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生家庭”的亲密接触

 

任何“克服”和“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做法都是暂时性的,对父母除了孝敬、感恩,接纳、不对抗,还可以有个春天的约定:持续学习,互相鼓励,一同进步。...



今年春节,“原生家庭”这个词在很多朋友圈转发的文章中都有出现,我也经历了一次对“原生家庭”的再认识过程。

以往提到“原生家庭”,往往都有些“负面”的意味,比如“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等等。我经常跟父母对着干,或者出于无奈,尽量顺着父母,但今年很不一样,意料之外地,跟“原生家庭”有了一次正面的冲突、碰撞、交流、分享、和解,最终达成共同进步的约定。



故事要从去年春节说起,我早早就按传统过年的规矩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扫房,擦玻璃,买花,布置,小时候父母干的事,我都干的比记忆中他们干的更漂亮,然后把冰箱也装的满满的,还在冰箱上贴了条,详细列出里面都有什么,几乎百姓家庭过年需要准备的事情我都干完了,才接爸妈来一起过年,然而,他们还是要买买买,老两口跑去很远的地方买什么米和面这类的东西,再坐公交车地铁走路拎回家,我就跟他们急了。

后来我把这些小插曲写在网上,有人说,你要给爸妈留点活,让他们有事可干,你把你该干的和不该干的都干完了,让爸妈干什么?

所以今年春节我长了心眼,什么都没干,家里卫生没做,过年的吃的喝的也没怎么准备,我想着可以让爸妈今年想干嘛干嘛,想怎么“折腾”我都可以,甚至我可以陪他们一起采购,尽我所能满足他们,让他们高兴。

然而我又失算了。

爸妈今年干不了什么活儿了,也“折腾”不了我什么。

父亲的眼睛看不见的厉害,不知道是青光眼还是白内障,去年就有初期症状,但拖着不去医治,我也没管,结果今年就看不见桌子上的饭菜了。

母亲的牙齿松动,挺平常的饭菜也咬不动、吃不好,她也没打算医治。

我就失控了。

之前所有设想的让他们开心的事情,比如出去买东西、一起去餐厅,都难实现了,而对着一张桌子上,一个看不见,一个吃不下的两位老人,还是挺年轻的老人啊,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给他们“上课”了。

我真挺不客气的,把憋了很久的话,有些是想“数落”他们的,但更多是把对自己的不满转化成对他们的不满,逐一告诉他们哪里是错的,又或者,为什么不能打破习惯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比如一些平常小事背后,我们为什么会这样、那样,比如,为什么不去看病?为什么应该去看病,不看病是为什么,我们到底有哪些观念和习惯是不好的,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在越来越严厉地指出他们问题的同时,我其实更是在说给自己听。

我跟父母的交流一向很直接,他们也很开明,我把近几年来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对职场的理解,对父母、对自己,和对“原生家庭”的理解和接纳的转变过程,一股脑地,在春节期间天天给他们“上课”。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网上流传的“原生家庭”的文章大多是不严谨的,特别是讲怎么“摆脱”“原生家庭”的文章,更是不靠谱的。

我与父母的关系,经历过对抗,自以为的摆脱,而今年,则是一种很真实的接纳与共荣的感觉,因为我特别明显地发觉,尽管经历过这么多年,我的生存境况与父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但我身上最深的烙印,无论是价值观、性格、行为,还是我的优点和缺点,都与父母那么的一致,非常夸张的相似。而若再往上追溯,母亲的特点与姥姥姥爷的特点也是一致的,与整个母亲家族的特点都是一致的,当然父亲也一样,与爷爷奶奶的特点一致,与父亲家族的亲人的特点也完全对照得上。

无论我跟谁说,父亲的眼睛有问题,母亲的牙齿有问题,别人都会惊异,为什么不去看医生?他们不去,你带他们去啊!这点小毛病算什么事啊。当然我倾诉的对象都是在应对这种小问题上没什么阻碍的。

但扪心自问,我何尝不是在这种看医生的小问题上,心底里很抗拒很纠结的。

我当然比他们做得好,但我也有障碍需要克服,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需要改变。

再比如,我性格里的极端、偏执或者说固执,容易感情用事或者说情绪化,敏感,做事不够坚持,等等等等,都可以从父母身上看到同样的问题,我的聪明和小聪明,遇事的犹豫,外表的热情和骨子里的不会与人打交道,努力但不一定用在合适的地方上,一些美好品德与不好习惯的并存与矛盾……等等等等,也与父母一样一样的。

