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棘手的儿童教育问题,答案都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

 

为什么自己满腔的父爱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暴打?...



近日一条新闻很火,说一个轻微残疾的单亲爸爸,穿了身新衣服,被15岁的女儿暴打,只因为没有给女儿买新衣服。

其实,看看平日里这位父亲是怎么对待女儿的,就能找到原因了。

这位单亲爸爸身体残疾收入不高,但是对于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好吃的都留给女儿,从来没让女儿背过书包,早上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从来不让女儿做家务做饭。即使再没钱,每年都会存点钱给女儿买新衣服。

被打后,这位单亲父亲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满腔的父爱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暴打?



令人棘手的儿童教育问题

答案都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

文 | 张静
(一)
有人会说这女儿真不孝,也有人说这是父亲自作孽。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被作为传统美德一直为人所推崇,同时也为不少人所诟病。而在《论语》里,关于“孝”的语录尤其多。

在孔子看来,“孝”是分层次的,首先是赡养和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除了赡养父母,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没有区别了。

而敬的含义也有很多,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对待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因为心情不好或是工作不顺就对父母冷眉冷眼的。

孔子所说的孝并不是愚孝,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以“礼”为前提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不违背“礼”的前提下,在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不对,要委婉劝止,劝诫不成功,子女可以忧愁,但不能怨恨。
(二)


一边是女儿不孝敬父亲,另一边的父亲也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不能打不能骂,小心翼翼,生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最后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等到父母反应过来急着揭竿而起之时,却为时已晚,错失了教育的最好时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孔子说说的爱和忠不是溺爱不是愚忠,而是在尊重的同时,更应该教导他、用规范约束他,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让他知道世界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颜渊赞叹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

颜渊赞叹的是孔子的“为师之道”,同时也是“父母之道”。

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小的时候。孩子十分依恋父母亲,这也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父母亲要仔细的观察孩子心性,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让孩子知道,我一直在注意你,你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家教,也代表着父母。

同时孩子脑部发育未完全,很容易冲动,出现所谓的“人来疯”。这时就需要父母在身边,用坚定的眼神告诉孩子冷静下来。父母的手,不仅推着孩子向前,也终止孩子停不下来的躁动。
(三)


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不知道原来《论语》里面包含了这么多教育孩子的道理,直到看了林安梧先生关于《论语》的讲座视频,才发现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是多么肤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以前学习这句话,觉得就是在让我们去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可是林安梧先生却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解读。这是提倡晚辈要了解长辈,子女要了解父母。但是这和现在的教育哲学是相悖的。如今的教育都提倡父母要去了解孩子,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让父母去了解子女,那么子女的成长会变慢,因为他没有好好去理解父母,没有受教之心。直到进入职场后才会觉悟,可这时已经晚了。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去了解父母,这样他才会自我惕励,他的生长会提前,这才是一个恰当的生长过程。

读《论语》并不容易,各种版本的译文各种解读实在是无从入手。好在点灯人大学请来了林安梧先生在线讲课,将《论语》二十篇的每一篇都进行细致的解读,学习圣贤的大智慧,学习如何为人、如何教育后代。

听林安梧先生的课会让你明白,原来如今家长的困惑早在几千年前先贤们就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解答,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还等什么呢,赶紧买了本《论语》一起听林先生讲课吧!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报名学习


    关注 点灯人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