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我心中的“准女神”

 

唉!我怎么从来就没有什么“教授”的感觉呢?我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光着屁股在全球奔跑的乡下小孩,或许这就是我读着凤姐“简朴平实”的文字感觉很好的原因吧。...





我为什么关注凤姐?因为她已经将自己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凤姐,偶尔也看一眼媒体,的确觉得挺恶心:不仅仅是媒体所刻画的“凤姐”十分恶心,更恶心的是那些“恶心”凤姐的人,——正如一群阿Q在调戏小尼姑一样(回想一下,不得不承认鲁迅的眼光太毒了)。

如果我们对弱者毫无同情,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本身也就是弱者而已!美国人嘲弄当选总统的川普,而我们嘲弄凤姐。

因为恶心,也就不太关注。但媒体总是惦记着给他们带来狂欢的凤姐,因此,“凤姐到了美国”之类的消息也偶尔装进了我的眼中。但我仍然不太在意。

只是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字,即罗玉凤的《求祝福,求鼓励》,忽然觉得大开眼界:如果真的是她写的,那她是一位才女啊!我向朋友说出自己的怀疑,朋友说:“她师范毕业,多年底层生活的磨炼,写出如此简朴平实的文章也不稀奇啊!”

我本人也是初中之后考上师范的,当年考上师范的都是初中的尖子生,我知道这个群体都很优秀。可是我不知道原来凤姐还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呢!

今天忽然又看到凤姐的一篇文章《罗玉凤:我做了两个决定》。原来,她因为上文被“赞赏”了二十余万,远远超过她的预期,而且有网友指责她“要钱”,所以她决定将二十余万全部捐给大凉山的小朋友,而且永远关闭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功能。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此仗义疏财,那是要变成“女神”的节奏啊!

“女神”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不过,网传的很多“女神”,只是让我觉得恶心!每个人都欣赏美女,我也一样。不过,在我看来,真正的“女神”是那种“心灵之美自然投射到容颜之上,让人视之如沐春风”的女子。很多人拼命化妆打扮,没有一点文化内涵或者文化修养,在我看来就像“妖精”一样,“美女”都不是,还什么“女神”呢!

凤姐的文字那么平实,她的举动如此高尚,那才真正是“女神”的节奏呢!

我就这种审美观点,又怎么样呢!——“内涵”第一!内涵决定外在!

所谓“见贤思齐”,几乎已经成为了我的本能。我不免又以凤姐高贵举动的荣光来帮助打扫我龌龊的内心世界。

她提到要永久关闭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功能,我是否也要关闭呢?

她说自己以前一篇文章所得到的“赞赏”也就几百块,她是心安理得的,因为那是自己的劳动成果。——看来,我是没有必要关闭的,因为我的文章估计平均十块也没有。

的确,网友说她在《求祝福,求鼓励》一文中“要钱”是有些道理的,她那种写法的确有那种嫌疑,超出了“赞赏”功能的应有之义。她自己对“赞赏”的理解是正确的:读者觉得从文章中得到了启迪,自愿“读后付款”,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劳动—报酬”规则的,也是正当的。而她通过“求祝福,求鼓励”来诱导读者“赞赏”,所得到的则不仅仅是对其文章本身的正当酬劳,而且还包含大量对她个人人生经历的同情与鼓励,这就超过了“赞赏”功能的题中之义。

当然,既然读者是自愿的,她没有欺骗读者,她也完全可以受之无愧。可是,她却在网友的指责之后决定“捐出全部款项”。这怎么能够不让人击节称赞呢?

可是她为什么“永久关闭赞赏功能”呢?她为什么要将应有的劳动报酬也拒之门外了呢?她这种的行为是否会让许多依赖写公众号文章收取赞赏费为生的人感觉到道德压力呢?

这不免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孔子对于子贡的批评:“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我们天天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可是社会道德素质不升反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是孔子对人性的把握更为准确:道德规范要符合人性规律,无度拔高道德要求,反而会让人们失去对道德的信念。

因此,凤姐的行为让我一面赞赏,一面又心怀疑虑。而且,有人指出她后面有一个团队在运作,我也不敢断然否定了:她可能不在乎写好文章挣个赞赏费,而在“做”关注度。果真如此,那是有隐忧的。本来我第一时间惊呼她是“女神”,由于心中的疑虑,我只能称之为“准女神”了。

好在我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不那么容易被颠覆——既然差点被凤姐的一篇文章颠覆,似乎也不怎么伟大。

我常被人称为“大教授”,工资自然也低不到哪里去。我还是很喜欢“赞赏”功能,主要是因为我就此可以以此观察读者喜欢那些文章,而且喜欢到愿意付费的程度。也有少数朋友偶尔心情大好时扔几个“炸弹”,我只当他们没事好玩,不会理会,更不会道谢,其实最多也就百来块。有位师妹有一次不小心点到了“赞赏”(其实她本来是想点赞,因为不熟悉情况点错了地方),居然还耐着性子出了5块,不过接着发短信揶揄了我一番,我觉得很好玩,答应见面给她买个十块的雪糕。

有一个更大的收获:我一直讨厌传统文人的“穷酸气”:把自己看得太高贵,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似地,似乎收点小钱是“耻辱”(当然,他们对皇帝赏赐的大钱是不会拒绝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文字工作者们的正当权益就很难得到保护了,例如人们从不会觉得侵犯“版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天长日久,知识工作者要么投靠权贵,要么该行或者待业,最终导致社会文化事业难以兴旺发达(对比之下,中国与西方差距最大的不在经济或者科技,而在于哲学社会人文方面)。我很欣赏西方的教授或者诗人参加学术会议时带几本书过去卖卖,我也模仿卖了几次,二十几块的书降价到5块乃至,愿意买的人还是不多:大家没有那个习惯,要么要我签名送书,要么讥笑我小气,很少有人明白我是在倡导一种文化。我的收获是: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是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了。

唉!我怎么从来就没有什么“教授”的感觉呢?我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光着屁股在全球奔跑的乡下小孩,或许这就是我读着凤姐“简朴平实”的文字感觉很好的原因吧。

2017/01/14


    关注 现代文化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