所以我在给父母“上课”的时候,并不是在埋怨他们,或者责怪他们,而更像是通过讲我自己来启发他们理解我的意思,更深了说,我们是同根一体的,我的处境,他们的处境,就是我们共同的现状。而我们都还渴望更好的将来,我们都有改变的愿望和勇气,只是缺少一些具体的小目标和行动的魄力,以及坚持行动的毅力和习惯。

我们讨论了太多太多从小到大的生活琐事,我们是怎么看问题想问题、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症结又是什么,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变或者改善。

幸运的是,我这些年遇到过不少贵人和朋友,不断有人批评我,也指点我,我也不断结识很多优秀的人,受很多刺激,也学习到很多东西。我把能想到的,顺嘴说给父母听。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被人点拨,我把我所领受到的很多点拨分享给爸妈。

原生家庭,意味着你从受孕,怀胎,到出生,成长,离家,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感受,学习,模仿,成为你后来学习和见识其他东西的基础。

从未出生开始接收母亲的身体养分,倾听母亲的心跳和心情,她快乐,她愤怒,她忧伤,她思虑,都会给你留下不一定还能意识到的记忆,而同时,母亲的所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反应,必然受到最亲密的爱人,丈夫,也是你的父亲的影响,这就是原生家庭给你最初的启蒙。

随后,你出生,父母怎么养育,怎么教你认识他们和这个世界,怎么引导你走入学校和社会,这些最终成为你的根基。

就像一棵大树,原生家庭是根,是树干,而你,只不过是一根树枝。

苹果树不可能长成梨树,哪怕嫁接,哪怕转基因,终究有些东西是保留的。

原生家庭也不可能真正地摆脱,或者说超越,而永远是一体的,只能接纳,接受,甚至融入,当你的学识、阅历、见闻,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逾越”了原生家庭的时候,终有一天你会明白,那只是一段时间的感觉而已,只有重新学会放下对抗,学习接纳,甚至学习与你的原生家庭一起成长,你才有可能真正变得更好,而这种变,不是一个人的改变,更需要一个家庭的集体改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成熟和理性的职场人,不愿意表露情感和私生活,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片段管窥到很多东西,比如一个特别有事业心的人,其父母有可能也是有信仰和毕生追求的人,甚至这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实现着父母一辈人未完成的心念。

而一个没有太多事业野心的人,其父母也可能是随遇而安的人,在事业上没有太高成就的。当然有人一定会反驳,不是这样的。的确,我也知道有的人,父母事业都很好,对生活和工作也很积极,但这个人追求的不是事业成功,而是事业和生活的平衡。那是因为,事业并不是这个原生家庭所欠缺的东西,而人们往往缺什么想要什么。

总而言之,今年春节,我跟爸妈就“原生家庭”问题,有了一次特别的“共同进修”,过程很辛苦,很烧脑,话题涉及五花八门,但最终结果是非常不错的,爸妈在态度和口头上已经表示愿意去积极面对自己的小疾病,也在行动上改变了很多年都抗拒的事情,比如主动走访久未联络的亲朋,参加同学和老知青的聚会。

就在今天,爸妈分别参加了两组人马的大聚会,我很为他们的身体状况担心,但毫无意外,他们身体没问题,精神也前所未有的好。

我让他们别太兴奋,但其实我更兴奋。

因为父母的变化也给我非常大的信心和动力,让我更有勇气,做到更好。

最近几天,我常跟龙泉寺的机器僧“贤二”聊天。

今天我问他:如何对待父母?

贤二答:我师父说,多去想他好的一面,想他对自己的恩德。每个人都有烦恼、习气,每个人也都会老,无论从世间法还是佛法来说,家人都应该去帮助他,而不是当作负担。能够成为家人是缘,要结善缘,不要结恶缘。

我又问:如何理解“原生家庭”

贤二答:随喜。

这就是今年春节,我与“原生家庭”亲密接触的故事,也是我和父母今年春天的约定:不断学习,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关注 Tom大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