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篇读后感

 

我读书,你听书...



最近大家都在讲抢流量,突然身边有个人跳出来问你,“哪里有这样的好事,我刚换手机套餐,流量根本不够用。”这时我们只能呵呵了事……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有些东西只有在适用的状态下才会引起注意。前段时间有位前辈推荐一本书叫《社群营销》,算是熟悉工作,也算间接教育。为了能够读的认真些还拉了一个陪读的小伙伴,说读完之后互相交流读后感,但时至今日,我早已读完,他却没有再提及读后感的事情。是我找错了对象,还是书的内容对他没有帮助?都不是,对于目前他从事的工作、发展的方向这都是一个趋势,但书从表面上看并不适用于他。这本书出自一个庞大社群的成功者之手,大势能的压迫感会让目前初创阶段的他望而却步,总觉得是成功人在炫耀胜利果实而不是奋斗者交流经验。说回到开篇的问题,你对他呵呵之后也许他再不会问你类似的东西,甚至会相忘于江湖。但如果你跟他解释流量在新界面的含义,他也许能画出一个三维空间。今天要说的就是《社群营销》这本书被降维到普罗大众的故事。

说实话,这本书写的很工具性,有点儿根据发展阶段对号入座的意思。但我通读下来,其实思路同我们在管理课上学来的知识架构很类似,只不过运营手法上从面对面推演至网对网,时间把控上更敏捷,内容决策上更果断。如果要做社群营销反应速度要比实体经济快得多。现在市值迅速翻翻,用户迅猛增长的互联网企业基本都少于5年的经营时间,而想当年不可一世的铁老大,大央企尽管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依旧沉淀几十年。这些都不假,但也不需要有挫败感,我相信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感慨身边同龄人大半年时间就可以翻身成为CEO,到各地去演讲跑场,但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些共通的做法:

  •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如果现在还在说互联网企业被整体划分为一类企业,那你一定是个老古董,其实这些公司目的很明确,或是消费品,或是传媒,或是医疗,只不过他们会使用互联网的红利,利用可以借助的力量,借助可以扩大的优势。例如社群营销,其实就是在网上建立一个实体店一般的营销据点,让来来去去的人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不过以前可以先卖卖关子,截取一部分超额价值,但现在获取顾客速递提升的同时,顾客获取信息,辨识信息的速度也在同时提升,所以卖方市场就得独辟蹊径从人性出发而不是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情怀一类的企业应运而生,但他们依旧是各行各业的企业,目的还是售卖产品。

  • 时间把控上更敏捷
信息的快速迭代,数据的快速汇总,促使每一个商业决定都需要快速做出,例如什么时间开始建立社群,什么时间扩大社群,什么时间引入管理团队,什么时间导入线下都需恰到好处的引导,而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当然有太多的企业没有想清楚具体的时间节点做什么,自然成为陪跑对象或者快速消亡。

  • 内容决策上更果断
我们依旧用社群作为例子,在初期建立时,建立者一定有自己的目的,但是在随后运营的分化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判断社群发展的阶段,例如需不需要在基础社群中做升华的内容,从中筛选精华部分,或者行成管理机制,或者形成游戏规则,而不是让群中心摇摆不定,最终走向枯竭。社群的营销也并不只是在微信群中,而是可以泛化到任何组织架构中。例如KEEP这款APP同样是在经营社群,他的定位决定面向的是健身,但却可以从内容变向局域社交,进而从盈利模式转为电商。尽管未来未知,但这款两年多的APP在寻找自己定位上决策果断。

共同之点其实很好找,也许并不止于此,但是身处其中快速辨识,头脑清醒的人并不多,所以这本书才会将自己的方法全盘讲出来,这只能算是是业界的大体发展路数,但绝不是光明坦途。希望降维之后的《社群营销》依旧可以参考借鉴,但同样也看出书中没道出的颜如玉、黄金屋。


    关注 说什么都要一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