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夜蜜语 30岁以后会好吗? -----如果还想去到任何地方

 

这篇文章不谈情愫,说说就算不在北京,你是否想过还有更好的生活在别处,而30岁以后去哪里并不晚。问题是你如何到达?...



前言:30岁的时候,我离开了父母、工作、单位和中国,也开始写一年一次更新的《30岁以后会好吗?》这个系列追问,完整看完可以看历史文章:30岁以后会好吗(一)?--当我们离开了单位和一切,30岁以后会好吗?(二)--当我们有了孩子30岁以后会好吗?(三)---- If Every Body Tells A Story30岁以后会好吗?一个中国母亲从匈牙利到德国,写这一系列的部分原因是我离开的时候也有很多不确定,但唯一确定的是我要离开。如今5年过去,我一直以为离开是我个人的行为,我在异国他乡怀孕、生育、抚养孩子、经营小家庭、开办公司.....却才发现一路走来,自己的追问里对于想离开的人可能有参考价值,于是我决定继续写。

我仅有几次在北京小住的机会都是北京最蓝的时候,一次是2008年奥运开幕前两周,还有一次是2010年去北京台考察住了一周。2017年朋友圈里的北京至今还没有迎来蓝天,除了用美国灾难片式的画面刷遍海内外媒体头条(外媒还在今天纷纷报道了苹果公司为了商业利益删除了App Store中国里的纽约时报APP),煤烟味的空气中是很多北京土著和新移民想走走不了的忧愁。很多现实层面的原因确定了多数人必须留在这个城市里和霾对赌下去:可能是高价入手的房子,也是稳定和颇有建树的工作,是准备养老送终的父母亲人和其他千丝万缕的情愫,也可能只是一口熟悉的饭菜和耳旁亲切的北京话……

我既佩服那些在以上种种困难下毅然离开的(新旧)北京人,也对继续留在北京的深情和眷恋表示理解。如果我们这代人真如科学家预言那样,可能成为活到120岁的第一代人类,那么要在余下的90年里都带着口罩,这不是对北京的真爱,就是对口罩的真爱。今天这篇文章不谈情愫,说说就算不在北京,你是否想过还有更好的生活在别处,而30岁以后去哪里并不晚。问题是你如何到达?



对于很多人移民就像是买张机票去外地一样简单,我在国外久了,见过金融系统处级干部裸辞出国倒卖棉衣的,也了解有同济大学建筑系一等一才子出国开餐馆的,也许当年国内外生活差距悬殊的时候,这样的勇气并不惊人,而今天大家都觉得离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太大的机会成本。可是移民不一定是指离开中国,中国之大,为什么偏偏要在北京和霾赌气?

我对这个话题有点发言权,是因为我从13岁到33岁的20年里,待过最久的城市不超过4年,并且一个人空降英国、两个人空降语言不通的匈牙利和三个人(第三个人是个3个月大小婴儿)空降无依无靠、举目无亲的德国汉诺威。3年前我从汉诺威南下斯图加特找房时,只会10句德语。今天在从办公室开车回来的路上,用路上15分钟又想了这个问题,我的总结也许粗略,但以下10条是我20年里不断归零以后重新出发的经验,对即将撤离(北京)的你做决定有帮助:



1,首先以最快的速度学会当地的一门官方语言,会说普通话就基本上可以去中国任何PM小于50的城市,而且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语言,华人无处不在;会说英语就可以去世界上任何PM小于20的城市。如果你去的地方需要二外,你受过国内的本科教育,就算匈牙利语和德语这种难度的,入门一门二外也就是1年强化班的时间,你可以自主去看病、购物、乘坐公共交通,甚至还能交到当地朋友;

2,灵活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包括智能手机。这可以使你在世界上多数地方可以通过网络购物、租房置业、出行、到朋友圈找附近的人甚至在网上做一份能挣钱的工作。能够编程、开发过软件的朋友就可以连夜打包行李,把房子挂在网上出售了。

