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山畔菠萝香

 

情怀差点当饭吃...



情怀差点当饭吃

微信号:zhouqigua(←长按复制)过客匆匆,浮光掠影,似懂非懂。

沙岗,位于中山城区南24.5公里处,神湾镇区内,铁炉山西麓,现属神湾镇神溪村。明嘉靖二年(1523年)始有人聚居垦耕。因建于黄沙岗上,故名。该村聚落在铁炉山西麓呈块状分布,主产稻谷,多山地,广植菠萝,是神湾菠萝的主要产地之一。

        神湾,这颇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地名大有历史渊源。这个地方古时原是海滩,三面背山,西临磨刀门水道,有磨刀山丘作为天然屏障,很早之时便是个天然避风良港,往来的船舶常停泊于此,故初名船湾。后来,发生了多次猛烈台风,但在此停泊避风的船舶却都安然无恙,船员渔民们以为有神仙暗中保佑,随即集资建起寺庙进行祭祀,并改名船湾为神湾。
沙质土壤有名堂
这天,沿着365省道南下,尚未过斗门大桥,在神湾医院处向左转,无需多久便进入神湾菠萝的主要产地:丫髻山。通向丫髻山菠萝果园的是一条长1.3公里,宽四五米的水泥路径,这是当地政府为解决水果运输难问题于2001年夏天修筑的。沿路,烂漫的野花绿草随处可见,甚至有一条可爱的蜥蜴久久伏在岩石上,让人顿生遐想。随山而下的小溪清澈见底,鹅卵石斜横水底,溪水晶莹如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山群、翻飞的鸟儿,所有的闲情雅致,全都在这样一个舒缓的上午悄悄迸射出来。

丫髻山主峰海拔386米,是神湾全镇的最高点。之所以称丫髻山,因为它的顶峰比周边山峰还高出很多,远远看起来很像是女儿头上的发髻。这座山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达7.75平方公里,表层为沙质黄土壤,特别适合菠萝生长。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丫髻山还是五桂山游击队的活动地之一。那时,这一带山林起伏,丛林密布,正好是隐护游击队打击日本鬼子的重要战略阵地据点。依仗有利地势,五桂山游击队频频出击攻破日军的据点,歼灭日军及缴获敌人精良武器一批。

实际上,沙岗村西侧还有另一座盛产菠萝的铁炉山,这座山很有意思,西侧属神湾镇,东侧属于坦洲镇。它的山形很像一副铁锚,曾称铁锚山,之后在山上又发现有一块大石头非常像铁炉,所以更名为铁炉山。上世纪90年代初,工业化的浪潮涌到了神湾大地。为了招商引资,开发神湾工业区,沙岗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化较低或年龄较大的村民的出路却成了问题。当地政府遂决定引导村民向山地进军,大力发展以菠萝为主的水果种植。随后,当地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农户开发45度以下的缓坡山地,大规模种植菠萝、荔枝等水果。神湾菠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丫髻山上,果林成片。  (缪晓剑/摄)
高低错落菠萝园


菠萝,它的果皮花纹凸起像凤毛纹,又名凤梨,同时因为叶多刺似锯,粤语又称“勒仔”。当地菠萝协会的会长告诉我,神湾菠萝已有90年历史,在1915年,由旅居秘鲁国的李国汉携带种子回乡试种成功,之后得以逐步推广,成为当地特产。数年之前,神湾镇当地有菠萝种植户200多户,种植面积2300多亩,主要分布于沙岗村、宥南村和海港村的山地。而神湾菠萝这一特色品牌,已获得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同时申领了国家注册商标。早在半世纪以前,神湾菠萝已畅销省港澳,甚至远销东南亚直至今天。

丫髻山周边的菠萝果园,由一垄一垄约半米高的菠萝树组成,类似于梯田,从山腰层层叠叠直到山脚,高低错落看起来很壮观。而在山脚一带,菠萝一般和芒果、荔枝间种,各式水果品种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果园。沿山路而上,似乎闻到两旁芒果、荔枝、菠萝等领南佳果成熟的气息。

经过长期选种培育,现在神湾所产的菠萝,色泽金黄,皮薄肉厚,细爽脆无渣,甜蜜清香而无酸味。当地淳朴的果农见有客人来,二话没说,经摘、削、切三道工序,不消两三分钟,菠萝便可以送到嘴边。看着手中现摘现尝的新鲜菠萝,咬上几口顿觉浓郁的果香萦绕齿颊之间,久久不会散去。

果农介绍,神湾菠萝原有两类品种,一类是果实很大的旧种,吃下去后嘴会麻,现在已没人种了;另一类品种,就是现在所种的金山种,它结出的菠萝果眼浅,果心也可以吃,根本不需要蘸盐水。


山野村落,乡民勤恳。  (缪晓剑/摄)


    关注 周七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