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直觉——聊聊那些年你不知道的直觉事。

 

这也许是直觉唯一一篇纯文字的推送。和你聊聊那些年。你不知道的直觉。上个月底接到李涛电话,说去看看河大BBS吧...



这也许是直觉唯一一篇纯文字的推送。和你聊聊那些年。你不知道的直觉。
本文由直觉创始人陈曦,写于2008年直觉杂志复刊之时。


上个月底接到李涛电话,说去看看河大BBS吧,肯定有你想看的东西。于是,昨天晚上回到学校,今天第一件事就申请了一个账号,来了。

居然哭了,自己也吓了一跳。那天听说直觉死的时候都无动于衷,今天竟见证了直觉的生。没想到会见证她的生,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有一点残忍。经常逃避去思念直觉,却被那生命的细节缠绕在记忆的沟沟回回,清理也难,触碰更是悲伤。决定到版上来看看,就像决定去赴一个危险的约会,明知会悲痛,却上了这种悲痛的瘾,欲罢不能。许多情节慢慢的浮现出来,那个冬天浓浓的雾,轻轻的烧麦秸秆的味道若隐若现,一晃竟是5年前的事了。

直觉的生,在1998年12月。那是我入学第二年,新闻系学生会的小干部。我和王婷婷老师说想办一份刊物,她说,新闻系很多年都没有刊物了,你试试吧。当年的新闻系学生最流行看《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我也不例外,被那些新闻人的创新精神和勇敢锐利刺激的跃跃欲试。最为感谢的还应该是当时流行的另外一份刊物,叫《南风窗》。就是模仿着这份刊物,起了7、8个乱七八槽的栏目名称,又胡思乱想了些选题,天马行空的。

还记得这些所谓的创意的完成,大部分都是在乔老师的新闻史课上,直到现在,乔老师还说,陈曦,你上我的课从来都没有认真过啊。我说,还真是,但是您的课给了我很多办刊的灵感啊。

这是实话,我的新闻史学的糟糕透了,但是我必须承认,历史的借鉴有时候有惊人的现实作用。

就在自己拿A4复印纸用铅笔涂鸦了一本样刊后,我开始拿着这个四不象的东西招摇过市,在97新闻班里物色了大部分的写手,集结起来,成了直觉的第一个班子。

我实事求是的说,我们班那帮写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这在后来毕业后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我同宿舍的姐妹冯华和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霍晨辉有着非凡的写作才华,而且率真善良,理想主义,且责任心极强。

应该说,直觉一开始吸引的就是一群有着严重理想主义情节的大学生,幻想着有一番能自由说话的事业,能不断创新引人注目的事业。大概这就是大家能走到一起最原始的动力吧。

还记得冯华在我下铺点灯到凌晨写一篇专访,而某日课间竟看见霍霍的桌上一堆专栏策划的草稿,人还在埋头书写。五年后的现在,想起这些动人的情节,心仍然要激起的乱跳。

还有我们班的才子宋鹏和他女朋友张伟(我们班唯一的一对),创意大胆,执笔直觉的刊中报,自己排版。毛云飞是我们班的小美女,长得白净精致,有思想,时不时会出些精彩的点子,会写很美的小诗和很美的文字,他说诗要用笔写出来,而不是机器印刷出来。于是,有了书写体的诗作专栏……

要着重说的是当时实践部的两名干将李涛和孙逊。和他们是一见如故的,也许性格脾气很是相投,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部长与部员之间的隔阂,也许这也是造就直觉有很强的凝聚力的原因吧。他俩都是那种很有灵气的人,为人处世不卑不亢,妥善而干练。

直到现在,我也还是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不在于智商的高低,完全在于其为人之道。因此,可以说,直觉最大的成就就在于我这个当年的实践部部长在新生入选学生会时选择了李涛和孙逊。直觉诞生时所有外宣外联上传下达的繁重工作几乎全部都是他们完成的。

还记得,在版面要付梓印刷的头天,我们都在为直觉的封面发愁。当时的学生会主席王红刚拍拍我的肩膀说,放心吧,交给我们96的。很戏剧性的是,第二天早上还不到七点钟,我就听见楼下有人喊209,我探头一看(靠窗上铺的有利优势),是96广告的刘欣,也是浙江人,当时和他们都混得不错。

他举着一张A4纸,楼上楼下的,隔着窗户大声说,你看,怎么样。

我一看,封面设计的很简单,却极有新意,有种很冲直撞的肆意之美,我说,就是它了。当下就拿着这张封面跑去了惠宝。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直觉创刊时全占到了。

