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午吹”可以告一段落了?

 

来看看大佬们关于《蜗牛》的论战现场。...



导读

在《蜗牛》播出期间,包括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毒舌电影、严肃八卦、影视独舌、骨朵传媒以及独立剧评人梅子笑在内的7方专业剧评力量,从IP改编,到网剧节奏,再到风格尺度抑或是“正午光环”,对《蜗牛》进行了多角度的辛辣点评和热辣交锋。

文/攻主

七周,21集。11月29日凌晨,由企鹅影视和正午阳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如果蜗牛有爱情》,终于在腾讯视频“爬”向了自己旅程的终点。如果说观众的讨论往往反映出一部作品的热度,那么业内人士的争论所映照的就是一部作品的厚度。虽只有21集,但7周以来围绕《如果蜗牛有爱情》的专业论争,激发出围绕网络剧前所未有的行业热情。

在《蜗牛》播出期间,包括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毒舌电影、严肃八卦、影视独舌、骨朵传媒以及独立剧评人梅子笑在内的7方专业剧评力量,从IP改编,到网剧节奏,再到风格尺度抑或是“正午光环”,对《蜗牛》进行了多角度的辛辣点评和热辣交锋。

在以下的论争之中,有关于《蜗牛》区别于传统创作思路的特立独行,但更明晰了一条网剧未来前行的方向:粗制时代渐行渐远,优质的阵容、精致的制作、具有张力的题材范围、正确或热血的价值观,是精品的必备要素。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大佬们的论战现场吧。

论题1:到底是改好了原著,还是改毁了原著?

引言:丁墨的书粉在观看《如果蜗牛有爱情》的前几集时,很可能会产生对编剧朱朱的“怨念”,毕竟,剧中堪称“大刀阔斧”的改编强度,在持续了5年的“IP热”中堪称“逆天”。

在这则论题中,有人就表示这种大规模“拆解”很可能造成情节上的Bug,但支持编剧的业内人士更多,认为这种改变提升了整部剧的格局和立意。

正方观点:冒着流失原著粉的风险提升了格局

“毒舌电影”编辑 表妹:

《如果蜗牛有爱情》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程度很大,但老实说,作为原著粉的我觉得剧版的改编还是挺成功的。还原度高不一定就好,去年的《他来了,请闭眼》就是很好的力证,将小说里的情节和台词直接照搬会造成违和感,我深深地记得《他闭》里那句很羞耻的“灵肉合一”。而剧版《蜗牛》在改编上做出适当的取舍,削弱了言情增强了刑侦,将案情融入一条故事线,更有可观性。虽然这是一招冒着流失原著粉的险棋,但改编提升了格局,扩大了观众面。



“澎湃新闻” 杨茜:

改编没什么大问题啊,不然花钱请编剧干嘛呢?编剧就是用来弥补小说影视化的不足的。有人说言情元素太少,我想说言情就该交给偶像剧;职业剧在当下有市场,且容易拍出质感。而且,一向认为执着的原著党是可怕的存在。



“严肃八卦”编辑 吴喋喋:

开篇给人感觉比较温吞缺乏吸睛亮点,但其实是在预埋线索。到剧情中段就发现,以叶氏集团为线索的刀片案、张士雍绑架案、叶梓夕别墅凶杀案是一条线;跟家和市场相关的拐卖妇女儿童案是另一条线,两条线交汇牵扯出贩毒大案,围剿中女毒枭逃到了缅甸,又即将牵出令季白耿耿于怀的多年前未结的黄金蟒案。这种改编,让故事线变得完整又充满递进节奏。



反方观点:改得太急容易出现Bug

骨朵影视传媒 邓莹:

任何作品改得再好,都会有原著粉骂,因为看了文字再在脑中呈现的画面,永远会更加丰富。但是另外一点是,改得太急容易出现bug,虽然大部分感觉是顺的,但季白和叶梓夕及叶家的关系显得太过莫名其妙,而且季白对叶梓夕的态度,有点影响这个角色在我心里的形象。



论题2:蜗牛的节奏是太快还是太慢?

