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眼睛容易痒,这座南京古庙专门“治眼病”,地下还埋藏大量琉璃构件

 

这种你没听说过的庙,南京还有不少...





春天是各种眼部疾病高发的季节,今天上午,石头君的眼睛就痒了半天,很难受。

在过去,如果生了眼病,很多人会到庙里去祭拜,这固然是一种迷信,但也充盈着浓浓的民俗色彩。

雨花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眼香庙,曾经供奉为人们“治”眼病的“眼香娘娘”,而这座庙,与举世闻名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还有密切的关系。



这座庙和大报恩寺琉璃塔有关。

老南京人常说这样一句俗语:出了南门都是寺(事),形容过去中华门(南门)外寺庙众多的繁盛景象。眼香庙就是其中之一。

眼香庙规模不大,香火不算繁盛,在各种史籍中的记载也很少,但它却幸运地保存至今。

文物资料里记载,眼香庙在中华门外窑岗村。但窑岗村早已经荡然无存,其旧址位于今长虹路附近。长虹路旁边有个支路——同仁堂路。眼香庙旧址就藏在同仁堂路尽头的“南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配送中心”里。



眼香庙不好找,石头君给您标个大致位置。

如今的眼香庙只剩下了一座大殿和东西厢房,目前有几户退休职工依然住在这里。

眼香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改成了药厂,大殿曾作为食堂使用,东西厢房则改成职工活动室。后来,大殿和厢房则改成了职工宿舍。

由于改成住家,大殿很多建筑结构已经被改动,能够依稀辨认出原来的模样。





眼香庙残留建筑。

眼香庙供奉 “眼香娘娘”, “眼香娘娘”是一种具有浓郁南京地方特色的信仰。

相传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赵构从北方逃到南京,又从南京逃到杭州。其逃亡过程中,有一个妃子留在了南京。这个妃子宅心仁厚,她在今雨花台一带,用宫廷秘方为当地百姓治疗眼病,颇有成效,深受民众爱戴。

妃子去世后,百姓为她建了一座庙祭祀,将她神化,尊呼为“眼香娘娘”,这座庙被称为眼香庙,又叫做宋妃祠、芙蓉寺。

后来的历朝历代,人们供奉“眼香娘娘”,并相信,如果生了眼病,向“眼香娘娘”祈祷,会立刻病愈。



宋高宗赵构。

堪称“明代南京道观百科全书“的《金陵玄观志》中记载:“眼香庙,在郭城安德门外,南城牛首山地, 去所领移忠观三十五里、聚宝门三十里。宋朝建,万历二十年,募化重修。有关公殿、碧霞殿、道院、基址四亩。”

也就是说,眼香庙最早建于宋代,位于牛首山附近,明万历年间曾经重修。后来,这座庙搬到了窑岗村。眼香庙当年是一个小庙,由规模较大的移忠观负责管理。



眼香庙内景。



 眼香庙残存的柱础。

牛首山的眼香庙怎么会搬到窑岗村来呢?史料中查不到相关记载,但可以判断,清代时眼香庙就已经搬到这里来了。

清代诗人陈文述在游览眼香庙后,曾咏诗《宋妃祠》云:“潇潇暮雨暗灵旗,天水苍茫又一时,车驾仓皇人去远,湖山金碧梦归迟。暮潮沧海梅妃冢,明月扬州绣女祠,都是生平凭吊处,南朝遗事不胜悲。”



“眼香庙”文保碑。

在眼香庙大殿一侧的花圃里,还有两块文物标志碑,一块上写着:“雨花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眼香庙”,一块上则写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窑岗村琉璃窑遗址”。原来,眼香庙和大报恩寺琉璃塔关系密切。

早在民国时期,张惠衣、刘敦桢等学者就推断,烧制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的窑址就在窑岗村附近。

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南京城郊为砌筑小高炉,在窑岗村附近进行了挖掘,意外发现了大量明代皇家琉璃构件。



窑岗村琉璃窑遗址文保碑。

经过专家鉴定,这些构件与大报恩寺琉璃塔有关,是烧制中的残次品和废品。

专家迅速展开考古发掘,很快就在眼香庙西边地下,发现了一批造型别致的五彩琉璃瓦构件,其中部分还有层数、左右的墨书编号。

到考古快结束时,眼香庙东南大约四五十米处的两米多深地下,又发现一座用城砖砌成的、堆放琉璃构件的库房,里面的琉璃构件多得使人眼花缭乱。





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

史学界、考古界学者研究后指出,眼香庙一带,正是明代工部直属的“聚宝山官窑”。这个官窑负责烧制大报恩寺塔的琉璃构件。专家在这里先后采集到斗拱、额枋、平板枋、檩子、椽子、拱门花砖、叠涩花砖、须弥座、龙纹瓦当、滴水等琉璃塔构件。



明代琉璃构件窑。

根据文献记载,当初烧制大报恩寺时,琉璃构件一共烧制了三套,一套用在塔上,另外两套就埋在聚宝山官窑地下。

因此有专家推测,眼香庙附近的地下可能还埋藏着数量可观的琉璃构件。   (本文为原创 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关注 石头史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