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亿融资的背后,法律互联网创业的「下半场」何去何从?

 

律师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产生价值......





「天同」和「无讼」的办公场所相隔不过几步路,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一个是连前院的物候都十分讲究的古老四合院,另一个则是「梦想改造家」式的现代装饰空间。恰如它们各自的身份——传统且成熟的律师手艺,以及走向互联网化的新型法律服务。

它们背后,是同一个创始人,蒋勇。在法律人向往体制的年代,放弃升任最高院法官的机会毅然「下海」创办天同律所,又在法官纷纷出走投奔律所的时候,创业「无讼」拥抱了互联网时代。这个自认「爱折腾」的法律人,在用心经营律师事务所的同时,也在深刻的改造着这个行业。

作为从业内生产率最高的顶级民商事诉讼律所「天同律师事务所」孵化出来的「特种小分队」,「无讼」被蒋勇寄予了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使命。「伴随平台的成长,无讼能够帮助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事项会远超天同,甚至天同将来也会成为无讼平台上的一个成员。」

关于律师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产生价值,蒋勇有自己的一套思路。

律师是第一生产力
「越是了解这个行业,越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是一个高度信息不对称的行业。」

一方面,从行业属性来看,律师的法律服务和医生的诊疗服务或许有某种程度的共性,专业门槛高、服务个性化、环节复杂且费用高昂,以至于大多数希望获得法律帮助的普通人不知道去哪找律师;但是另一方面,律师行业实际上每年以10%到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行内有很多律师「吃不饱」。

一般来说,哪里有信息不对称,哪里就有互联网创业的用武之地,让信息对称本质上是一个提高效率的过程。但是法律互联网的创业路径究竟该怎么走,却并不太容易被探索出来。

「其实服务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标准化、高频的事项,基本可以通过简单的信息匹配实现,比如美团之于餐饮;而另一类则是非标准化的复杂交易,法律服务正是其中的典型。」蒋勇认为,两种交易类型效率提升的着眼点有根本性的不同——前者仅靠提升匹配效率就能引起显著的行业改善;但后者因为专业含金量高、频次低,注定不是一个单纯的流量生意,唯有触及生产服务,才能实现总体效率的提升。

可以说,在法律服务领域,律师才是「第一生产力」,提升服务效率即提升服务者自身的素质,这也是这个行业互联网化的本质。本着这样的判断,深耕律师行业十余年,却在技术领域零基础的蒋勇从2012年开始筹划创业。直到2014年,苦心筹备近两年的蒋勇终于用类似于「三顾茅庐」的方式说动了起初「完全不感兴趣」的某大型房地产经纪公司首席架构师蒋友毅,加之当时也正值中国司法改革「数据和司法信息公开化」的东风渐起,「无讼」就这样从作为「孵化器」的天同律所的港湾,正式被推入了律师行业互联网化的大航道。
法律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复杂交易需要从「供给侧」开始寻求改变。「但是,短期来看,法律服务效率低下的矛盾焦点不在于供给侧数量不多,而在于供给侧本身的生产效率不高。」在蒋勇看来,把现有的律师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是目前阶段最有价值的做法。为此,「无讼」设计了「三步走」战略。

1/ 甄别专业的律师人群。

「律师行业的互联网化,首先是要通过互联网找到律师。」所以,无讼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律师人群从茫茫人海中挑出来。这件犹如大海捞针的事项,蒋勇团队巧妙利用「内容甄别」的方式实现了。

「微信公众号有一个特点,它的传播路径与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专业服务领域。」正如基本只有心脏科医生才会关注心脏科学的专业内容一样,蒋勇认为,关于诉讼律师业务技巧的文章,也只会在法律专业人士圈层中引发传播效应。

于是,天同在2014年1月1日推出了「天同诉讼圈」微信公众号,在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法律专业内容,从而在专业服务领域产生良好的圈层识别功能。虽然不能保证100%精确,但量大且迅捷,在一年的时间里就积累了11万订阅数。基于这样的社群基础,无讼再通过进一步开发出的「无讼阅读」APP产品提供注册、认证的渠道,精准识别并定向服务于法律人群。目前,「天同诉讼圈」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33万,「无讼阅读」APP则拥有了接近37万的累计下载量。

2/ 针对律师技能为他们「打标签」。

法律服务是个性化极强的,律师之间也能力各异,而由于领域的高专业门槛,客户很难辨别律师的专业能力,更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律师。而「无讼」则用数据来标定这些服务的提供者。

