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管理已成往事,当如何反躬自省?

 

当管理已成往事,曾经以及今天仍在执着于“管理”的管理者们,当如何反躬自省,找到我们在组织中新的角色和使命?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带来一次自我领导力发展的重生...





管理一词最早是由哪位国人翻译过来的,我没有考证过。西方思想家法约尔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时,指其包含了五类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中国人看见这两个字,多半会望文生义,想到“管束”和“治理”,于是谈到管理,威权感就油然而生。比如看到一些不良现象,就会说要加强“管理”才行云云。

然而当人类迅速跨入知识社会以后,管理者们发现知识员工越来越不好管理,也越来越不需要管理。比如我常常需要写作,如果要我坐在办公室,很可能一个小时都写不出什么东西,而窝在自家的沙发里,膝上架起电脑,望着门前的大树,听着窗外的鸟鸣,一段段文字就会如泉水一样从指尖涌出来。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来说,一个要求我朝九晚五到办公室报到的老板是我万万不能接受的。

传统的管理强调控制过程才能保障结果,结构明晰才能令行禁止,于是要造个办公室,能看到人们在干些什么,并把人分出等级,以便明确谁该对何事负责。但对一个知识工作者来说,过程往往在大脑中完成,既不容易控制,也不需要控制,过多的控制反而会扼杀创新的能力;而且他的身体在哪里与他是否正在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他心里想着一个工作难题而无解的时候,去慢跑一会儿比坐在办公室更能促动灵光匝现,豁然开朗。

于是,在法约尔定义的五类管理活动中,控制和指挥的比重下降最大,而组织和协调的比重快速上升。但如果只用一个词-管理-来描述的话,就很难让人意识到其中的变化。

由此带来的一大变化就是组织对“纯管理者”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减少。谷歌曾经试图把中层管理者全部拿掉,让员工完全依靠自我管理。但后来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大量工作任务还是需要有人从中协调,二是员工也需要不断得到反馈,心烦气躁时能找个人聊聊。于是有限度地恢复了部分中层岗位,但其管理半径也远远大于传统范围,一个中层管理者覆盖50到上百个员工,而非过去的5到10个。

其实在谷歌公司内这样的所谓“管理者”已不再是过去的角色,用“协调人”会更加准确。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扫清阻挡员工前进的各种障碍,让大家可以释放内在的能量,达成挑战性目标。过去的CEO就是今天的“主协调人”,过去的部门经理就是今天的“局部协调人”。

道理是这么说,但深入骨髓的惯性常常还是会让人割舍不下对职称的迷恋。比如,我在外滩董事会一直用的职称是“首席特董”,最近我突然意识到,强调“首席”不正是对威权的迷恋吗。我开始问自己,我的使命到底是什么?经过良久思索,终于理清答案是:以实践,教学和写作的方式传播私董会的正念。这不就是一个“传播人”的角色吗?我欣然把我的称谓改成“私董传播人”。改完后感觉如释重负,终于知行合一,解开心中一个大疙瘩。

当管理已成往事,曾经以及今天仍在执着于“管理”的管理者们,当如何反躬自省,找到我们在组织中新的角色和使命?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带来一次自我领导力发展的重生。

1,000多个独家人力资源学习视频和微课免费观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观看!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如何打造文化卓越的旅程?



未来招聘的十大明确趋势



沟通的三大模式
以为你在领导?其实只是微管理








    关注 HRoo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