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古城墙下的冬泳爱好者

 

泾县,秦代置县,县城三次迁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县城迁移至今县城所在地,至民国间均为...





泾县,秦代置县,县城三次迁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县城迁移至今县城所在地,至民国间均为县治衙署所在地,现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古县城建城 240年后始建城门,又相隔近50年,因战争需要始建城墙。古城门二次大建,二次小建,四次更名;古城墙多次毁坏,四次大建,历任官员多次修缮。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令蒙古族巴邻部人、伯颜(1237~1295年)为主将进军江南攻灭南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领泾县。伯颜任命泾县白塔里(今琴溪)人施正大为县尹(注:元改县令为县尹),协助蒙古人达鲁花赤(注:官名,蒙古语,意为“镇守者”)发黑治理泾县。时泾县县城位于泾溪东岸地势低洼的留村,常遭水患。施正大便将县城迁至敬天坊(即今县城原址)。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北直隶静海(今天津)人,进士、知县郑气始建城门三座,东门名“延河”、西门名“通津”、北门名“宾阳”,为今县城雏型

抗日战争期间,县城屡遭日军空袭,为便于疏散人口防空,民国28年(1940)夏秋,沿北门口经东门至南门口城墙及东门城楼均予拆除,仅保留西、南、北3座城楼。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2年和1956年拆除西、南、北3城门,拆除城墙1900米。现环城南路即南门至东门城墙旧址,环城东路为东门城至北门口城墙旧址,由北门至酒厂路是北城墙部分旧址。沿青弋江河岸石砌城墙基脚(即城西沿河城墙)及护堤,仍保留原貌。


    关注 人在旅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