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精英 走近 纪 松

 

按:精英者,出类拔萃之谓也。近年来,一批年轻有为的新锐书家脱颖而出,屡获国展大奖,逐步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





按:

精英者,出类拔萃之谓也。近年来,一批年轻有为的新锐书家脱颖而出,屡获国展大奖,逐步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书坛精英》即为他们所设。定期推出这一栏目,意在促进广大书法同道之间的交流。敬请关注。

——北兰亭学术部





书家简介

纪松,1975年5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师从徐利明教授。现任泰州学院副教授。2014年度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6年获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连续两次获得泰州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获奖:  

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草书组提名奖

第二届“平复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

“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江南文化节”·翁同龢书法奖提名奖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优秀奖

江苏书法奖“提名奖”

入选: 

曾入选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行书草书大展、二届扇面展、二届册页展、首届手卷展、首届临帖展、中书协优秀会员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二十余次

作品欣赏



草书小品 30×30cm  2015年


局部欣赏



草书小品 30×30cm  2015年



局部欣赏



草书横幅  45×180cm 2016年



局部欣赏



草书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124×124cm 2015年



草书  曹操《短歌行》  160×360cm    2016年



局部欣赏



《下终南山》 120×240cm 2015年



草书《董其昌论画》  33×367cm   2015年



局部欣赏



草书   李白《清溪行》   124×124cm  2015年



扇面组合《塞下曲》   90×240cm  2015年



局部欣赏(一)



局部欣赏(二)



行书对联  150×24cm  2016年



局部欣赏



魏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120×240cm     2015年



局部欣赏



杜牧诗隶书

50×180cm

2015年
学书感悟
我的学书自述
纪松
转眼间,学习书法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回顾三十多年的习书历程,两个人非常重要。一是我的祖父,一是恩师徐利明教授。祖父领我启蒙,恩师则教我修行。

75年夏,我出生于姜堰的一个农村,祖辈世代私塾,也可以称作是世代书香。自我8岁,祖父即教导我读书习字,不求闻达,但沐书香。我似乎继承了祖父的理念。初习唐楷,继而二王。祖父虽无过人之技,也无超人学识,但教导我笔法至上、察之尚精、功在书外等理念。8年的基础训练不仅让我熟谙了唐楷的笔法,同时也对晋唐小楷进行了深入的练习。小学五年级,在全乡的一次书法比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领奖的那天,祖父为我准备了一件崭新的衣服,我欣喜若狂,一路高歌,回想起来真有点范进中举的状态。事情虽然过去了二十几年,但至今记忆犹新,宛如昨日。

2007年,我有幸拜徐利明教授门下研习书法。徐先生诗书画印皆能,理论研究亦为当代翘楚,与书法教育更有自己独特见解。求学期间,先生悉心指导、谆谆善诱,我更是有幸能现场观看先生的诸体创作。先生对书法诸体技法娴熟、融会贯通令人叫绝,创作过程更是极富激情、全神贯注更是让人咂舌。也就是在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下,我确定了在五体兼修的基础上,将大草书作为主要创作方向。我喜欢草书那酣畅漓淋的挥洒,喜欢草书那落英缤纷的章法,喜欢草书那纵横天地的气势,也喜欢草书那变化莫测充满想象的构成,这也许是骨子里澎湃的激情和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念。

草书是最能抒发个性情感跳跃的字体,也是书法诸体中最能体现创作者个人才情的书体。面对那些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草书力作时,我每每被其中变幻莫测的线条和结体的诡异变化,墨色的绝妙对比,笔法的精妙偶得,空间的开合有度,韵律的变化统一而激动而兴奋。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吸引并打动人的绝不是其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撼动观者心灵的力量。当然观者与创作者的隔空对话、心灵的感应也是必不可少的。

草书的创作绝不是肆意的狂放,任意的挥洒,而是一种建立在法度基础上激情的飞舞,有人说是“带着镣铐舞蹈”,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的“镣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舞蹈”的一部分。也有人将草书创作比喻成“在理性草原上的感性驰骋”,非常准确。所谓“理性”就是对技法的熟练掌握、对美学原则的透彻理解以及对笔、墨、纸性能的熟练掌控。而“感性驰骋”则是要求完全的释放个性,纵横万象,不计工拙,不计小节。只有二者密切融合,自然生发才能够创作出草书的精品力作。

