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拆掉的大桥南路六角亭,很多南京人还记得,它下面有神秘地道

 

据说下面有地道通往南京城外...





2015年9月,石头君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破译老照片里“海军部”门前亭子身份之谜》,介绍中山北路和盐仓桥交界地方的道路中间曾有一座亭子。

这座亭子建于民国年间,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依然存在,很多生活在城北的市民还有深刻印象,也算是住在城北的人们的一个集体记忆。


盐仓桥转盘(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街道中间的亭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此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座“交通信号楼”。

最近,石头君的好友,南京抗战史研究者唐恺先生在《南京史志》杂志刊文,提出新观点:这座亭子其实是民国时期一项秘密国防军事工程。

观点很新颖很有说服力,和喜欢研究南京文史的朋友们共享一下。


六角亭老照片之一。

这个亭子在多张老照片上都出现过,很多老南京人回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它还矗立在中山北路上,但具体身份是一个谜。

一张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拍摄的老照片上,照片中间是一座大大的台基,上面有一座六角形中式亭子,雕梁画栋,很是漂亮。亭子就坐落在一条宽阔的街道上。亭子内有一位穿着制服的人,看不出是军人还是警察。


六角亭老照片之二。

在照片右侧,有一座大大的牌坊式门楼建筑,这就是是民国时期“海军部”的大门,也就是清末江南水师学堂所在地,鲁迅先生上学的地方。

这个老建筑至今还在,由此可见,亭子就位于如今中山北路和盐仓桥交界的地方,如今大桥南路转盘西北侧。


民国海军部门楼,如今尚存。

有日本人将这个亭子拍摄成照片,制作成明信片,日文为“交通信号楼”。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民国时期的交通信号设施。

《破译老照片里“海军部”门前亭子身份之谜》一文刊出后,有多位住在城北大桥南路附近的市民称,他们对这个亭子有很深的印象,小时候在上面玩耍过。亭子可能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存在着,是当时的大桥南路一个地标。


保存至今的民国海军部门楼。

唐恺先生对抗战史和南京城市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对于这座亭子,他也记忆犹新:“我小时候去绣球公园玩,每每路过六角亭都要在凉亭里面呆上一会。小时候,我还听说过六角亭基座其实是一座碉堡,基座四周黑洞洞的窗口是机枪射击口。碉堡里有地道,能够一直通到八字山的地道,再从地道出城。”



八字山。



八字山上的民国碉堡。

查阅资料后可以得知,这座六角形亭子大约在1996年左右,因为中山北路的拓宽工程而拆除。曾有网友回忆,六角亭拆除时,工人费了很大的劲,因为里面是水泥结构,扎满钢筋,很难拆除。

六角亭到底是什么身份?唐恺在南京市档案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得出初步结论:“六角亭式建筑的正式名称为‘交通指挥台特殊工程’,属于江宁要塞,是当时的秘密国防军事工程。”

侵华日军士兵东史郎所撰写的《东史郎日记》中,其实就有对于这座六角亭的描述:“经过海军部的旁边,可能是交通巡查岗,有个方水泥台。道路正中央的高台上有枪眼,是个碉堡”。由此推测,这座交通岗式的碉堡应该是建于南京保卫战之前。


《东史郎日记》中也提到了这个六角亭子。

在南京市档案馆,唐恺查到了六角亭建造的相关档案,主要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给南京市工务局的密令、南京市工务局的回复等公文,其中甚至包括蒋介石给南京市工务局催促工程进度的急电。

这些史料还原:六角亭的真实名称是“交通指挥台特殊工程”,也大致交代了这座建筑的来龙去脉。

“交通指挥台特殊工程”是1936年2月14日开工的,主要工程由南京市工务局承包给张裕泰营造厂负责建造,10月15日完工后,由当时的南京市政府移交给南京警备司令部接管。前后工程历时整整八个月,分为两期工程。


六角亭老照片之三。

从档案可以看出,这个工程始终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这是因为,其名义上虽是作为交通指挥使用,其实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机枪掩体。

工程前一阶段特地建了掩体及地道部分。第一期工程完工后,蒋介石曾亲自前往勘察验收施工情况。

建造过程中,地表上的岗亭本来设计为水泥伞类型,后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改为中式六角岗亭。


蒋介石对“六角亭”的建设也多次过问。

资料里还记载,该六角亭周围,在靠近海军部道路的一侧建设了一座派出所,为两层水泥结构的楼房。

这个“派出所”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警察派出所,而是由武装宪兵负责驻守的场所。道路的另一侧,则建设地道出入口。上面建一座平房以作掩护。

地道出入口和派出所之间均有地道相连,一旦发生战事,两边都可以通过通道,前往交通指挥台下的机枪掩体。


六角亭老照片之四。

根据资料分析,1936年正是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当时,在南京的闹市区建造这样一座“特殊工程”,正是为了一旦发生战事,能够在城市巷战中有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以控制交通要道。

史料记载,该“特殊工程”移交给南京警备司令部后,由宪兵司令部司令谷正伦(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派出宪兵第二团(团长罗友胜)第三营就驻防在这里,其中掩体部分暗设了该营机枪连的多挺机枪。



宪兵司令部司令谷正伦



位于城南瞻园路的宪兵司令部旧址。

可惜的是,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由于守军仓促撤退,未能有效的组织人员利用该座机枪掩体抵御进攻的日军。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心修建的“特殊工程”并没有发挥半点作用。

说完了这个亭子,可能会有人说,当年大桥南路附近除了这个六角亭外,好像还有一个民国亭子啊。还真是的, 请看下面这一张老照片——


美国人拍摄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京八角亭。

这张照片,是一位美国摄影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京拍摄的。这个破旧的亭子是八角的,和前面提到的六角亭是两个亭子,前者更“瘦长”一些,大概位于龙池庵附近。

民国时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南京拍摄过一组照片,其中一张显示,龙池庵八角亭这样的亭子,其实是民国时期的加油站。

     看下面这张照片里的亭子,旁边有加油管,上面有“SHELL”的英文,这是“壳”牌石油的标志。


美国记者拍摄的八角亭式的民国南京加油站。

如今,中山门外卫桥就保留了一个“亭子式”民国加油站。

不过,老照片上的加油站亭子,是卫桥现存的那座,还是龙池庵的那个,又或者是其他地点的民国加油站,就不容易搞清楚了。


卫桥民国加油站。

 本文写作参考了唐恺先生的《“海军部”门前六角凉亭小考》(《南京史志》总第16期)特此鸣谢。

   (本文为原创 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关注 石头史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