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习中的“马太效应”

 

引言

最近随着《北京折叠》荣获2016年雨果奖,这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隐喻再一次将赤裸裸的社会阶级分层展现...

引言
最近随着《北京折叠》荣获2016年雨果奖,这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隐喻再一次将赤裸裸的社会阶级分层展现于世人面前,随之而来的也是诸多关于阶级划分以及社会流动性的讨论,例如“寒门再难出贵子”等。今天,堂主就不在这老生常谈了。不过,在关于阶级的讨论中,“马太效应”一词,让堂主感触颇深。

在阶级讨论中,“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两极分化,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而在堂主看来,在考证考研和学习的世界里,“马太效应”也是无处不在。若将知识和学习方法比作社会中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积累的途径,“马太效应”在学习中将更为清晰的显现。执教多年经验表明,英语基础越好的同学,乐于接受他人建议,在语言水平测试后,了解自己的错误后,报名参加专业训练更果断,在课程上进步更快,也更容易将老师强调的理论和经验付诸实践;基础差的同学,情况则相反。所以在学习中,也存在层次性差异。而考研考试就是筛选划分层次的一把标尺,若不接受专业的训练,基础薄弱的同学很容易陷入马太效应的怪圈中,进入恶性循环——因为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缺少专业指导导致现在基础差,因为基础差,所以发现不了自己错误,难以辨别什么是正确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效率不高,最终考试时,过不了。
下面堂主总结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具备的几点共性:
1.喜欢问蠢问题,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很多同学通过口译殿堂推送的文章加了堂主微信,不过许多时候,问的问题很稚嫩,明显缺少自己思考的痕迹,属伸手党行为。例如有同学加了微信后问,“老师怎么学口译”,“老师怎么学好英语”,“老师我要考研,您觉得我考什么学校好?”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根据过往经验,凡事这样问问题的学生,英语基础不会太好。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反映的深层问题是,这类学生平常不太动脑筋,仍沿用高中时候老师说,学生记的学习方法,什么都依赖老师,老师是无所不能的。他们不会自己尝试寻找信息解答问题。学习习惯好的同学,通常不会这样唐突地问如此抽象的问题。在问问题之前,他们会先尝试去知乎或者其他论坛搜索相关资料,如果是百度百科或者相关权威网站上有答案,他们则会自己去总结,对比,拿不定主意最后才来问老师,而且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能听到学生对各个渠道获得的材料优劣的分析。所以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区分学习习惯好坏的关键元素之一。

2.随意散漫,缺少时间管理

上课这么久,也观察到,有些学生经常会使用时间管理软件,例如“番茄钟”,“项目管理”等相关的时间和任务管理软件。还有一部分同学,尽管没有使用辅助工具,但是他们身体似乎已经安装了一套生物钟,每天早晨起来晨读,下午听英语,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有这样时间管理概念的同学,英语基础一般不会查到哪里去。而且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管理任务和时间是为了什么。相反,基础差的同学,通常过的比较洒脱,想逛街就出门了;约了饭就忘了听力等,究其原因,是对近期或远期缺少规划,学习缺少了目标,意义也就不大了。这类学生属于随波逐流类,行使的船上没有方向盘,自然毕业之后随大流。大多数人过不了证书,大多数人考不上高翻,大多数人毕业后领着不高不低的薪水,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3.点头党。只听不做,缺少执行力

无论是口译课还是笔译课,总有一类同学,给老师点一万个赞,但是行动基本停留在点赞上了。例如,笔译课,堂主采取各种手段,单复数再出错就发红包,在群里指着学生鼻子批评,而且给学员整理出错误类型统计表,让学生自己写拿到校对稿,听完课后的反思。很有意思的是,有些同学写的反思很具体,很详细。
还有些同学的总结,则过于简单粗暴。
这组图的对比可以充分体现出两位同学在执行力的差别。校对和上课心得总结的要求,堂主在课上说的清清楚楚,这两位同学听的是同一堂课,而前者显然执行力和完成程度比后者高太多个档次。所以两位同学基础谁好,应该是一目了然。

今天时间有限,要去健身了,大家觉得不错就点个赞,改天灵感来了,继续创作哦。
咨询微信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Jacky哦
公众号ID
口译殿堂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口译殿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