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餐饮"节气厨房"之冬至美食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冬至的前一夜就开始过节,凡外出者这天要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团聚搓汤圆,“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在泉州,冬至更是隆重,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前一天“冬至暝”有搓汤圆,第二天扫墓祭祖的习俗。泉州方言有句谚语“冬至夜大过三十夜,冬至早大过初一早”。泉州人对冬至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从冬至的前一夜就开始过节,凡外出者这天要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在冬至前一晚,全家团聚搓汤圆,“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搓汤圆的讲究




搓汤圆有许多讲究。先要准备一个圆竹匾,在里面分别摆上生姜、板糖、十双新筷子、大柑橘、一枝“三春”。这些物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寓意,生姜取“旺盛”之意,要越大越好;板糖寓意“甜甜蜜蜜”;十双新筷子则象征“十全十美”。俗称的“三春”是一枝贴着2个鲜艳的胖大娃娃的红纸片,俗称“圆仔花”。造型别致,中间是一对用纸剪成的“小孩儿”。小孩儿的头上有伞盖,下方为隆起的半球,象征财丁贵、福禄寿齐全,一般插在大柑橘上面。除了搓白汤圆,还要捏金元宝、舂米工具和小狗等形状的汤圆来祈福。捏金元宝和金钱饼(银元),祈求财源广进;捏舂米杵和舂米臼,祈求五谷丰登;捏小狗,看宅护院保平安。在搓汤圆的时候,还得注意不要掉到地上,大人为了防止孩童玩闹,还会吓唬孩子如果掉地上,那以后身上就会长出一模一样的小白斑。这是古时劳动人民的朴素传统,希望人们爱惜食物。搓完圆后,家人要将圆形的汤圆,煮熟后(称“喜鹊圆”)撒到屋檐上,引喜鹊来啄食,招来好兆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双双喜鹊宿楼头,好把明珠屋上投;昨夜灯花开并蒂,也知吉兆报来不?”
泉州有句儿歌“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圆仔捧”。在一年中冬至的夜景最长,不管小孩子们多么盼望吃圆仔,但天总是迟迟不亮。所以俗说“粉吃圆仔天不光”。等到天亮,大人们总是先以圆仔祭灶公、灶妈、土地公等。然后,才把捣碎的生姜投入锅中和水煮开,再放进圆仔,待煮熟后调入红糖,才全家进食。
冬至搓圆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兴化府里兴泰里有个寡妇叫余莲香,丈夫早逝,带着一个两岁的小孩名叫元元。家里很穷,母亲除做田外,空闲用麦杆编斗笠,赚点钱供元元读书。这元元有志气,二十岁参加会试中了状元,当了京官。因为元元是穷人出身,所以当了官后不敢忘恩,一连三年没有回乡省亲,但心念老母。元元每次都把薪俸留下一半,年底叫家丁张二送回家,奉养母亲。可是,这个张二,一生好酒,有喝必醉,几次路上出事,丢了银两,半路转回,每次都说假话,骗了元元。有一次,皇帝问起元元的家世,为莲香的气节所感动,就下旨赐元元为母亲建造“贞节坊”。元元领旨回家,一路十分高兴。哪知,莲香在家三年不知儿子音讯,以为儿子享荣华,受富贵,忘了母子之情。三年死活都不顾,如今却来建什么“贞节坊”骗人!于是心中生气,躲进深山,住山洞,吃野果,死也不跟儿子见面。元元回到家乡,不见母亲,问了乡亲,这才明白是张二误事。于是,元元决心进山找回母亲,可是满山遍野,到哪里去找呢?眼看冬天已到,野果野菜也没了,母亲体弱,如何过得这寒冬呢?元元急中生智,想了个办法: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样,煮熟后粘在山顶树上,让母亲采食,自己躲起来观察。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过后,果然发现了母亲的行踪。为了不突然惊动母亲,让她知道儿子的心迹,元元顺路把丸子粘到山下,又粘到厝前,引她回来。这天,正是冬至日,他母亲不知底细,一直采到厝前,要走已来不及了。只见儿子跪在面前喊母亲。莲香一时心动,母子两人都哭了。这时,元元才把张二误事的经过告诉了母亲。莲香这才转悲为喜,回家相聚。自此,人们为了让子孙孝敬上辈人,便代代相传,冬至日要过“团圆节”,吃糯米圆籽,直至今天。

不管传说如何,泉州人冬至吃汤圆的典故,还是很感人。岁末将近,对于家人,我们都需要多陪伴,常团圆。而这些原汁原味的民间习俗,也该继续传承,让故土乡情常萦绕于心间。

欢迎您关注“少林企业”微信公众号

网址:www.0595sl.com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899-2345
公司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齐云路126号


    关注 少林企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