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古韵 过坂村中集福堂,清水祖师佑苍生

 

过坂村中故事多...

集 福 堂
海沧过坂村后坑社位于天竺山脚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村中,民俗文化信仰中最深入民心的就是村里古宫庙集福堂的清水祖师。集福堂肇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比厦门建城还早27年。
清水祖师佑苍生


集福堂这处供奉清水祖师的古宫庙,在天竺山脚下独显灵秀。庙内有一方古碑,清晰地镌刻着“明太祖元年瓜月起造”。门庭上的对联都是“集福”的藏头联,其中有一副比较特殊:“派衍桃源溯本支此师是祖 化身佛国流恩膏有水皆清”。从联意中分析,可以追溯清水祖师与当地的渊源。原来,清水祖师俗名陈荣祖,宋代永春小姑乡人,自幼出家,以利物济世为职责,在闽南一带施医济药,普救贫病。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一带大旱,乡人请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他被尊称为“清水祖师”。后来,他在安溪清水岩得道,宋徽宗赐“昭应广慧善利慈济大师”封号。另据《桃源南山陈氏族谱》记载,清水祖师确为永春人,其事迹与有关记载相似。在集福堂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集福堂所在地的过坂村,也是陈氏聚居的村落,可以印证“派衍桃源溯本支”的意思。


集福堂至今仍存有“三宝”:祖师须弥座、青石透雕龙柱、古碑刻。据过坂村老人会会长郭绸女士介绍,集福堂在明代创建后,清代光绪年间曾经重修,但仍保留了一些明代的遗物。我们在现场发现,现在清水祖师神像座下,有一个雕琢精美的青石须弥座,上面还刻有文字“正德七年壬申冬月吉日立”,当地老人说,这座古庙在20世纪初又重新大修了一次,但这个须弥座从明清至今一直在原地未动,更突显其历史价值。
祖师须弥座
青石透雕龙柱
古碑刻


在集福堂门前,有一对青龙石柱与堂内的几对四方石柱相辉映,但青龙石柱最为精美,青龙身上还雕刻有八仙图像,青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堪称是龙柱中的精品。在集福堂天井内的古碑则是当地地理人文变迁的见证,碑上除了有“明太祖元年瓜月起造”的字样外,还列出了“清光绪丁亥年”(1887年)的百余名出资重修者姓名和其所在村名,有些村名已经变化,如“楼营”现称为“刘营”,有些村名如内籽,则已消失,碑文中,还镌刻着长泰、南安等地民众参与善举的事。
集福堂天井内的古碑


石碑上出现多处“捐英”字样,专家指出,“捐英”即捐献英元的意思。英元是一种外国银元,早在18世纪就流入中国,由于早期的英国银元背面是铸有鹰的图案,在中国民间被称为“鹰元”后讹为“英元”,甚至成为所有外国银元的统称。由此可见,当年在捐资修建集福堂时,外国银元已经流入闽南民间并被广泛使用。集福堂地处厦漳古道的交通要冲,背通长泰,南连灌口,历史上商旅云集,香火鼎盛,因此留下这一处不朽胜迹。
海沧民间仍有英元
因为历史上位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况且华侨众多,因此,许多外国银元流入海沧,至今民间仍有遗存。常见的是英国银元和墨西哥银元。我们趣味性地介绍一下英国银元和墨西哥银元。
“站人”银元(正面)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就和中国人做生意,当时所用的都是英国古老银币,图案通常是正面女王背后鹰,所以被称为“鹰元”。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和我国的贸易大大增加,1895年,英国政府利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的造币厂铸造了新的贸易银元,俗称“站人”。“站人”银元先后在英国伦敦、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等两国三地制造,集英文、中文、马来文等三国文字于一体,这在世界铸币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特别是将中国古老的篆字记于外币之上,令人啼笑皆非。它不仅反映了一段扭曲的历史,而且反映了英国及其英殖民地国家,一个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的发展变化。
“站人”银元(反面)


所以,“站人”远远超过一个国家,一种银币的文物价值。“站人”银元图案精美,内涵深邃。正面一名武士,站立岸头,傲视世界。左手持米字盾牌,右手执三叉戟,意为能攻能守,战无不胜。珠圈下左右两侧分列英文ONE-DOLLAR(壹圆),下方记载年号。背面中央有中文篆体“寿”字,上下为中文行体“壹圆”,左右为马来文“壹圆”。“站人”银元含银量90%,直径39毫米,重量 26.95克。最初流通于闽粤两省,1900年以后我国北方也开始流行。现在海沧民间存留的鹰图案的英国银元已经很少,而“站人”的英国银元比较多。
墨西哥银元


墨西哥银元又叫做“墨银”或“鹰洋”,后讹为“英洋”。是墨西哥独立为共和国以后于1823-24年铸造。币面为墨西哥国徽,一只鹰嘴中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币径、重量均与本洋相同,银色为90.18%。墨西哥银元于清代传入中国,先是在福建、广东等地民间使用,其后流行各地。直到1905年,墨西哥改用金本位制,鹰洋来源断绝。但在海沧,墨西哥银元在民间还有传世。

文章出处:《海沧古韵》

作者:卢志明

图片提供:陈淑华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更多°精彩

HOT SPOT
颜姓堂号:青礁 | 一些关于闽南堂号的二三事
海沧古韵 | 院前六落“三连院”,文风雅韵古厝情


    关注 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