引言:之所以将原著全盘打散再重新糅合塑造,编剧追求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丝丝入扣故事。但这种设置带来的最直接观感,是部分观众评价的“节奏慢”,不过,也有人乐于享受这种慢,认为不同品相的剧有不同的欣赏方式。

正方观点:耐心讲故事和吸引人本身并不矛盾

影视独舌主编 李星文:

《蜗牛》的第一个特点是节奏明快。大多数时候,它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大悬念不松,却也看不清,小谜底剥笋,每集都给点儿过过瘾。该跳跃就跳跃,该留白就留白,绝不把每条线索延展到彻底报废。这一季21集,每集30分钟,一定不是按集论价,也就无需注水抻面。我还以为我们已经彻底忘了电视剧的正常节奏了呢,其实没有。



骨朵影视传媒 邓莹:

如果有这个演员阵容、有这样的画面、有这样的风景、有这样的有创作态度,就算不是正午厂牌,我也还是愿意看下去。不同品相的剧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也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愉悦,慢确实是慢了点儿,但追下去了是事实。



“澎湃新闻” 杨茜:

不是埋线就必须拖沓,《琅琊榜》也有很多伏笔,但多数人都看到了最后。另外,用12集做铺垫不是不可以,要看铺垫剧情是否好看,每集必须有推进,或人物足够吸引人。对于一部铺垫戏较多的剧来说,人物有多好很关键,人物有多立体,演技,等等。



反方观点:剧组有耐心讲故事,但观众不一定有耐心听故事

《南方都市报》 余亚莲:

《蜗牛》在前12集挖了不少坑,但这些坑一直没有“抽线”,却在最后六集一口气集中交代。剧组是有耐心认真讲一个故事的,但观众是否有耐心呢?这个剧是周播,很多观众没等到13集,就已经忘记了前面的情节了,或者直接弃剧了。叙事节奏“慢热”一直是正午系的一大特点,他们讲故事的逻辑缜密而稳妥,这样会显得剧情足够真实,能够彰显正剧的真实感。但弊病则是节奏问题,节奏慢已经被不少人吐槽了。逻辑越缜密,需要交代的细节就越多,节奏就会越慢。当一切都合情合理毫无逻辑瑕疵的时候,就拍不出“爽剧”来了。



论题3:《蜗牛》的感情线如此含蓄,是高级还是直男癌?

引言:重刑侦、轻爱情,这是《蜗牛》的特有风格,我们曾经总是诟病国产行业剧就是变相爱情剧,这一次,《蜗牛》里爱情退居二线,专业的刑侦和办案上升到被表现的第一位。有人觉得这才是刑侦剧打开的正确方式,但也有人质疑剧版《蜗牛》重刑侦轻爱情是“强行嫁接”。

正:破案为主,感情为辅才是刑侦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毒舌电影”编辑 表妹:

虽然表妹也爱看粉红,但并不能接受一言不合就爱上这种毫无逻辑的设定。作为看过原著的人表妹有话要说,小说中的季白和许诩的确爱的有声有色,还时不时上演羞羞戏码。但对于一个刑侦剧来说,破案为主,感情线为辅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那种细水长流的渐生好感,在淡淡的相处中相爱的处理方式,才能在刑侦的氛围里不显得突兀,对于两位主角的CP感塑造也有好处。



《南方都市报》 余亚莲:

删掉感情线,增加悬疑探案部分,是符合电视剧规律的,这是优点不是缺憾。《如果蜗牛有爱情》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说,但如果真的要把季白和许诩的爱情原模原样搬上荧屏,会显得单薄,或者说会显得不够真实,拍得好就是有意趣,稍有不慎就会变得矫情,容易重蹈《他来了,请闭眼》的覆辙。感情这个东西,必须由剧情来推进的。增加情节,淡化感情戏,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影视独舌主编 李星文:

名字是《如果蜗牛有爱情》,其实哪有爱情的事?即使有,也像蜗牛一样不定在哪儿爬呢。这分明是一部强情节、重推理的刑侦剧。反正就是不撩,不虐,不发糖。急也没用,正午阳光有一颗铁硬的心。男主起范儿,女主读心,聚精会神搞业务,一心一意破大案,这多好。



骨朵网络影视 邓莹:

如果很早就接吻就谈恋爱可能我早就弃剧了,内心确实比较直男,不喜欢看谈恋爱的,隔着一层窗户纸多少能好些。



“澎湃新闻” 杨茜:

含蓄挺好的,又不是二三流的偶像剧,那么直白干嘛,怕市面上的接吻戏太少么。不过一含蓄,对人物塑造的要求就比较高,含蓄又性感才高级。



反方观点:抛弃了小说最核心的DNA,选择了最薄弱的内容扩张

独立剧评人 梅子笑:

