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牛津大学2017年冬季访学项目学生心得—你好,牛津

 

记得初中那会,已经记不清是因为什么,对牛津大学有一种近乎执念般的向往,也对英国这个国家有着很强烈的好感。虽然...



记得初中那会,已经记不清是因为什么,对牛津大学有一种近乎执念般的向往,也对英国这个国家有着很强烈的好感。虽然五六年的时间过去,那样的执念已经不再那般强烈,也未曾深切地去了解英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但很荣幸我能够在第一次踏出国门的时候很恰巧地来到英国、来到牛津,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吧。

飞机降落在希思罗机场,不得不说从进入机场的长廊,就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英国的历史被一幕幕地展现在长廊的墙壁上,仿佛在回顾几个世纪的故事。迎接我们的是伦敦夜幕下的小雨,空气很凉爽,志愿者来接我们,于是坐上了去往牛津的巴士。牛津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大不相同,随处可见的都是独栋的小楼,教堂也很常见,很多人骑着自行车出行,他们说着口音不尽相同的英语,但脸上展现的确是类似的笑容。



说到在这里的人,就一定要提到十几天一直在陪伴我们的activity leader,最先见到的Micheala和James,一位是来自捷克的标准欧洲美女——白色的皮肤、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另一位是学习英国文学的蠢萌小哥,有着一头像是哈利波特的卷发。后来又见到了中文一级棒的Paola和来自意大利的认为牛津比罗马还要浪漫的Robbie,还有我最喜欢的Lana——一个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兴趣爱好很广泛、又在牛津大学读了经济学博士的学霸;我们曾谈论了一路的音乐剧、谈论和朋友在一起的意义、也谈论过在牛津就要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经历……

走过一段旅程,往往最大的收获就是身边会多出很多值得珍惜的伙伴。室友是个来自广东的妹子,因牛津的“严寒”而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没见过雪,当知道我来自东北,便兴奋地想知道冬天下大雪是个什么样子;同行的吉大小伙伴更是每天在一起听课、游览,一起走过伦敦和牛津的街头、走进一家家不认得菜谱的餐厅、卖着有趣纪念品的小商店……

牛津是个不大的城市,整个城市由一个个的学院组成,有些学院早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街道上的每一处都充满着故事,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在牛津最好的交通方式是不是汽车也不是公交,而是步行,穿梭在一条条街道之中,你脚下的路可能就是拍过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也可能是某个英国名人曾经走过的路。城市不大,但什么都不缺,市中心不远,我们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吃到不同风味的食物,至于口味…在这里不做过多置评(只能强推my sichuan)







行程安排得很满,到达的第一天便开始有讲座和课程了。英语并不算太好的我在听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听懂,不过还是对于牛津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整个学校的制度和体系与国内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有老师着重讲了导师制,现在国内的学校也在逐步在学习这一模式,在学生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导师制一定会有很大的效益,而在本科学生数量过多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导师制似乎难以推广,这也许就强调了精英教育的必要性,但此种精英教育则又会造成了所谓的教育的“不公平”。对于导师制,我也不能做过多的评判,究竟是优是劣,只有体会过才懂。

在第二天的晚上自己很荣幸的见到了在牛津做一年交换的两位糖数的学长,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更加了解到了牛津的学院制度。初到之时漫步在牛津的街头,看到一个个小院子,写着各种各样的“XX college”,觉得并不是很懂这所谓“college”的真正含义。交流之后,便觉得学院制度是很有趣的一部分,现在清华北大已经有了类似“书院制”的试行,即学生按照学院分配,在同一个学院食宿、Seminar、Tutorial,而相同专业的学生要到同一个地方去上课。我想这样的学习生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学生的交流,这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对我自己的生命科专业来讲,交叉学科是很必要的,因此如果能够多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便可以有很多的收获和灵感。



