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这些爷爷奶奶,就找到了被路边摊吃掉的童年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没能和家里的老人们生活在一地。那时候,特别羡慕一些小朋友可以在放学时说:“今天不...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没能和家里的老人们生活在一地。那时候,特别羡慕一些小朋友可以在放学时说:“今天不和你一路了,我要回爷爷奶奶家吃饭”。

这意味着,他今天可以正大光明地挑食,想吃什么管够。

无论是外公外婆,还是爷爷奶奶,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那一口留给小孙孙。你喜欢吃什么,口味是怎样的,他们牢牢记着,不轻易改变菜谱。他们生怕我们不够吃,每次都做超多,就像他们满到溢出来的爱。



后来,我们长大了,少有机会吃到他们做的饭菜了。直到有一天,在路上突然遇见同样慈祥的笑容,接过食物,碰触到同样粗糙的手掌,才突然鼻子发酸。
原来有种馋,
叫做“我想爷爷奶奶了”。
下面这几家爷爷奶奶的小吃摊,
哪一个会唤起你的童年呢?


■上热搜的爷爷婆婆

“我的童年是被路边摊吃掉的。” 一枚成都幺妹儿感叹道。



成都小吃数不胜数,但若是问成都土著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十有八九会说学校门口的小吃车。而蛋烘糕是其中最张扬的存在,推车的玻璃窗上贴着显眼的三个红字:蛋烘糕。



蛋烘糕,可以夹一切。将鸡蛋和面粉打成糊,再用铜制小平锅烘煎一下,摊入各种馅料。那些年酥嫩的蛋饼、千滋百味的馅心,勾引着放学时正饿着的熊孩子,拿出零花钱犹豫半天,才能选好自己想要的口味。

▲by @小小朋友33n
前些天,在成都玉林,消失了十几个年头的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重出江湖,一不小心就上了微博热门。



“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成都血统最纯正的蛋烘糕。很久没有啥子吃的让我欣喜了,但这家重出江湖,真是令人激动。都是老玉林,几句话就晓得深浅,放心大胆连吃两个芝麻白糖的,我心目中,只有芝麻白糖才是蛋烘糕的经典味道。小陈师傅大力推荐鲜肉的,说是他家特色,管他的,再来一个,果然巴适!”
by 美食博主 成都超级小猪
在老玉林人心目中,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最地道,据说是习得了人民公园蛋烘糕的发明者曾大爷的真传。

▲by @小小朋友33n
现在,虽说归隐了十年有余,可手艺一点儿没落下。两鼎煤炉子、两口小平锅是陈爷爷的老伙计,台面上一盆盆的馅料和独家秘制的炒肉燥,就是陈家的绝招。



爷爷婆婆这次重出江湖,是为了供孙子读书。原来,在钢铁厂上班的小儿子一个月只有700元左右的收入,孙子又在上中学,经济压力大。于是老两口再次上岗,同时教小儿子学习做蛋烘糕。


▲ by @super小猴儿
边吃边哭,没想到一个2块5的蛋烘糕,包着祖孙三代人的故事。陈爷爷,你还缺孙子吗?特别能吃的那种?我一定努力读书。

 ▲by @小小朋友33n
我问陈爷爷:你家的蛋烘糕为什么这么好吃呢?陈大爷笑了:“要想好吃,舍得放蛋噻!”果然天下的爷爷婆婆都一样,舍得下真材实料,就怕你不够吃。

 ▲by @super小猴儿
陈记爷爷婆婆蛋烘糕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四巷口(玫瑰园斜对面)

■ 所有异乡客的奶奶

在大理,所有异乡客都有同一个奶奶。因为在双廊有位白族老奶奶,支起了一个让人倍感亲切的小吃摊。一个烤炉、一张小桌、一个简陋的招牌陋——“老奶奶烧饵块烤乳扇”,就让路过的馋猫迈不开步子。

▲by 梦双廊
烤箱冒着炭火星儿,奶奶身子半躬,用小木棒徐徐铺开一张皱巴巴的乳扇,直到看见一个个奶泡冒出头,再迅速卷裹。5块钱一支的烤乳扇,每一寸都必须一定要先刷上炼乳、玫瑰花酱、花生碎才可以。