说到底,《蜗牛》主创团队按照品质剧的要求拒绝浅薄,可是,从刑侦的角度而言,《如果蜗牛有爱情》本质上就是一个浅薄之又浅薄的故事啊。就像是可以让苹果嫁接梨子变得更香甜而不能把苹果变成绵羊一样,正午阳光在改编《如果蜗牛有爱情》的时候,恰好抛弃了小说最核心的DNA(爱情),选择了最薄弱的内容(刑侦)扩张。说到底,观众想看的,是男男女女耍帅,以及谈恋爱,而不是刑侦。正午阳光则是压缩情感戏份,加重刑侦断案。



严肃八卦编辑 吴喋喋:

以前观众总吐槽正午不会拍异性恋,这次其实还蛮甜的。不是《欢乐颂》里曲筱绡和赵医生那种一百零八招互撩的老司机vs老司机,季白和许诩可是一个眼神对方就懂的soulmate啊!许诩深夜一个人跑去凶案现场,被后脚赶到的季白骂了,她反而笑着说,我知道你会来,不过比我预计的来得迟了点。所有人看不懂季白的时候,她说他很棒。13集简直是抓捕现场变虐狗现场了……(但不是不务正业是在扮情侣掩护自己啦)

议题4:放弃重口味,是不是让蜗牛变得不刺激?

引言:除了粉红戏太少,有些观众也认为,作为一档刑侦剧,《蜗牛》直接描写作案现场的画面不多,这个让它显得不够“刺激”,但更多声音认为,刑侦剧未必一定要展现“刺激”,这种观念更符合正午阳光一向的正剧思路和价值观。

正方观点:不追求刺激的优点是不浮夸

《南方都市报》 余亚莲:

《如果蜗牛有爱情》不够“惊艳”,但它属于老黄牛般的“靠谱”型,没有瞎扯、没有开挂,没有变成警队杰克苏,没有矫情的爱情戏,它还是在认真地讲一个故事。他们讲故事比较稳妥,也有人说是保守、不够放飞自我,但这样会显得剧情足够真实。只是当一切都合情合理、毫无逻辑瑕疵的时候,戏剧冲突就被削弱了。



严肃八卦编辑 吴喋喋:

不追求刺激往往优点就是不浮夸。《蜗牛》是《重案六组》那样看得出是中国警察在办案的刑侦剧。



反方观点:有点束手束脚,情节的推进应该更高明

“澎湃新闻” 杨茜:

重不重口是根据剧情需要,不能简单称为“重口”,应该说是否“放得开”。适当放开还是对收视率有保证,更重要的是对剧情真实性有帮助,本来就是充斥血腥和人命的行当,应当用放得开的强情节强化人物吧。《权力的游戏》不也充满性、暴力、血腥。如果总局允许,就别自己束手束脚了。普法栏目剧不至于,平庸得没有粘性了是真的。



骨朵网络影视 邓莹:

稳妥一些没什么不好,这也是传统影视公司的特点。就拿国内的老牌涉案剧《重案六组》举例吧,也没啥重口啊,但不影响它好看。重口和强情节我觉得不能划等号,《蜗牛》可以不追求重口,但是在强情节上还有可以再高明些的提升空间。



议题5:《蜗牛》的推理到底是有逻辑严谨,还是牵强附会?

引言:作为一档刑侦剧,配合证据而来的严密案情分析,以及作为辅助功能的“读心术”、心理侧写一个都不能少。不少人表示,编剧的彻底改造,在剧集《蜗牛》中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网,但也有人表示,逻辑漏洞是刑侦剧的通病,《蜗牛》中甚至不乏牵强附会的成分。

正方观点: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

《南方都市报》 余亚莲:

我觉得《蜗牛》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但推理速度太慢,要把好几集、甚至十几集的故事和细节全部串在一起,才能“拼图”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观众可能没有耐心来给你做资料搜集整理,然后来做案件还原拼图。



毒舌电影编辑 表妹:

作为周播剧,《蜗牛》采用了通过破获小案子导向大案子的结构,让观众层层递进。还有最可贵的,是破案方式上《蜗牛》结合了传统刑侦和犯罪心理学,展现了真实刑警的常态。不少打着“刑侦”旗号的剧,其实都夸大了犯罪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中的比重,通过“侧写”的方式,将破案过程描述得神乎其神。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在刑侦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一切靠证据说话的刑警。《蜗牛》的一大亮点就是较之以往同类国剧,更好地将刑警这个职业尽可能真实地展现给观众。



