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起跑线】上 如何做到真正接纳孩子?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的孩子如此痛苦如此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孩子的不接纳。父母的接纳,会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万物都有裂痕,

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  单如波 -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父母让孩子觉得痛苦不堪,这并不是这些父母非常残忍或者不爱自己的孩子,相反,很多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希望他们都有最好的人生。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的孩子如此痛苦如此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孩子的不接纳。父母的接纳,会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那么,父母的不接纳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今天节目当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做到真正接纳我们的孩子,帮助孩子开启幸福人生。

——肖丹

成功起跑线语音回放(上)


节目精彩内容文字摘录(上)
 


 
 以下文字内容是技术人员根据节目录音整理,具体精彩内容请收听音频回放。

 今天节目当中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家庭教育诊疗专家单如波单老师,欢迎再次做客节目当中。
    
教育对话

  肖   丹:今天的话题,我们之前也经常提到,就是做到接纳孩子,只是好像没有那么容易。很多家长在实践中,会发现,道理都明白,但要付诸于行动,做到内心真正的接纳,确实太难了。

单老师:是的,这个确实很难。我们在做节目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概念性词语。比如爱,自卑,接纳等。

那么,我们是否明白这些词语背后真正的含义?我们在接受的时候,经常会把“自己理解的意义”作为指导去做。实际这些东西都是“头脑性”的理性的东西。而在家庭关系中,恰恰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所以,用理性的东西限制了内心去做的事情,把本身不是很难的东西,变得非常复杂。

如,接纳,意思并不等同于接受。按照这个思路,孩子出问题了,我只能接受,其实不然。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春天挖野菜的时候,是不是要在地里择干净,洗干净才放入筐内呢。其实不是的,我们一般都是带着泥土和杂草放入筐内,就是先拿过来,然后回家后清理干净,这个过程才是接纳。很多人认为接纳就是想要干干净净的,直接可以下锅的野菜。这个本身对概念有误解。



        肖  丹:所以,很多人觉得很难执行,很难真正的做到去接纳孩子。大家觉得,我要要全盘的接受,一点改变都没有,孩子是什么样子,我只能接受,有点认命的意思。

单老师:这个强调的是接受。接受就是刚才比喻中的野菜,家长要求孩子既要是营养丰富的野菜,又要是完全洗干净的菜。都是这样的话,我们做父母,还需要去陪伴孩子么?

接纳和接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就像从野地里挖来的野菜,是有尘土和杂草的。我们的孩子,也是优缺点并存的。我们要做的是保证这个野菜的营养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把杂质去掉,变得可口。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把他完全的接纳过来,“没有接纳,就不可能改变”,就是这个意思。不接纳背后的意思,就是担心、比较、期待过高。作为父母,跟孩子交流表达的方式,即爱的方式不太适合孩子本身,也会呈现出不接纳。

刚才讲到,不接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当不接纳的时候,孩子会没有归属感,进而没有安全感。其实,人的所有心理问题,根源就是没有安全感。另一种说法,就是害怕、恐惧、担心。不被接纳的时候,孩子是被排斥在系统之外的,经常被评判,不被信任,没有价值感、归属感、存在感,孩子过得非常的辛苦,痛苦。

同时,被否定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让父母如何去认可的过程中。甚至有些人功成名就后,还是在求父母的认可,最后扩大到社会更多人对他的认可,通过拼命的抓取,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实际就是试图用成就感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而缺失绝对不能用成就感的拥有去完全弥补的。因为抓取的越多,会越害怕失去,会越有不安全感。这就是不接纳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肖    丹:所以,内心的这种空虚,是无法用外在的物质去填补的。

单老师:是的,所以说所有的问题,都来来源于不安全感。还有一句话,爱是疗愈一切问题的根本。内心缺的是爱,物质不可能来替代爱的。家庭中爱的流动和表达,是一个人建立在社会的自信和将来生活的幸福的根本,不是物质的东西。

刚才我们说到不接纳的表现方式,一是拿着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二是对孩子期待过高。三是经常对孩子做事情表现出不信任、担心。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父母是在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可以反思两点:一是是否接纳自己。二是是否在以完美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往往不把孩子当小孩子,而是给予过高的期待,拔苗助长。孩子长大后,他又不拿着大孩子当大孩子,还是当小孩子,就是拼命的掌控和压抑。这是不接纳的两种典型的表现方式。



肖    丹:小的时候盼望孩子快快长大,长大后又怕孩子离开自己。

单老师:想得到,怕失去。总是在纠结、恐惧、担心中过自己的生活。试想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会是怎样的?所以首先不要用完美去苛求自己。世界上是没有完美,追求完美,就是在追求不存在的东西。所以,要学着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他是你的复印件、镜子、潜意识。

