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模式”成为课改的“绊脚石”

 

山东省昌邑市潍水学校

齐美利

侯晓玲

近些年,好多学校对“教学模式”津津乐道。“模式”成了...



山东省昌邑市潍水学校      齐美利  侯晓玲
近些年,好多学校对“教学模式”津津乐道。“模式”成了部分专家学者科研成果的证明单,成了某些领导推行课改的代名词,也成了一些学校推广自己的一张名片。“模式”顾名思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如模式图,模式化。就工艺或技术而言,是可以依据“模式”的,可以“标准化”生产的;教育有“标准形式”吗?课堂教学有“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吗?学校能像车间流水线作业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袁振国在他的《教育新理念》指出:“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显然,真正的教育,是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方法”可用的。

于漪老师也认为,教学应该讲究规范,但不能标准化。比如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种规范和底线是你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忠于职守,真的懂得你所教的学科。不能标准化,是指教学不是工厂生产产品。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默契配合的统一,是教、学完美和谐的一种境界。“橘在淮南则为橘”,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一个教学模式下来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即使面对相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受自身因素的影响,结果也会大不一样。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两位技艺精湛的木匠用雕刻老鼠的办法来比试谁是“天下第一”。第一位木匠雕刻的老鼠栩栩如生,连老鼠的胡须都好像在动一样;第二位木匠雕刻的老鼠却只是神似,远看勉强是一只老鼠,近看也只有三分相像。当人们认为第一位木匠理所当然是“天下第一”时,第二位木匠却提出了抗议:“雕刻得像不像,应该让猫来看一看。大家谁能比猫更有发言权呢?”人们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就抱来了几只猫。几只猫都扑向那只不像老鼠的“老鼠”,又是撕扯,又是啃咬,争得不可开交,而另一只逼真的“老鼠”被冷落在一旁。结果是第二位木匠获得了“天下第一”。当人们困惑不解地问他其中的奥秘时,他笑着说:“其实,简单得很。我雕刻用的材料是一块鱼骨罢了。猫感兴趣的不是外形像还是不像,而是鱼的腥味……”

这个故事正好指出了许多育人者的问题所在:在借鉴、尝试、探索、实践、推广各种教育模式或做法中,育人者不仅仅要在极富特色的外在表现上下工夫,更需通晓育人工作自身的“各种味道”。只有“内外兼修”,教育活动才会变得“色味俱佳”,教育特色才会自然显现。

教无定法,教贵创新。某些时候,我们提倡某种模式,提倡的背后是把这种模式能当做一种指引,而不是束缚我们手脚的缰绳;我们从中要深刻理解、体会、感悟这种模式的意义和内遂,开发、挖掘其中的价值,把有效的拿来为我所用,而绝不是照抄照搬,克隆复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就应从我们老师做起,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做起。课改没有起点和终点,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老师们,让我们搬掉模式这块“绊脚石”,轻装上阵,向着追求课堂效果最优化境界迈进吧!




    关注 八仙中学德育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