反方观点:推理缺乏说服力,甚至强行推理

严肃八卦编辑 吴喋喋:

很多时候许诩的脑洞式推理张嘴就来,跳过推理直接说结论,缺乏说服力,比如至今仍未想通,第一集她是如何推断出赵寒落水;但有时候推理过程讲出来,还不如不讲……看了叶俏的打扮就说她自大自恋品位不高,不能容忍出轨。讲真叶俏在贵妇里面打扮还可以吧……后面剧情证明她也没有不能容忍配偶不忠。



“澎湃新闻” 杨茜:

逻辑倒不是不严谨,是比较混乱,很容易看上去是有漏洞的感觉。强行推理存在,心理学犯罪不是算命,没必要为了表现刻意把主角神话。



骨朵影视传媒 邓莹:

可能这也是以心理侧写师为主要人物推进故事发展的剧集的通病——叨叨叨叨强行推理的问题确实存在,从A现象到B结论的理由并不扎实。



议题6:电影镜头语言,是装逼过度还是为剧情服务?

引言:其实,从《蜗牛》首播开始,有关张开宙的美学构图与意境构图,已经成为观众重点点评的对象。爱这种电影构图的人不惜截下一帧帧优美的画面,感叹2.35:1的电影画面设置让《蜗牛》逼格飙高,感叹导演的构图充满深意;但随着剧情进展,也有声音认为航拍镜头过多,反而拖累了剧情节奏。

正方观点:镜头伴随人物情绪,不是没来由的炫技

影视独舌主编 李星文:

节奏是无形的,镜头是有形的。视觉上最大的特色是镜头的调度和切换很妖娆。这一镜季白站在公路上,镜头突然拉起,直抵云端。又一镜,高空俯瞰镜头,听声辩器直落凡间,定焦于一个响铃的手机上……没错,一个敢于使用航拍的电视剧总会显得很有气质。而这些航拍,不是没来由的炫技,它总是伴随着人物的心事而起起落落。



独立剧评人 梅子笑:

相比同档期播出的其他网络剧,《蜗牛》的质感真是棒棒哒。第一集里王凯的个人长秀堪称完美;在人物众多的场景中,也并没有顾此失彼。尤其是画面中的信息含量,秒杀绝大多数大特写的单薄的网络剧;网络上也有帖子分析,导演的手法与构图有多么的出手不凡。



“澎湃新闻” 杨茜:

一句话,非常支持。如果对于是否用电影镜头语言还有疑问,国产剧就永远不要说要向美剧靠近这种话了。



严肃八卦编辑 吴喋喋:

出现了航拍镜头,取景也很考究。许诩拿着搜查令去让张士雍开后备箱调查,两个人对峙的镜头用了手持大幅晃动,那种压迫感很直接。有个镜头可能有点可怕但我个人很喜欢:凶手处理叶梓夕尸体的整场戏镜头都很棒,这个被害人视点镜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被害人奄奄一息地看着天花板的顶灯熄灭,凶手离场。



反方观点:镜头有美感,但太多反而影响节奏成了拖累

《南方都市报》 余亚莲:

《如果蜗牛有爱情》的镜头是非常有美感的,很多镜头都可以直接截图当屏保。对于一个有审美的观众来说,是福音。观剧体验是很舒服的。弊病则是,有的时候好的镜头太多了,导演把每一个有内涵、有审美的镜头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弃子”。比如,许诩重回叶梓夕案发现场那段,导演用了好几分钟的各种角度的镜头来交代,确实有美剧的质感,但那么多的特写镜头拖慢了推理的节奏。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会看得“捉急”。



毒舌电影编辑 表妹:

导演张开宙之前是摄影出身,对镜头的要求肯定不低,《蜗牛》与同类电视剧相比的确向电影质感靠拢。比较突出的就是手持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打光和构图看出来有花心思,通过对色调和色彩的把控体现出适合不同情境的打光,人物打光也比较立体凸显轮廓光,没有出现一般国产剧中扁平过硬的诟病。航拍虽然能带来一种大局面的揭示感展现格局,且在国产剧中比较少见,但是过度运用容易让观众疲乏。表妹几乎能在每一个转场和开篇看到航拍镜头,有时甚至是叠加航怕镜头,感觉不是很有必要。调色也要扣分,不少画面都出现调色过度、饱和度过高的情况,人物很多时候嘴唇都是紫色的。



议题7:有没有“正午吹”在神化蜗牛?