3,再谈进修中级厨师的重要性,包括中式面点师。尽管我这些年自学成才做一手好饭,但是我仍然会时常想念猪油烧饼和蛋黄肉粽这些“劳动密集型”中式小吃。很多人别说移民,连出国旅行都不能超过10天,行程基本是按照国外中餐馆分布制定的。我有个土豪小伙伴,2013年和太太准备移民去荷兰,我去阿姆斯特丹看她们,结果他早上宁可在房间吃泡面配“饭扫光”,把运河边上五星酒店的早餐名额给我了。如果真有这样一个铁打的“中国胃”,全家一定要有人拿到中级厨师上岗证再移民,一是为了自己,二来你走遍天下都不怕交不到朋友,第三,能做到鼎泰丰水平,你就顺手开个馆子再解救一帮“中国胃”。

4,互帮互助的互联网精神。无论到什么环境,把心态放平,随时准备和别人交换自己的资源和技能,先迈出破冰的一步,先付出一些,这样总能很快交到朋友。先生存下来后建设生活,然后再升级生活品质和阶层。就算去了新的地方自己要“留级”,看在新鲜空气的份上,也能允许自己忍忍。何况,在北京也不是人人都是“爷”,也要遵纪守法、自觉自律。

5,舍车保帅、扶持主力队员。如果以家庭为单位移民/迁移的,以先找到工作或者收入高(无论男女)的那位为主力,另一位心甘情愿、孜孜不倦地做好后勤支持工作,可以是学语言、交朋友、考驾照、找房子、照顾孩子,也可以是去读书、做兼职工作,总之别闲着回顾过去的精彩生活,落下患得患失的毛病。更不能停滞不前,在家庭的重要变革中落后发展,革命分工不同,都是为好生活服务。

6,合理计划花销和支出,备战备荒。可能很多人北京都有自住房、学区房和投资房,但是如果离开是个冲动的决定,一时不能变现和解套,一边过度新生活需要钱,一边不能割肉解套,正好乘机断舍离,把不必要的花销都省掉,等有了稳定收入再买“包”不迟,很有可能在拮据中培养了高雅的其他爱好。



7,玻璃心要不得,他乡过得好靠“顿感”。可能不少人在北京有一些“特权”和关系,到了其他城市和国家成了“路人”,甚至心理脆弱起来别人的一个眼神能起身收拾行李回家。其实都是自己的自尊心太弱。我居住在德国这样一个“爱难民胜过移民”的国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下楼拿个水果,回到楼上听到对门邻居在家捶胸顿足砸墙以为要半夜装修,结果我老公提醒我可能是我下Loft楼梯时脚步声太重,邻居抗议了。我除了瞬间脑补他写邮件给物管的义愤填膺表情,就是照样写文章吃水果。而且就算我们去年装修了3个月,在家办公的他也只敢写了5封邮件投诉(全文没有骂“娘”),坚决不敢动手,连面都不敢露,这是法治社会。



8,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可能为了孩子移民是最不人道的理由,却又是最人道的动机。前有柴静的《苍穹之下》,一个专业记者出身的母亲调查雾霾真相的全纪录,如今有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基本的生存权而离开北京。也许成年人自己过得自在、有好的收入和体面的社会地位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教育条件,但孩子作为在出生这件事上没有选择权的主体,是否有权要求生活在更好的空气中?当一个弱小的、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个体每天要限制活动空间,并且要长期带着口罩生活时,这恐怕不是孩子眼里的“好玩儿”,而是部分剥夺了孩子的生存权。孩子过得不好,父母又如何心安?遗憾的是,在这件事上,最快的解决办法还是家庭自己的决定.如果可能,选一个适合孩子长大的地方。



9,Last but not least, 北京的小伙伴,别浪费生命在调侃雾霾上,我们专注跨境家居贸易的Libelle德国公司长期招聘核心创业团队,办公地点也在皇宫边上。



10,一路往前,别回头。



后记:这篇文章特别写给我所有为了爱、理想、事业、家庭和亲人仍然在北京的兄弟姐妹们,也送给有勇气在30岁以后去他乡开始一切的朋友Sophie。


    关注 大隐于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