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采 走近 王德恭

 

按:即日起本平台将定期推出“名家风采”栏目,计划每周介绍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书法名家,为书法同道建立一个相互交...





按:

即日起本平台将定期推出“名家风采”栏目,计划每周介绍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书法名家,为书法同道建立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敬请关注!

——北兰亭学术部

2016.05.21

书家简介
王德恭   1949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

曾任中国书协第四届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书协第二届副秘书长、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包头市志史办副主任,包头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包头书画院院长,包头博物馆书记,包头市《鹿鸣》杂志社社长、主编,包头市文联主席,内蒙古文联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内蒙古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兼任包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特聘专家,清华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总裁班特聘导师,香港大学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学部顾问委员。

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赛、书展,并多次获奖。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有: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览、中国千名书法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篆书名家作品邀请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等展览。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书法导报》,日本《书道》、马来西亚《中国报》等报刊发表书法论文数十篇、书法作品数十幅。举办个人书法展10多次,曾应邀赴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并讲学,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国际翰墨交流研讨会”上主讲“中国书法在21世纪的展望”;在日本神户大学做“篆书艺术讲座”。2001年,被中央电视台列入“翰墨飘香·中国书法50家”,为其录制播放了电视专题片《草原笔成趣 秋来墨更浓·书法家王德恭》。出版《王德恭篆书作品选》《王德恭篆书艺术》《21世纪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精品集·王德恭》《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年度大家·王德恭》《中国书法艺术当代经典大家·王德恭》《王德恭书法艺术研究》等书法专著。
作品欣赏

篆书     167x33cm    2015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74x63cm    2015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64x53cm    2016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75x65cm    2015年





局部欣赏



篆书     21x13cm    2015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45x53cm    2015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76x59cm    2015年



局部欣赏



篆书     21x13cm    2015年



局部欣赏



篆书     168x42cm    2015年



局部欣赏
学术观察
笔贵遒劲  更尚质朴
——王德恭篆书解读
朱培尔


黄宾虹先生谈书法最忌讳“浮华”,宾老说“浮乃轻忽不道,滑乃柔软无劲,笔贵遒劲”。王德恭先生拭去浮华,以笔下的线条承载其丰厚的人生积淀和人文追求,以厚重和质朴的品格统领他的艺术创作。

王德恭篆书作品的类型大致有四:一是甲骨文,二是金文,三是石鼓文,四是清代小篆。

王德恭以甲骨文为取法对象的作品,将甲骨文中的刀刻味转换为丰富的笔墨语言,把“刻”用“写”来表现,“师刀”变成“师笔”,使他的甲骨书法呈现出一种独具匠心的书写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他的金文作品高古、厚重,主要取法《散氏盘》《墙盘》《大盂鼎》等。其用笔以圆笔藏锋起笔、方笔自然停顿收笔,使线条呈现出“圆头方尾”的特征;他还善于使用“绞转笔法”进行笔的运动,使线条表现得凝重、迟涩,避其轻薄;在墨色上,他熟练运用“涨墨法”、枯笔和“飞白”交错之变化,并力求使这种变化呈现出自然、浑厚、华滋的效果。尤其是大量地使用枯笔,稍有不慎便会呈现出“躁”的一面,而王德恭的笔下则是一种“带躁方润”的恰到好处的表达。

我觉得王德恭的大篆作品在韵味上更多取法于《散氏盘》。对于《散氏盘》,研习者众,大家辈出。如果说吴大澂突出了它的“简静”,朱复戡突出了其“浑朴”、王个簃突出了其“醇厚”的话,那么,王德恭则突出了《散氏盘》的“飞动”。在遒劲恣肆、豪放质朴、敦厚圆润之外,还有草篆的率意流畅和稚拙斑驳,不弱不滞,正是《散氏盘》精髓之所在。

