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黄元米果,满满的乡愁记忆

 

黄元米果又称“黄元”黄年米果,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和待客送礼的上等佳品。不仅在赣南,在广东、福建、台湾...





黄元米果又称“黄元”黄年米果,是客家人的传统食品和待客送礼的上等佳品。不仅在赣南,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制作食用黄元米果的习俗。客家人有句俗语叫 “不打黄元米果不过年”,因此, 黄元米果也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年货。相传早在唐宋时期,黄元米果就已经遐迩闻名,到明朝正德年间更是被列为贡品,可谓源远流长、声名远播。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打,丰年多打几箩米,歉年也要打上一箩米,年前的个把月基本上就是你帮我我帮你,转轴着在村里打米果,真有“不打米果不过年”的节奏。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每每道起,总是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这些年,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打黄元米果的地方并不多,有些地方采用机械化生产,虽然色香味样样不差,但就是少了那土土的“米果味”。

打米果,在农村就像“倒秧脚”、“洗禾镰”、“下山桃”等民俗事项一样,承载着客家人感恩自然,祈盼丰稔的悠悠乡愁,是客家人灵魂安息的“摇篮曲”。乡愁醉人,时代在不断地变迁,而不变的还是这些民俗



到了腊月先上山砍黄元柴,准备原料。砍好后背回家后用干稻草垫在下面,上面再放上黄元柴,点火后让其烧成灰,再将灰用白布或口袋装好放在木架上浇上清水过滤。过滤后的水叫做灰水,其实就是含碱的水,有时有的人家也会用食用碱代替制作碱水,但其效果和口味却远不及天然的黄元柴灰水,



也有的地方用黄栀子,栀子是常绿灌木,因花香袭人,很多地方都将其培育成庭院绿化品种,栀子花可做菜吃,栀子成熟干果是传统中药材。除做药用外,黄栀子还是一种天然色素。用黄栀子干果提炼而成的天然色素栀子黄便是黄元米果特有的金黄色泽的秘密。早先这植物少有人工栽培,村民若在山野遇见栀子树,都倍加爱惜并牢记地址,待果实成熟时便来采摘这难得的黄栀子,没有这个机缘的,就只能花钱去购买了。除用做黄元米果,很多客家的传统手工美食都需用此来染色,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虽有不少地方有人工培育栀子树,但怎么比的了化学合成的色素易得,廉价呢!这种天然的色素便被慢慢遗忘了



再取粳米和糯米加适量的黄栀子果实用灰水浸泡。制作黄元米果最好的大米当属“大禾米”,但种植大禾米的人少,便改良使用一定比例的粳米和糯米代替了。



经这“灰水”和黄栀子水的一日浸泡,大米便发胀成金黄色了,倒米入大甑,大火蒸熟成米饭。大甑是木工用杉木板手工制作的蒸饭器皿,“肚量”极大,是以前客家人必备的生活用具,但现代生活中难得再看到的了,煮这么多米,就得用这老古董。将煮熟的米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再次蒸,之后置于大石臼内



这时候,一早就邀约好的七八个壮汉子在一旁等着呢,大米一入石臼,大伙就用专用的木棍围着不断捣腾。木棍通常用山茶树棍制成,山茶树生长周期长,木质坚硬富有韧性,和石臼一样,一副好的木棍是家族的传家宝。经过七八人人不停捣的米饭会变得极富韧性,称之为“糍”,这也是黄元米果极富韧性口感的原因。将糍置于案板之上用手揉搓均匀揉成圆柱体,不用刀,而是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再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



正是有着如此复杂讲究的工序、原材料及制作过程中凝聚的大量人力,黄元米果才有其独特的风味。

如此加工的黄元米果色黄质嫩,细密滑腻,可汤煮、蒸食,也可油炒、油炸。不沾牙,不腻人,吃了还想吃,余味无穷。米果可放置数十日不变质,如想保存更久,可泡在碱水坛子中一年半载都不会变质变味,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鲜如初。



虽然现在一年四季可以买到,但是蓑衣还是认为吃在当季,遵循自然才是好的...

蓑衣生态14年开始为大家找到了来自崇义上堡的黄元米果,因为每年只有一次的销售季,所以没有办法支持师傅一家,我们的师傅都是在没有米果制作的时候还要去城里做散工,到了现在才会回来制作一些。当然也因为保存的问题(不放保鲜防腐剂)不能保存太久,所以我们都是采取多一些朋友预订再一起制作的。

可联系我们预订再制作:18679713691






    关注 蓑衣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黄元米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