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用阅读对抗孤独

 

也许每个读博的人,都会经历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那就是——孤独。孤独的时候,你感觉自己掉入了黑洞,被整个世界所...



提示:点击上方"考博圈"↑ 查看更多考博资讯!!!

读博,用阅读对抗孤独
作者:路小路 编辑:学长

也许每个读博的人,都会经历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那就是——孤独。



孤独的时候,你感觉自己掉入了黑洞,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失去了与这个世界所有的链接。

博士三年,只有一学期有课,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便是自主学习的时间。这个时间怎么过,不同的人差别很大。

有些人自身有工作,读博只是他们为自己镀金的一个学历。三年的时光,除了必要的上课和论文写作会来学校,其它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岗位上。有的人虽然是委托培养,认真上课,但是博一课程结束后便会回到原单位继续上班。还有些人虽然是全日制的学生,却有着自己的安排,出国或者是先找一个单位实习。真正对孤独有着刻骨铭心感受的,应该是像我这样,辞掉工作,离开温暖的家和孩子,只身带着一箱行李,来到这里扎根,读博。

除了课程安排,没有任何多余的活动,也没有任何无聊的社交。在学校的唯一活动,就是读书和吃饭,如果吃饭也可以算做一种活动的话。

这是我未来可以看得到的后两年的生活,这也是我已经经历过的带给我刻骨铭心感受的生活。
整整一天在图书馆的时候,是感受不到孤独的。因为一直在思考、吸收、辨别、梳理各种文献和感兴趣的学术话题,要考虑不同的学者是如何分析的,同一个话题的学术脉络是什么,又有哪些书需要看,哪个理论需要再去学习,这个时候脑子是不够用的。虽然身在图书馆,但是心却仿佛在学术场,各种争论、讨论、选题、分析,纷至沓来、应接不暇,热热闹闹、熙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时候的心是满的,脑子是上紧的发条,是无法感受孤独的。

当从图书馆回到寝室,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到一个人的空间,头脑也随之回来了,仿佛那些期刊、那些学术问题、那些热烈的争论,随着图书馆的消失,在头脑中一并消失了,紧绷了一个上午的脑子才开始放松下来,有根弦松了,软了。随着寝室的门关上,外面的世界也关上了。我看到了自己的世界,熟悉的床,熟悉的桌子、椅子,架子,连水杯都是走时的模样。

休息。世界一片空寂。

尤其是傍晚,当拉上窗帘,与世界的最后一缕目光,也合上了。

一片寂静。



此时,一切的思考与纷争都已经落下,却化成一个根本的问题,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究竟要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所有的一切研究,都是这一个问题的注脚。

而孤独,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最佳时机。孤独的时候,心是空的,与外界没有任何链接,也没有任何打扰。白天只顾着看论文,写文章,夜晚心静下来,是系统地看书最好地时机。由于专业需要,社会心理学、传播学、文学一直是我必看的几个学科的书之一。

在书桌旁找出从图书借来的觉得自己需要看的书,感觉这个时候心特别静,看到的文字不是跳进了眼睛里,而是跳进了心里。

法国勒旁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一直没有好好看过,这几天看的很多文献都引用了他,所以翻开书看看到底写的什么。一打开这本书就已经被吸引了。作者用的并不是纯粹的学术语言,在我看来,甚至有些哗众取宠,他爱用极端的观点和单方的说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当1895年它初次面世的时候,只不过是一本赶时髦的书,但是,这种“时髦”却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的价值来源。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庞勒表现出了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很多人的学术兴奋,即使是那些反对他的人。比起当前很多论述精致但是空洞的研究,勒庞的勇气和智慧让人佩服。

这让我记起课堂上一位老师对我们博士生说的话:“很多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总是说自己的研究是填补空白,那么我想你是否要考虑一下这样的填补空白是否有意义。这么多人都在做研究,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研究这个问题,你要考虑清楚。我认为针对一些重大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发起进攻,是一种学术勇气的表现。”

史铁生的《我遥远的清平湾》也让我的心灵放松下来。我一直喜欢这个作家。因为他身上有种非常美好的东西。记得高中老师第一次给我们读《我与地坛》,读到母亲去世后他在小树林里想母亲,想来想去为母亲心疼,最终用一个理由安慰了自己,上帝觉得他太苦了,所以把她带走了。我当时流泪了,觉得自己心灵被这个作家的苦和超脱触动了。

他笔下的故事那么真,感情是那么美。我读插队的故事,读王雪和三个腿脚不好的单身汉,那么美好的姑娘、那么美好的感情,那么纯的心灵,还读他和牛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好像能够看到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力量,他能够把现实中巨大的苦难化为深沉的平静和爱,他的文字很少有形容词,甚至也没有感叹号,一切叙述都是如此平静,但是当他把笔下的故事展现在你面前,你能够感受到他内心那种厚重的情感。

我觉得自己的心灵仿佛被滋养了,世界也不再孤独。

还有杜威曾经在中国的教育哲学演讲,他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对我启发非常大,也对我更好地理解理论产生了更好的促进作用。他还指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指出了学生学习的理论都是抽离原有情境的结论,教师把它们当作死的教条去传授,却不告诉学生们这些理论产生的方法,因此学生只会死记,却并不会实际应用。他说的一段话对我深有感触:“真的科学所以重要,不在它的结果,而在它的方法,——就是重要在这些积聚的知识是怎样来的。假如世界上有一种很怪的变迁,把人类求知识及用知识的方法统统毁了,只剩下一堆的所谓科学,那时一定不能说是有科学,只可说有一堆很古怪的死知识。因为科学的之所以重要,在于求知识的方法,及能根据已知的推求未知的更深的方法。这才是科学的本身。”

由此恍然大悟,之前自己学习的时候一味地了解这种理论和那种理论却全然不管理论创造情境的做法实在是错得离谱,是一种典型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法则。

还有科幻著作《三体》,刘慈欣在开头中对于革命少女牺牲时诗意的描写给一切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而在三体第一部中,叶文洁,一个历经磨难的人,对人类的仇恨在苦苦压抑多年之后,在我以为她已经看淡了生活的一切之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再现,让我对历史和人性多了无数的感叹。

正是这些经过大浪淘沙,洗净铅华的经典文字穿越时空,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些寂静无人的时光。有了这些书,聆听着这些优秀学者和作家们的声音,用他们的灵魂丈量着自己的步伐,我感觉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同情,也被抚慰了。因为我和他们有着同样的情感,共同痛苦和喜乐,也更加能够平静对待生活所给予我的一切,无论接下来的是苦难还是幸福。

作者: 路小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正走在考博路上的你,是否感受到这种孤独呢?你又是如何排遣的呢?在文底评论区给我留言吧~
考博圈真题微店已经上线,想要考试,历年真题可是真真儿地少不了呦,赶紧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去逛逛吧~


    关注 考博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