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杨禹廷的“三不主义”

 

师爷杨禹延的武德在武术界有口皆碑。我从老师王培生、郑时敏和师叔李秉慈、翁福麒,以及老师兄高壮飞、陈兴波诸位长者那里听过很多杨师爷的故事...





阳西陈家沟太极馆 chenjiagou321(长按可复制)

杨禹延拳照


师爷杨禹延的武德在武术界有口皆碑。我从老师王培生、郑时敏和师叔李秉慈、翁福麒,以及老师兄高壮飞、陈兴波诸位长者那里听过很多杨师爷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老人家的“三不主义”,即“武艺高低不怕人说”,“武学理论不与人辩”,“名利面前不与人争”。这“三不之义”是杨师爷练武做人的原则。



武艺高低不怕人说
杨禹廷先生心胸如海,他一生坚持不言己之长,不道人之短,对别人特别宽容,即使对伤害他的言论也从不计较。旧时代文人相轻,武人也相轻,这是社会上的通病,是造成人们不团结的原因之一。而杨禹廷先生经常教育弟子们说,“武艺高低不要怕人评说,不要因此闹别扭。”我的老师王培生先生讲述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件“杨禹延先生善待恶言而最终交友”的故事:

有一次,北京武术界的两位先生一起谈论武坛上的事,对杨禹廷先生颇有微词。其中一位大咧咧地说“论武艺,杨三儿(杨禹廷在家族排行老三)的功夫算什么,我一巴掌能把他打到房上去!”没几天,这话传到了我(王培生)耳朵里,我非常生气,就招集几个师兄弟去找那位先生算帐,要把他“攒巴”(北京方言,意为“打一顿”)了。老师得知此事,立即派人把我们追回,并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我当时还不服气,回答老师说,“有人说您的坏话,我们就替您收拾他。”老师教导我说,“王培生啊,你都当了老师了,还这么没修养,人家说句不中听的话就受不了,去跟人家打架!我们练太极拳要学技艺,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通过练拳涵养品德、扩大胸怀。武艺高低不怕人说,技艺在你身上,别人怎么说就让他说好了,要学会宽以待人,要记住,能容人才能广交朋友。有句老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师见我还想不通,就风趣地说,“这么办好了,你找人给某某爷带信去,说我下月初六修房子,请他过来,我等着他一巴掌把我打上房,就省得去租梯子了。”老师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后来那位先生也感到说得不妥,为这事登门向杨先生致歉,后来二人成了好朋友。

王培生老师讲,杨禹廷老先生奉行言教不如身教,凡事他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上武德课,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武学理论问题不必与人争辩
我听老师和师叔们讲,杨师爷功夫了得,早年即精通形意、八卦、弹腿,民国前后又拜太极拳大家王茂斋为师专攻太极拳。他注重理论修养,善于总结经验。早在1924年,他就把自己的练拳心得和教拳体会编写成《太极拳讲义》,此书规定了太极拳的基本步法,订出每一个动作的起止路线,把太极拳的动作分成奇、偶数,讲清了太极拳虚实变化,曲伸开合之原理。对此王茂斋先生非常赞许,说“这写得很好,以后照这样教,容易教也容易学,使学的人有了准绳。”到1942年,杨先生又进行修订,增加了圆周度数以及意念活动。从1956年到1958年又做了第三次大修订,于1961年在北京写成《太极拳动作解说》在内部发行。

杨禹廷先生在武学理论上很有建树,但他始终坚持研究武学理论一定要求同存异,不可轻易与人争论。为什么“勿与人争”呢?杨禹廷先生说,“对武学的认识,阶段感非常强,你没达到那个层次,就不可能有那种感觉和体会,有些事怎么讲也讲不明白。如果他还没练到那个层次,不必硬加争辩,就先让他糊涂着吧,等练到那个地步其理自明,用不着我们争辩他就信服了。另外,还应该承认,我们自己也有不如别人的时候,自以为是,瞎争论有什么意思呢?”
杨禹廷先生常拿一些大武术家为例,说明武学是在人们的认识中不断发展的,“觉今是而昨非”,是说武术家本人也常常自我否定自己以往的理论观念。人们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中前进。所以,武学理论不与人争、求同存异,才能友好相处,结交宾朋。

王培生老师回忆,在武学理论上自己常与人争论,得罪人还丢东西。杨老先生告诫说,“武学理论上的事不要与人争上辩。谁是谁非要靠时间和实践来检验,到一定的时候不言自明。况且,武艺是练在人身上的,写在纸上往往难达其意,有时是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言传且难又何从辩争呢?”



名利面前不与人争
杨师爷性情恬静平淡、清心寡欲,对名誉地位看得极淡。他在武林默默耕耘七十余年,绝无一件逐名追利之事。凡有出头露面之事,他都后退一步让与别人。而对于晚辈则是用心良苦、尽力携提。

旧社会,武术界门派之间的界限很严。如果有拜师弟子或所教过的学生“跳门坎”再向别人学拳,常常会引起门派之争,造成互不团结。而师爷却不随俗,他老人家总是尊重各门派之长,不计较个人名利之得失。有的学员慕名前来求教从学,当他知道来者曾经练过别的拳种时,就主动地为他们推荐更合适的老师。他的弟子之中的某些人跟从老师多年,都有了名气,他们又去学陈式太极拳时,老师欣然支持,从不阻拦,毫无门派之见、自私之心。

李秉慈师叔讲过杨师爷送徒学艺的故事。上个世纪40年代末,年仅17岁的李子久同学即在太庙处跟恩师学太极拳,很得老师的青睐。他学了几年之后,经乡亲介绍又找到陈子江老师要学形意拳。陈老师说:“你要向我学,可以。但要取得杨老师的同意。”恩师得知后不但欣然应允,并且亲自带他去拜见陈子江老师。
王培生先生回忆说:我是老师的第一批入门弟子中年龄较小的,杨老师在我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解放后,国家重视发展体育事业,1953年,国家体委组织召开华北地区民族形式体育大会。大会组委会邀请杨禹廷老师担任大会武术评判工作,而杨老师竭力推荐我担当此任。大会武术比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比赛期间贺龙元帅接见担任评判工作的老武术家,当时我三十多岁,就跻居于全国武术家的行列,在武术界享有很高的荣誉。从这以后,我先后在全国运动会上担任武术比赛的裁判员、裁判长、仲裁委员等职务。老师的精心安排,为我以后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杨老师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社会规律,他老人家一生总是甘愿给后人做铺路石

孔夫子云:“礼之用,为贵”。这个可贵的“和”字是太极拳的灵魂。杨师爷的“三不主义”,就是这个“和”字在武学上的具体运用。

他老人家把对太极拳理拳法研究和做人做事融为一体,把对太极阴阳、刚柔在自己身上的体悟,运用到为人处事,扩大到与社会和谐的各个方面。杨禹廷师爷能享寿至96岁高龄,这跟他的思想修养密切相关。他立于武林,和于人群,受到人们的由衷赞誉与尊敬是理所当然的。

添加公众号chenjiagou321(陈家沟321,长按可复制)

地址:阳西县大会堂旁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错过的精彩文章      各位太极拳友你们好,下面是陈雪飞老师的微信二维码,大家有关于太极的问题,或者对拳馆的建议,都可以加陈老师私聊!




    关注 阳西陈家沟太极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