另一天印象较为深刻的参观是实验室的参观。比较庆幸的是给我们进行讲解的是一个中国人,为我们较为清晰地介绍了他们实验室主要在做的事情,对同学们的问题也都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后来又领我们参观了实验室和正在实验室工作的学生。但我们了解的不过是牛津大学自然科学部几千个实验室之中的一个,未能够了解他们整个的科研体系,还是觉得有些小遗憾。后来一次比较有意思的讲座是有关帕金森病及其行为的一节,也许也是因为专业相关,所以听得比较认真,理解的程度也就变高了。气氛很活跃,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进行了两个相关的小测试,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如此优秀的老师进行交流,她对我的问题很认真地回答,让人感受到了与人交往之中的愉悦。

对于讲座这方面,个人觉得不够学术性,也许是因为有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同时又是用英文讲授,不能讲的太过深入;对我而言,一些不了解的专业话题,则完全听不懂了,而与专业相关的东西,个人却觉得稍微简单了;讲座内容包含各行各业,从政治到自然科学、从经济到电影音乐,更多是一份科普,于是这样难度的讲座设置,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至于英语课,我则更认为是一个能够与老师几乎面对面锻炼口语的机会,而真正的关于雅思考试、做presentation的技巧,深入的内容很少,只能算是个初步的了解。当然毕竟时间只有十多天,我们很难去接触太过专业化的内容,不过如果能够认真地去听那些讲座课程,努力与当地人对话,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也不能不说一分收获。

整个项目的设计还是比较完整的,听了来自牛津大学的教授的课程、也听了一些名人的讲座、与一些老师学长有了交流、也有了游览和参观,和当地人聊天也更是是充满乐趣。还记得我们在餐馆遇见了一个很热心的去过中国的大叔,教我们怎么去伦敦、还和我们讨论中国的美食;记得在BLACKWELL’s的图书管理员大叔很热心地问我要不要什么帮助、收银大叔很热心地告诉我买二赠一,而当我又拿了一本书回来的时候,乐得很是开心;记得在伦敦hmv,一个气质很像Harry Styles的店员跑来跑去给我找专辑;记得在牛津的一位老爷爷给我们介绍每一条街道拥有的故事…英国人虽然有些时候有些固执和死板,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显得他们很可爱啊。





我不知该如何定义这一段旅程,也许“游学”最为合适,“游”不过是探索世界的同时也发现自己,我看到了牛津每天很阴暗的天气、看到了很有特色的建筑、看到了很可爱的英国人、看到了牛津很空旷的火车站、坐了一次uberexec、也逐渐发现自己变得有些不喜欢太过热烈的场面,更变得更能够忍受或者是说享受孤独,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当有自己的想法,不应该轻易被别人左右,当我自己一个人拿着相机漫步在伦敦和牛津街头,呼吸着来自异国的空气,看着在伦敦眼下吹着民族乐器的苏格兰小哥、看着一辆辆红色的公交车、也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而“学”的部分,则是从身边的小伙伴身上学、从已经在牛津的学长学姐身上学、也在每节课和每次讲座上学,虽然课程方面存在一些遗憾,期待的课程没能够上得上,英语课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内容充实,但还是亲身地体会到了英国的文化和历史,了解到了未曾了解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又坚定了信念,相信自己一直所相信的东西。





我想,要对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怀着感恩之心,感恩家人给我提供这样的条件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感恩学校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感恩项目组精心的安排,感恩activity leader们每天的用心陪伴,感恩最萌的方老师陪我们玩耍给我们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感恩一起同行的小伙伴一起分享的欢声笑语。

英国不大,但却是个令人觉得有秩序而且非常温暖的国家;虽然天天下着雨吃fish&chips一定会生厌,但面包的味道很纯正、咖啡的香气也很浓郁……



第一次这样的旅行,不管怎么说,找到了坚定自己信念的动力,也收获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回忆。

牛津,再会。

英国,再会。


    关注 JLUGlobal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