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赏 当顽石遇上茶

 

石头,是洪荒时代留存下来的印迹。它们坚硬、粗粝、冰冷,带着原始的寂寥与荒寒。当顽石在张文山的手里与茶相遇,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订阅你的茶生活


要记得“海峡茶道”更名“茶道”了哦!
石头,

是洪荒时代留存下来的印迹。

它们坚硬、粗粝、冰冷,

带着原始的寂寥与荒寒。

然而,

透过张文山的眼睛,

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顽石,在张文山手中,藉由指间传递的温暖与内心闪现的灵犀,沉睡的旧精魂被重新唤醒。于是,线条出走、游移,直到与茶相遇,粗粝突兀的棱角,渐渐有了圆润柔和的轮廓。
手感工艺

张文山的工作室“无匠堂”是在一个叫涂寨的小镇上。这是一座废旧的厂房,红砖黑瓦,典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

那扇富有现代感的玻璃门后面,别有一方天地。
一袭棉麻白衣的张文山,坐在一张乌黑的砚石大茶桌前,背后是一面刷成粉白的砖墙,颇有几分道骨仙风。

他取来一只茶壶,深褐的色泽给人以深沉稳固之感。拈起壶盖,搁于盖置,然后剪开一泡大红袍,粗壮的茶条窸窸窣窣地落入壶中。出汤斟茶,茶盏也是深褐,质感有点像紫砂,又有点像坭兴陶。
他仿佛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一边添茶,一边笑着说:“这些(茶器)没有一件不是用石头做的。”然而,他的话进一步加深了疑惑:石头质地的器用通常很厚重,为何这些茶器拿在手上却很轻巧?

张文山没有做太多的解释,而是带我们来到工作室深处的一张石案前,上面杯盏壶罐,一字摆开,器型各异。他拿起一只日式茶碗,仔细打量。“不同于陶瓷,可以拉坯塑形,石制茶器是从整块原石‘挖’出来的,先要裁切,然后反复打磨、雕琢、修饰,工序非常繁难。”


“一件器物让使用者接受多久、使用多久,一直是我用心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就像这只茶碗,不仅要在加工工艺上要有所突破,而且要追求‘手感工艺’。”在他看来,一件器物要令人感动,既要唤醒它的“物灵”,又要同空间及人、事、物和谐地融为一体。

“换句话说,它不只是局限于外相,更应注重‘物’本身,包含种种意象,如拿取时的重量与质感、使用时的重心、同置放环境的融合度、观赏的耐看度等等。”
会心处皆禅

“物灵”苏醒的器物,自己会“说话”。它通过不同的机缘与方式,与茶契合,向人们传递某种精神。

张文山认为,无论是茶器、香器、花器,还是由其推展开来——从茶席、茶室到茶庭等不同规模茶空间,都是茶文化的载体。
茶文化核心是什么?

“‘茶’这个字,拆解开来是‘人在草木间’,我们就可以了知古人的智慧。在茶事中,什么样的物(茶、水、皿、空间)、事(仪事、动作、语言)、人(起心、动念)才是最为契入茶道核心,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们继承的不是古代茶事的形式末技,而是让心回复宁静平和。”
白、灰、黑,是无匠堂的空间主色调,流淌着浓郁的禅意。当然,这也是石头的原色。

石制茶器,大量石元素的茶空间,不禁让人联想到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原始石器以及文明遗址的洞穴,可以勾起人们内心深处关于石器时代的 “文化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说,“返璞归真”就是回到最初、回归本真,禅所追求的境界不也正是如此吗?
在这样明净、拙朴、宁静的氛围中,他每周都会邀请三五名气味相投者来工作室里办一次茶会,每次茶会的主题、空间地点、茶席设计都不一样,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与参与茶会当下的实际感受,去与灵感相遇碰撞,由具象到抽象,实现返璞归真。








编辑 | 天真

原文《顽石遇上茶,禅蕴其中——张文山茶器与茶空间艺术》选自《茶道》杂志2015年9月刊

送你“一杯子”约定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购买





《茶道》创刊十年,为您甄选史上最火爆的仿明德化白瓷杯。

原文链接:十年庆 | 献上明式茶杯,我们许您“一杯子”的约定

更多精彩阅读:

全民饮茶日 | 全城so茶,要的就是你!

大观 | 茶界时尚复古,带你装逼带你灰

十年·见证 | 岩茶十年,“文火慢炖”是正道

茶事 | 茶道十年,我为梦想攀登!办一场8844米世界最高海拔的茶会


    关注 海峡茶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