 ▲by 梦双廊
常常会有人指着饵块问这是什么,奶奶都会用超不标准的普通话认真回答:“这是芝麻酱、腐乳、肉酱、土豆丝……”听不太懂没关系,味蕾懂就好。

 ▲by 梦双廊
奶奶也是一位很任性的老人家,经常和闺蜜出去玩。要不就摆摊摆到一半回家看电视,常常是特地跑过去,却什么也买不到。所以,在大理浪得越久,才越有机会尝到她的手艺。
 ▲老奶奶和她的老伴儿


老奶奶烧饵块烤乳扇地址:

环海路双廊完小附近路边摊



■ 爷爷,买冰棍的事情,不要告诉我妈……

记得小时候,每次缠着爷爷给自己买了冰棍之后,都要再三表明立场:千万别告诉我妈,这是我们的小秘密。
咬一口全是冰碴子的牛奶冰棍,2毛5一根,可以一连吃好几根。冻到额头发麻,爷爷也只是虎起脸训几句:不可以再吃了,要闹肚子!



估计现在的小朋友都已经开始缠着爷爷奶奶买哈根达斯了,我以为昨日不会重现,直到在古镇喜洲,发现了一对老夫妇开的“清凉小屋”手工冰棍店。



用簸箕装的古早式糯米冰棍,十年味道如一日,奶味十足的原味冰棍1块5一根,其他口味2块钱。很多人骑行到喜洲,就冲着这儿时的味道。汗津津的时候,来上一口,瞬间回到童年。





不过下午才到喜洲的话,要早点去买,不然附近的学校一放学,冰棍就被熊孩子抢光了,还有很多当地人一大袋一大袋买回家。另外,清凉小屋每年4—10月才开业,要掐准时间哦。



清凉小屋地址:

大理喜洲古镇四方街

■ 热气腾腾的小面,是婆婆的宠溺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有一日在微博中写道:“每个重庆人心里都有一间心爱的面馆。”而他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2》,选了廖婆婆的摊摊面。



清晨的重庆,上班族和学生崽崽睡眼朦胧:“老板儿,来碗小面,少海椒,多花椒,加个蛋噢。
“要得,要得。”


72岁的廖婆婆应一声,立即取面下锅,锅里云雾升腾。接过搪瓷面碗那一刻,就像掖着被子正在做美梦,突然闹钟开响。
不管是等着开工的棒棒,还是开着玛莎拉蒂专门赶过来吃面的大款,一碗小面下肚,早起的重庆人才算真正醒来。廖婆婆的小面,是对所有早起者的宠溺。
20年前,廖婆婆在家门口摆起了面摊摊。每天凌晨3点半起来炒料,清晨下面,巷子深处,全靠回头客。



一碗5、6块钱的小面,12种调料。辣椒、红油、花椒油、酱油……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
把火开到最大,72岁的老人家一把提起10斤装的菜油桶,咕噜咕噜的往烧得冒青烟的大铁锅里倒。
辣椒是它的灵魂,可以给小面带去辣味、香味、颜色和鲜味。这些辣椒都是定点采购,然后磨成粉。不能太细,会损害辣椒的本味。放在面里,烂糟糟地也影响食欲。
辣椒和花椒的绝配必须是牛油。牛油可以突出辣椒和花椒的味道,是小面麻辣鲜香最重要的秘诀。将混着牛油的热菜油倒在花椒、海椒上,再用葱爆香,味道才能出来。
这是廖婆婆用了20年,摸索出的重庆崽儿的口味。
就晓得你们就爱吃肉嘎嘎,所以廖婆婆的招牌面是牛肉面,挑上等的部分卤到软烂,大块厚切,赶两个大拇指粗,每天限售10公斤。为抢得一碗牛肉面,这里每天排长队。
这些年,好些仰慕者跑来拜师学艺。如果徒弟的小面煮得不合意,廖婆婆就会板起脸:“小面的调料不是随意放的,如果用心,就不会是这个味道。”
大概就是这份用心,让廖婆婆的小面最终被收进了《舌尖上的中国2》吧。

廖婆婆摊摊面地址:

重庆市万象城万象大道华润小学正对面

本来还有很多爷爷奶奶的小吃摊,想要推荐给大家,但是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老人家都因为身体原因不再出来摆摊了……

路上的世界,风景总是在变,令人眼花缭乱。但愿每个人,都能且吃且珍惜这些来自爷爷奶奶的宠溺。在接过小吃的时候,衷心说一声“谢谢”,吃的时候,像小时候一样风卷残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戳我,去爷爷奶奶家吃饭


    关注 简途旅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