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一生知己已许梅

 

他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处在一个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



吴昌硕是为数不多精通“四绝”的画家,潘天寿称其“书画金石治印,无所不长”,他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处在一个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他本身的创作就是在新与旧、 中与西之中承继传统,勇于创新。

他的绘画以作篆之法作画,他画藤茎植物,用草书笔法与篆书用笔相参,用如锥划沙之笔得渴老骥奔泉之势,运笔如飞,一气呵成。“草书作葡萄,笔动走蛟龙。”回旋疾转,蟠曲飞舞,连绵不断,气势非凡,确有“法与草圣传,气奇天池放”之精妙。他将数十年的书法篆刻融进了自己的绘画艺术中,创造了豪放洒脱的大写意画风。


书香家庭多磨难

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昌硕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举人,他的祖父吴源曾为古桃书院院长,著有《天目山房诗稿》;他的父亲吴辛甲也著有《半日村诗稿》(未付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年少的吴昌硕就跟着父亲涂鸦绘画,进而对写字刻印有了爱好,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这样描述“予少好专科,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便”。在私塾念书时,他的书包里经常带着刻印工具,一遇空闲,就拿出来刻。父亲看他聪颖勤快,不时加以指点,他就这样初入门径。
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吴昌硕的家乡安吉也被卷入了这场劫难。17岁的他与家人流落荒山野谷中。在几年的逃难中,他的母亲、妻子和弟妹先后死于饥饿与疾病。到后来,吴昌硕和他父亲也走散了,可幸运的是他总算九死一生,靠着替人打短工度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1865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边干农活边读书。科举恢复后,和其他读书人一样,他也赶去应试,不想竟一试即中,成了秀才。成了秀才的他在县城里做了一名私塾老师,同时也重拾了自己儿时的爱好:临帖、写字、刻印。1872年,三十而立的他离开了安吉,开始了自己的游历求学之路。
结识名士展才华
游学的吴昌硕来到了浙江省省会杭州,进入了当时著名的诂精舍求学。这诂精舍的主人是晚清经学大师余樾,他以学问问鼎江南。吴昌硕拿出了自己的篆刻作品向这位学者请教,余樾给出了“奇、工、巧”三字的评价,之后吴昌硕便逐渐有了些许声望。

1874年,吴昌硕离开了杭州,只身乘船去了苏州,先后做了吴云、颜文采等人的幕僚。吴、颜两人都是收藏家,吴昌硕可以在他们那里见到家中所藏彝器和名人书画篆刻。这些作品对于他后来在书画篆刻的创新有很大帮助。
在这一时期,他还结识了很多的名士,出入“六才子”的家门。这些知名学士对于吴昌硕的待人以诚、求知若渴很是欣赏,纷纷与他交谊尤笃,相互切磋,几无虚日。

1877年,34岁的吴昌硕经友人信荐,在上海结识了海上绘画名家任伯年,当吴昌硕向任伯年提出学画请求时,任伯年要他先画一张来看看,吴昌硕拿起画笔蘸上色墨,随意的画了几笔。任伯年见他落笔非凡,笔墨劲挺浑厚,不禁拍案叫绝,说道“你将来在画上一定会成名。”吴昌硕以为是玩笑,不料,任伯年却认真地说“即使从你现在的笔墨功夫看,已经胜过我了。”
自此,吴昌硕正式开始作画,虽然吴昌硕自言“予三十始学诗,五十岁始作画”,但其实很早他就开始与绘画结缘了。在早期他跟随一些技艺高超的学士学习临摹,与这些学士接触,给了吴昌硕一个很好的学画氛围,加上当时他病中寂寞,就开始以作篆之笔作画。他在自己四十岁的时候曾说过“余年来亦颇学画,率意为之,自适其趣,人或谓青藤,或曰白阳,余都不知,与诸君无一仿佛。”

而任伯年与吴昌硕又知趣相投,结为莫逆之交,吴来上海去任府拜访求教,而任伯年每到苏州,也不忘去吴家小聚。两人教学相长,朝夕相处。吴昌硕常常日夕临摹,积若干纸,请任正定。据说,吴昌硕一次去任伯年家中,久坐不见主人,后来在 屋顶上看到任伯年正出神的望着两只打架的猫,这一举动被日后传为美谈,也启发了吴昌硕对于绘画的想法: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期间,任伯年还未吴昌硕画过多幅肖像,其中还包括著名的《酸寒尉》,吴也为任伯年刻过不少印章,如任伯年画作中常见的“伯年”、“山阴任”、“任和尚”等等。
除了任伯年之外,还有一位在吴昌硕游学时代对其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画家——蒲华。这位被称作“海上绘画第一人”的画家以其狂草笔法入画,尤其是蒲华的山水和墨竹,其画风水墨淋漓,这种粗狂乱头、疏放洒落的风致给予正在习画的吴昌硕以很大启发与联想。

吴昌硕与蒲华合作过一幅红梅青竹图,蒲华画竹,而吴昌硕则画了自己最为喜爱的梅花,题为“岁寒交”。蒲华还曾给作品赋诗,表明两人的心心相惜:死后精神留墨竹,生前知己已许梅。


“梅知己”的文人画


清末明初的绘画已经逐渐的跳出了晚清虚谷、赵之谦等画家的影子,开始了一个大写意的时代。吴昌硕的画风受到八大的影响,又取法徐渭、任伯年等人,可以说他的画与诗“与时俱进”的,顺应着时代的变革,在这样的变革中,做到了承接传统,勇于创新。他将自己的书法和篆刻功力融进了画笔中,所给之笔笔墨酣畅,具有浓重的篆刻笔意,并且着色也是多以浓重取胜。

吴昌硕的绘画以气势为主,在布局上与其他画家完全不同,在花鸟花卉作品上,不论横幅直幅,都是从左下面向右下角,或从右上角而至左下角,奔腾飞舞,右蛇龙失其天骄之概。可以说是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的新境界。
这位大画家喜欢用西洋红,西洋红的色彩有以深红而能古厚,一则可以补足胭脂不能古厚的缺点。西洋红能够匹配吴昌硕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他把常年金石冶印方面的质朴意趣,引用到了绘画用色上,这样这绘画便不再清新平庸,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于用色的能手。
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他自己种梅、赏梅、画梅、咏梅。因此在他留存的作品中,梅花题材有近三分之一。他还曾痴迷的给自己起了一个“苦铁道人梅知己”的绰号。这位“梅知己”每当梅花盛开,总要去苏州邓尉、杭州孤山等地探梅、画梅。而他在家中也种植了几十株的梅花,将园子取名为“芜园”。
1927年,已经84岁的吴昌硕再次爬上超山探梅作画,并在报慈寺的宋梅旁选定了昌珉之所。同年11月6日,“梅知己”在上海的寓所中病逝。5年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报慈寺西侧山麓,这里距离那株他所钟爱的宋梅仅百步,了却了他永远与古梅相伴,做梅知己的心愿。







《吴昌硕诗集》
索书号

I226/6861-1
《实用篆书:

吴昌硕》
索书号

J292.112.6/1216
《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
索书号

J292.41/0431-1
上海图书馆信使
微信:shlibrary
一起分享阅读的点滴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上海图书馆信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