随着我对草书研习的深入,我逐渐体悟到草书创作所带来的爽快无比。我也将晋唐草书的古朴蕴藉与明清草书的浪漫肆意相结合,在用笔、用墨上极尽所能的寻求变化,在章法的气韵生动上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逐渐的我的草书在各书法展赛中崭露头角,并且多次获奖,这更加坚定了我研究和创作草书的信心。2014年我申报的《草书李白诗歌选》,幸运的被确定为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申报成功后,我认真准备,积极创作,并多次向我的导师徐利明教授请教,也多次与同行进行交流,最终我的项目顺利结项,并且确定为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我向这不是重点,而是我的另一个起点。

董其昌云“翰墨小道,其难如是”,林散之亦讲“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学书之路虽苦尤乐,我也必将在这条崎岖的小道上继续走下去。

2016年7月
学术观察
说纪松书法


文/黄正明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导、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纪松的硕士论文即专论——“主体‘情性’与当代大草创作”,可谓于行草书情有独钟。幼承家学而科班出身的纪松特别关注书法本体的“情性”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意义,“强调主体的情性是书法人借助书法形式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认为“只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变化起伏才会引起草书中点画铺呈、点线形态的节奏变化”。

从学书到创作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书法家必经的历练过程,从临摹到创作,此间的由浅入深由技进道是书家的涅槃。纪松的身上,有与生俱来的书写灵性,读其书法,颇有深意,会心处使人有击节之冲动。读其行草书,你可见点划中,外在的黄庭坚,内在的却是二王、孙过庭、苏东坡……

“向黄山谷皈依是纪松书法思想的重要辨识点,也是认识纪松书法及其方法论的关键入经”。愚亦深有此感。近年来,在沉浸于二王经典多年,研习章草颇有心得后,他转向了宋人,选择了江西的诗词书法家黄庭坚,这位江西诗派的领袖。

与其说纪松选择了黄庭坚,不如说黄庭坚眷顾了纪松。

只是,外在山谷书风的犀利为纪松方圆皆用,刚中见柔,柔中见刚,最终以刚柔间济的样貌得以呈现,故纪松书法的技与道的质变则有了全新的意义——点划为情性所用,信手拈来的点划已自然地融汇到他的笔墨行间。

凭着这扎实的功夫,纪松连续两届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是为幸也。

若无这经年的投入和底气,纪松又岂敢在山谷道人之后“无佛处称尊也”呢。

二零一六年七月于美国波士顿

短评两则

文/王亚洲

纪松兄在书坛出道较早,也是屡屡入展获奖,与其神交已久。得知他的草书李白诗歌十首即将付梓,当然要为他点赞。

老兄草书深得怀素、王铎、傅山诸家神韵,写来已是随心所欲了。当然,随心所欲是建立在理解、熟练、化己基础上的,这既是一个学术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理念逐渐形成的过程,更是一个调整甚至摒弃自我心态和环境的过程。可见,纪松走到今天的状态实属不易!勤奋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对传统深层次的挖掘甚至“透视”不可或缺,尽管没有发挥到极致,但纪松的艺术实践已经集中表达在他的这件作品中了,无论构成还是线条,艺术元素所在明眼人尽知。所以,这件作品是凸显纪松本体素养以及本体精神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这或许是他正在表达他紧随徐利明先生继续深造的初衷吧。

具体说,通观全篇,抑扬顿挫,浓淡相宜,长短呼应,收放自如,完全进入了怀素所谓“醒后却书书不得“的无我的状态。 我认为,草书发挥笔性、线性、心性很重要,似乎也是草书家的必由之路,但,是否可以虚静一些?就是令人眼前一亮之余,再多留些许静雅?我始终主张,在精神和法度之内,一件草书作品再狂放再野逸没关系,但一定要有两到三处精细的交代。姑且作为一个课题,与纪松兄共同观照……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书谱》句)。纪松兄的草书已至一定的境界,书坛草者媲美者不多,引此句与纪松兄共勉,并祈老兄书艺精进,硕果累累!期待中……

再次为纪松兄点赞!

(王亚洲,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书协副主席)

 

文/王卫军

纪松兄是多年活跃在江苏乃至全国书坛的一位优秀的七零后书家。纪松自幼研习唐楷,后经数地求学,转益多师,渐成自家面目,特别是近年醉心大草,书艺精进。其草书点画沉着遒劲,结体简净萧散,纵横开合,气势磅礴,真可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我们相信以其奔放的创作激情,横溢的艺术才情和潜心治艺的执着精神,他的书法艺术一定会走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乙未秋月观纪松兄新作有感

(王卫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

 

——往期经典,点击文字直接阅读——










关注学术   传播经典


北兰亭微信公众号平台欢迎广大书画同道踊跃投稿。稿件一经采用将视文章的阅读量情况予以奖励!


投稿方式:

E-mail:851123832@qq.com


电 话:13501289505

                13141240020

——北兰亭学术部


    关注 北兰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