引言:不管是观众口中的“国剧良心”,还是会让从业者羡慕的“处女座剧组”,通过《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琅琊榜》《欢乐颂》连续爆款的加持,“正午出品、必是精品”已经成为业内外广泛的认同。当这种认同投射到《蜗牛》身上,便产生了两种效应:有的意见认为《蜗牛》确实体现了正午阳光一以贯之的特色,但也有意见认为,坊间已经产生了把正午阳光神化的“正午吹”,这种“正午吹”已经模糊了观众的视线,让正午阳光的作品任何缺点都被说成优点。

正方观点:要相信观众的审美,蜗牛没有被神化

《南方都市报》 余亚莲:

我想,正午阳光没有被神化。如果真的被神化了,就不会有今天的争议了。如果真的被神化了,当初也不会有观众批评《他来了,请闭眼》。要相信观众的审美,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一个剧不够好,哪怕制作方再靠谱,也不会有豆瓣7.9的高分。无论是对IP的选择,对改编的把控,拍摄,镜头感,剪辑,配音,背景音乐,特效,他们都有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这是整体团队的靠谱。正午的团队不会出现出戏的BGM,不会出现离谱的特效,不会出现雷人的服化道,所以最后出来的成品,哪怕不够惊艳,但至少足够靠谱。当他们撞上一个有新意的题材的时候,就会大放异彩,成为爆款。为什么?因为他们从不会让人出戏,不会出现“雷点”。好吧,我承认,我就是“正午吹”。



独立剧评人 梅子笑:

正午阳光不断地印证一句央视广告语,“相信品牌的力量”。基于多年来不追逐市场热点的认真创作,“正午阳光出品”总会被观众寄予更高的期待与耐心。《如果蜗牛有爱情》也是如此。平心而论,《如果蜗牛有爱情》与《他来了,请闭眼》相比,真是有了让人嫉妒的进步,这大概归结于正午阳光有一个异常融洽且勤于交流、分享与学习的创作团队。



影视独舌主编 李星文:

这部剧对我是有启发的:电视剧是“拍”出来的,也是“剪”出来的,去掉“障眼法”似乎也不稀奇,但观看过程中新感受丝丝缕缕不绝。“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电视剧在告别黄钟大吕和经典叙事之后,在轻题材、靓包装、技术流、青春趣味上盘旋演进,渐渐结出硕果,形成流派。这部剧让我觉得,对电视剧的评判应该加入一些新的指标了。



反方观点:“正午吹”的确存在,正午依然有短板

骨朵网络影视 邓莹:

从弹幕上看,所谓的“正午吹”确实是存在的,这也让很多对该剧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产生了不适感。其实在《蜗牛》身上我仍旧看出了这个团队一如既往的认真和追求完美,包括对一众配角的选择上都能看出其精益求精的态度。但是,世界上都没有完美的作品,什么都好是不可能的,他们仍旧有他们的短板,比如对这种爱情中掺杂悬疑的故事的把握、对女性角色的打造等等。



结语:

在24日发布在公众号平台的那篇名为《上半年,下半年,刑侦剧圆满了》的评论中,李星文曾不吝赞美道,《蜗牛》丰富了电视剧美学,“这部剧让我觉得,对电视剧的评判应该加入一些新的指标了。”

那些新的“指标”,应该是指相对粗糙的精致,相对网感的电影大片感,相对题材完全不受限的克制与坚守。这些从多个纬度而言、完全可以把《蜗牛》定位为当下整个网剧市场“非主流”的标准,却在更高层面上拥有试验性和前瞻性。毕竟,经过3年的发展,网剧的世界在2016年已经悄然吹起一股别样的风,那些评分度高、话题度高的网络剧集,无一不是拥有扎实的剧本、精湛的演技、精致的画面。而这股力量,在《蜗牛》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

可想而知,李星文所谓评论的新指标,也是未来评判网剧优劣的新标准,而《蜗牛》作为一个范本所给予的引领性能量,是不可小觑的。




    关注 广电头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