一个门洞,门洞不高也不宽,中间不通行主干道;

而大部分后来开辟的城门,都是三个门洞,主干道从新城门的门洞中穿过,比如集庆路就穿过集庆门;中山南路穿过长干门,龙蟠路穿过太平门等。



集庆门。



武定门。

可以想象,在明代初年南京城墙保存完整,仅有13个城门的年代,南京城内和城外的联系,就靠着那13个门洞。城门的管理是相对比较简便的。关上了,城内和城外的联系就切断了。开启了,又恢复了联系。

明代城墙各个城门都驻扎有军队,对进出城门的人员严格盘查,盘查中,军人们要进出城门,“守卫”腰牌就发挥重要作用。


建于明代初年的三山门(水西门).。

晨昏启闭”,城墙专家用这样四个字概括明代南京城门的管理制度,也就是早晨一大早就开启,晚上天一擦黑就统一关闭。

那时的南京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店铺”,白天开门迎来送往,晚上则“打烊休息”。

明代初年,城墙管理体制中设“城门郎”的官职,专门掌握城池夜巡铜牌和各城门的钥匙。晚上,城门关闭以后,城门郎负责夜间巡逻和保管钥匙的工作。后来,“城门郎”官职被废。巡城、保管钥匙的工作由中军都督府负责。

整个明代,各个城门都有“门官”,“掌晨昏启闭,关防出入”,也就是直接负责早晨开门、晚上关门的事宜。守门的士兵则对一切可能危害的城池安全的可疑人员进行盘查。


建于明代初年的清凉门。

明代南京城门管理之严格,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

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以爱玩出名的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来到南京,出游牛首山,当晚住宿在牛首山上西峰祠堂中。

第二天,朱厚照游兴不减,到傍晚才返城,到达聚宝门(今中华门)时已是深夜。随行的提督江彬传旨开门迎驾,当值的南京参赞机务乔白岩竟不予理会,坚决不开。

明武宗一行只好住宿在聚宝门外的大报恩寺里,到第三天才得以进城。进城以后,江彬向南京中军都督府官员杨美璜索要各个城门的钥匙,杨美璜坚决不给,最后被江彬栽赃下狱。


被明城墙拒之门外的明武宗

整个明代,南京城墙建成后几乎没有一例半夜开城门的例子。

1644年明朝灭亡,南明小朝廷在南京成立。第二年,清军南下,南明弘光皇帝带领随从逃出南京,半夜里打开通济门逃走,南京城门才破天荒地在半夜里开启大门。



民国时期的通济门。



影视剧中的弘光帝。

清朝建立后,沿袭了明朝对城门的管理制度。据史料记载,清朝南京各城门附近也都驻扎有重兵,早晨开启,晚上关闭,进城者必须接受守门士兵的盘查。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以后,对各个城门的管理也大致如此。



清朝人绘制的南京城门。

其实,早在明代,城北两个人流量不大的门——钟阜门、仪凤门就被封闭。清代,另外几个地理位置偏僻的老城门也长期塞闭,如清凉门、定淮门、金川门。

真正一直“晨昏启闭”的城门,是正阳门(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中华门)、三山门(水西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这些城门外面是南京郊区农民集中聚居的地区,因此成为人们进出南京的最主要通道。因此,这枚“城门腰牌”很可能与这几个城门有关系。



钟阜门。



重建的仪凤门。邵世海先生 摄

城门如家门,每天按时开启与关闭,民国时,南京城门又是怎么管理的呢?南京市档案局收藏有一份有趣的档案——“京市各城门开闭时间表”,就记录了这段历史。


民国时期的南京城墙。

这份时间表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发布的,发布单位是“首都警备司令部”,以南京市政府公报的形式告知全体南京人。

从表中可以看到,当时通济门、光华门,每天早晨5点30分开,晚12时关闭;太平门,每天早晨5点30分开,晚上10点关闭;中山门、中华门、水西门、汉中门每日早晨5时开,晚12时闭;玄武门、挹江门则是每天的早晨5时开,凌晨1时关闭。


民国时期的中山门。


开辟于民国时期的挹江门。

当时,南京各个城门都有宪兵把守,戒备森严。南京城外的菜农要进城卖菜,小贩要进城做生意,必须一一大早就到城门外等候,城门一开,大家一哄而入。到了晚上,一定要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出城,否则就回不了家。

那些从津浦线、沪宁线坐火车来南京,或坐轮船从长江上来到达下关码头的旅客,如果时间不巧,也只能在城外住一夜,才能进入南京城。

因此,民国时期下关附近、中华门外旅馆客栈云集,就与城墙开闭时间表有关联。


民国时期的坐落于下关的南京车站。

日伪占据南京时期,城外江宁、句容一带有新四军活动,日伪风声鹤唳,对中华门、通济门的管理极为严格,常常天一黑就将城门关闭。

石头君推测,南京城门“晨昏启闭”的规矩,可能一直持续到1949年后才废除。

   (本文为原创 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关注 石头史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