当时有两位新闻系的教授郝亦民老师和张威老师也非常支持我们办刊,还专门为直觉写了专栏。在发刊仪式上也对直觉充分的进行了鼓励。现在大家说起从前的直觉都说,直觉很大程度靠了他的宣传,也确实,在直觉还没发行前,我们就发出了只有四个字的传单——“关注直觉……”,和同样的宣传版,然后再每本直觉里都附加了读者调查问卷,其实是边问边耍酷,也是不着边际很悬乎的东西。

在发刊仪式上对问卷进行了回收,赞扬鼓励的人还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发刊仪式是李涛主持的,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总算他聪明伶俐进行了弥补,倒也成功,算是翻开了他主持史的第一页吧。

其实我们做的这些宣传都是迫不得已的,因为总共只有400本,要想一个宿舍一本是不可能了,只能想点别的招,倒是歪打正着。直觉在校园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我们自己炒作的作用之外,应该说,直觉创刊号的文章篇篇都还算精品,也是应了剑走偏锋这个真理,我们那一点点花样,一点点创意着实吸引了一批直觉的忠实读者。

虽然当时自己对直觉是完全没有定位的,但是现在仔细想来,直觉一直活下来不是因为她激进,不是因为她真实,而是那一点点的新意。这种新是来自内在的,绝非形式。当时直觉的宣言是,每天都有崭新的直觉只要让人耳目一新,直觉就成功了。无论是扮演年轻的政客,还是风花雪月,或模拟的校园舆论先锋,直觉的杀手锏还是创新。所有这一切便成就了直觉。

想起那一阵,真是逃学威龙,把李涛孙逊也拉下水,天天泡在外面,即使上课也心不在焉,后来李涛还开玩笑怪罪我把他们带“坏”了。后来自己成了01新闻的辅导员,有很多学生问我,参加学生会会不会影响学业。我说,会。因为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工作必然会耽误很多时间,然而如果你没有参加学生会,你就会发现,别人在工作的时候你也未必在学习,有时候工作占用的只是自己懈怠的时间而已。工作会让你更加珍惜学习的时间。如果你追求的是大学生的主流生活而非边缘,就参加吧。

又是题外话,那段时间,我旷课的次数达到了极限,那年综合测评的时候,某班委偷偷地告诉我说,说我比我们班那个请了长期病假的人考勤分数还低。但是我还是很自豪,创办了直觉这样出色的校园刊物。

直觉出了两期之后,步入大三的我忙着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学业,自私的把重担都丢给了李涛孙逊武岩生高阳他们。他们把直觉推向了最辉煌的时代。

上了央视,备受关注。——直到去年王老师跟我说,直觉有点要黄的意思,你再来吧。一阵痛心,当下就决定要重振旗鼓。

然而,这一次,却并不成功。也许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仍有激情,动力全部都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承诺,自己都有点勉强。也许是因为早已生活在大学的边缘,对大学生活失去了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对现今直觉人也缺乏了解,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师,自己的意见多多少少带着点强制的意味,急功急利的把大家拧在一起,失去了校园办刊本应有的激情。蓦然发现,自己已经离校园远去,强迫自己再投入其中,得到的只能是干巴巴的敷衍。

上个星期,01广电的张伟打来电话,说想和我聊聊直觉的死。

我突然有点害怕,怕是自己的突然介入和突然的抽身离去也要背负一定的罪名。

虽然走的时候是一再安排了再安排,还是听到了死的消息。

一直都无动于衷,直到今天。有种很脆弱的东西在心底奔溃了。面对直觉,一直有逃避害怕的奇观感觉。甚至后悔自己还留在这个学校,要让自己眼睁睁看着她死掉,如果在她最辉煌的时候毕业离开,也许现在也很超脱了。关于直觉,忘掉的是一大半,记得的却是最感伤的。感伤我的大学生活。感伤我的青春年华。

直觉的死是必然的,永生的只有回忆。就如青春会悄然逝去,学生时代会划上句号,直觉也有死的一天。

任何人都不必为之惋惜,因为一定还会有更优秀的校园刊物出现。

只要曾经热爱过直觉的人们在若干年以后,还会想起那白发飘飘的年代这本小小的杂志,又或者带着直觉人特有的那股冲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去奋斗终生!

直觉,死而无憾!!

——与所有热爱直觉的人同勉
谢谢你这些年来,与直觉相伴。
请相信你的直觉
今日作者:陈曦
插图编辑:浅


    关注 直觉电子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