当代金文创作之难,在于必须真正提升作品的境界,必须摆脱对经典“形似”的依赖而进入到先秦文明与上古文字的本真。德恭先生对此有着清醒地认识。他博通文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曾被他读破数卷,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探究使他对中国文化的深邃洞然于心,从而为自己的金文创作提供了文化支撑与学术保障;他还倾心于“小学”,即使在面壁十年的人生艰危时刻,也未忘情对“小学”的研读。对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唐兰《古文字学导论》等文字学著作下了很大工夫,探究字形的来龙去脉,解析汉字的演变过程。

德恭先生的石鼓文创作也是有代表性的。石鼓文在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韩愈《石鼓歌》全诗充满了对它的热烈赞美,张怀瓘《书断》云:“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到了清代,金石学的复兴带动了篆隶的复兴,于《石鼓文》取得最高成就、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吴昌硕。他的石鼓临作,与其说是临写,不若说是创新。王德恭以吴昌硕所临石鼓为门径,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寻找石鼓文的本真面目。与他的甲骨文、金文相比,他参法石鼓文的作品,字形结构相对简单,线条更加圆润匀整,字形也比其大篆略长,看起来更加流美,大量的线条呈平行状排布,装饰性很强,再加之遒劲凝重、高古朴茂。除此以外,他以自己独特的气质,将枯笔、飞白与渴笔进行了有机结合,显示出他书写的熟练与高超;用笔上的厚重、苍迈,加上局部有意为之的残破感,金石气浓郁;在字形上他将字的长宽比例处理到黄金分割的比例,恰到好处;线条上将吴昌硕的平稳沉实变成了流转、飞动,融会贯通;结构上不求四平八稳,多有秦诏版权量的灵动与意趣;空间分割上他打破均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点画上他起笔和收笔都是自然的逆锋和藏锋,形态各异;笔画的变化上,他以弧线强化篆书圆转的意味,朴厚苍润。如此种种,无不说明王德恭对《石鼓文》的吸收和借鉴上是成功的。

王德恭的小篆主要取法邓石如,在整体气象上,他汲取了邓氏《白氏草堂记》的笔意,更将大篆笔法融入小篆,使其既婉转流美、又朴实厚重,避免了邓氏作品常见的某种程式化。这显示出他的取法是为我所用并力求把经典篆书融会贯通的创作态度和对风格的把握能力。可以说“笔贵遒劲,更尚质朴”正是王德恭书法最好的写照。

王德恭的成功,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自幼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彪悍、质朴,雄浑、大气,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与审美观,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与生俱来的豪迈宽博的北方气质,不求华丽的装饰感,而强调古朴浑厚的品格。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书坛成名并逐渐崭露头角,但是这些浮名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反而更加勤奋,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地与古文字为伍,深入到传统中探索篆书艺术的奥秘。

二是与他的家学传承和人生经历存在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家学渊源和早期“耳提面命”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王德恭幼承家学,自小就受到长辈的谆谆教导,对书画的兼而习之,自然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优势,这种先天的“基因”优势和后天的勤奋努力造就其逐渐成长为一名实力雄厚的篆书家。此外,王德恭的人生历程也颇不寻常,甚至带有一种传奇色彩。这种经历锻造了他坚韧、内敛、浑朴的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他又将这种“性格”潜移默化地再现于他的书法艺术中。

三是这些年来,他“不知老之将至”,仍然“乐以忘忧”用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对青灯黄卷的寂寞与孤独,扎进故纸堆、深入传统中,研习经典、汲取营养,陶陶然乐在其中。这几点看似简单,实际是不易做到的。于此,王德恭就足以能够赢得当代书家尤其是篆书作者的尊敬了。

(朱培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

——往期经典,点击文字直接阅读——

关注学术   传播经典


北兰亭微信公众号平台欢迎广大书画同道踊跃投稿。稿件一经采用将视文章的阅读量情况予以奖励!


投稿方式:

E-mail:851123832@qq.com


电 话:13501289505

                13141240020

——北兰亭学术部


    关注 北兰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