「这件事情我们是通过很多渠道和方法来做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对公开的裁判文书进行解构,即对其中载明的律师各方面代理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以此作为标定律师能力的科学依据,这也是司法信息公开化带来的红利。」 此外,律师自己产生的文章、观点、文书等内容,以及在「无讼」平台的互动过程也都会成为数据。

「这样的话,我们就用数据对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虚拟身份打出了标签,由此建立把律师能力去和客户需求做匹配的基础。」

3/ 精准的需求匹配。

「匹配的难度在于,所有人对法律服务需求的表述都不一样。」普通的法律服务需求者大多不会使用标准的法律语言,只能用画风各异的自然语言表达诉求,所以解决匹配效率低下的症结,无外乎使需求表述数据化。鉴于此,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并应用于法律领域的第一个机器人「法小淘」应运而生。蒋勇介绍,「法小淘」可以将人关于法律服务需求的自然语言,分析归纳为法律问题,再和已经被「标签化」的律师能力数据互相匹配,从而精确、快速实现匹配过程。

「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探索底层技术在各行各业当中的应用场景,目前法小淘就是在法律领域设置的场景应用。」蒋勇分析,让机器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有深度学习的能力,将其识别为匹配法律服务供需双方的数据,无疑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有价值的需求场景。「匹配只是所有工作的开端,我们也正在寻找更多的场景,把人工智能植入到更多的服务环节中去。」

目前,「无讼」专门创设了「案件管理顾问」,在整个服务当中协助律师完成提供法律服务、与客户沟通的过程管理。随着研发的成熟,线上化的成分将逐渐增加;而促使行业各环节的效率提升,也是「法律+人工智能」的题中之义。
专业服务的「下半场」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资本与行业沉淀,以单纯匹配为主业的互联网创业「上半场」已经过去,平台机会相对减少;与此同时,通过发展高新科技,挖掘细分领域、专业服务价值的「下半场」展示出更多的期许空间。

最近,「无讼」拿到由华创资本领投,IDG资本旗下管理的人民币基金跟投,以太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独家财务顾问的1.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蒋勇曾说,自己「一晚上没睡着」,因为他与他一手创办的「无讼」,都开始要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从供需双方匹配的效率提升中找到价值实现的方法只是一方面,对律师行业来说,依旧要在服务效率上寻求价值。」

首先,律师是按小时计费的行业,其生产过程中最昂贵的要素是时间,而帮助律师节约时间才是最有价值的。

为此,「无讼」已经开发出了功能强大的律师必备工具「无讼案例」,同样通过科学解构裁判文书,实现案例检索优化,最终帮助律师快速准确找到所需案例;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律师与「无讼」之间的互动频次、加深平台黏性。目前,每天都有超过5万律师使用「无讼案例」,平均每人停留的时间达到十几分钟、页面浏览量约为十几页。今后,「无讼」也会开发更多节省时间的工具,并从中找到可靠的价值实现点。

其二,「无讼」始终定位于为律师行业「赋能」,是传统服务业转型的中间结合业态,而不单是法律与互联网的物理撞击;因此,「无讼」基于积累的大数据和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将为更多企业提供包括诉讼在内的一切法律服务。

「但凡是企业法人,从建立到消灭的全部生命周期就构成一个虚拟的法律行为过程,其间任何行为就都必须有法律服务在背后支撑。法律服务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其他任一经营过程。」蒋勇解释道。事实上,市场上大量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要么是没有被满足,要么是没被方便的满足。「找律师对它们来讲太麻烦了,沟通成本又高,有些就干脆放弃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建不起法务部。」

在这种情况下,以民商诉讼切入的「无讼」现已开设了为中小企业提供日常服务的内容,相当于提供一个外挂的法务部。中小企业通过平台选派律师,并管理律师的服务过程,低成本、高效率的满足整个法律需求。现阶段通过与「钉钉」的合作,「无讼」已经可以为上面的中小企业直接提供法律服务。

在蒋勇眼中,「无讼」是技术公司,更是服务公司。「在更远的将来,当在线程度和转化成本到达一定程度,我们或许会走向2C,深入每一个需要法律服务的角落。」虽然这不是「无讼」目前的主要方向,但是却是向来「爱折腾」的蒋勇有志于尝试的目标。这位45岁的创始人标志性的白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顶级律师的艰辛,不过更代表了一种类似匠人的劲头。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反反复复表达工匠的一句话,「人总希望留下点什么的。」
以太资本开通知乎机构账号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来知乎与我们相遇吧





    关注 以太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