看到孩子不完美的时候,先去看看自己,是否完美。既然自己不完美,又如何要求孩子一定要完美?所以一定要学着去接纳自己,进而就会接纳孩子。           不接纳自己,实际上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为什么不接受自己?一是自己不接纳父母,二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一些不接纳

上期节目有个话题,是对自己女儿的不满 ,这往往是来源于跟母亲的关系,发泄对母亲的不满。对儿子的不满和苛责,实际是发泄对父亲的不满。要从根源解决,就要想一下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一是允许自己是不完美的,允许自己有所不能。二是自己要去看到当年的父母,在当年的条件下,他已经做到最好,若是换为自己,未必能做到更好,就是要看到父母的不完美。当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去苛求孩子。



肖   丹:好像我们这一代,通常接受的教育是说要永不满足,要一直有压力,因为人无压力轻飘飘。所以,我们很少得到父母这样的肯定。尤其80后,教育孩子过程中,很难做到对孩子口头上的表扬和接纳,源于我们的父母当时对我们的不接纳。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可以去接纳父母,理解父母,发自内心的去接纳自己的孩子。

单老师:我们往往会用最熟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就是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最熟悉的方式,是不接纳孩子,所以你以为父母对你是不接纳的。虽然事实未必如此,但是方式沿用下来了。

现在进入个性化时代,孩子成长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相同的方式,取得不同的结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父母,看看我们的父母当年为我们付出了什么?而不是带着当年父母做的不太恰当的方式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去生活,否则就是不想承担自己的责任,是逃避。

这样说的时候,可能有些年轻的父母,或许不愿意去承认。但是静下心来的时候,可以做下反思,我对我的父母是接纳的吗?我是不是真正的心存感恩?不接纳的时候,不会去真正的感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不接纳,如何去接纳自己的孩子?

这个过程是生命的传承和爱的双向流动,也同时是缺失的双向流动。我们要好好检视和反思自己,先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再去想怎么去做。就像我的手指指向月亮,是要你看月亮,不是看手指,如果指导思想不对,只去找一些方法,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实际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肖   丹:我们有个朋友发来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我是个特备自卑,缺爱的人,我意识到,自己对爱的渴求,投射到孩子身上。我发现,我特别不愿意孩子去上幼儿园,孩子入学的时候,最焦虑的不是他,而是我。现在马上要放寒假了,我特别开心,特别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我不愿意她离开我半步。我是否心理有问题?我该如何去调整呢?

单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在这个家长,对自己的认识很到位,意识到是“我在依赖孩子”。很多家长却是认为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其实不然。我去依赖孩子,实际是把情感的满足寄托在孩子那里。

我想提醒这位家长,你是一位爱的索取者,只是你的索取对象错了, 五岁的孩子是获得父母对他无条件爱的年龄,他需要父母对他付出的年龄。你可以跟孩子保持一个亲密关系,但是不能把对孩子情感的寄托期待在孩子身上。我们讲期待是关系的杀手,你给到五岁孩子一个很大的压力,甚至在情感上,你把孩子当成了父母。你在孩子这里获得安全感,对孩子压力是很大的,这个需要做下调整。

这个妈妈应该先找到童年的那个自己,跟父母做下联结,去跟父母修复关系。二是夫妻要做到相互支持,共同对孩子支撑一个安全、有爱的成长环境。爱要从父母和伴侣那里去获得,而不要从孩子那里去索取。

肖   丹:还有一位妈妈来留言,我自己本身是独生子女,孩子上五年级,在原生家庭,爸爸妈妈特别宠我,但是他们总觉得我干什么都不行,结果我也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连自己的家庭也经营不下去了,我觉得特别无能,对自己是极度的不接纳。孩子刚考完试,成绩不是很好,刚刚对他发了一通火。请问我怎么走出这样的怪圈?深深的自卑中......

单老师:非常理解这位家长。我们知道有个词语叫做“断章取义”。我们往往忽视了父母对我们呵护,更多的记住了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五岁的时候做了五岁年龄不太适合的事情,父母对你做了一个否定,然后你又一直背负着到现在,这样背负的时间内太长了。

“冤有头,债有主。”可以把当年被父母否定您的感觉,跟他们诉说一下:当年我听到你们对我这样说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什么。跟他们说一下,看到这种情绪,说出来就得到很多缓解。

跟自己的孩子也要这样讲:孩子,当妈妈看到你的成绩的时候,妈妈的感受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激烈的职责和否定性的评判。需要父母、孩子两头努力,一是这边需要改变方法,另外要回到父母那里把根源找到。如果当年的“有毒气体”伤害了你,现在还在你的身体里,你可以回到那里把有毒气体放出去,而不要放到自己孩子这里。

——未完,请关注下篇——




单如波 

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AAH)会员,国际NLP高级执行师,撒提亚家庭系统转化治疗师。

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您的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如果喜欢单老师的教育对话和文章,请记得点赞、留言、转发,让更多的家长受益。

感恩每位好学上进的家长朋友~~~


    关注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