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新注新译┃沈文泰

 

神仙传 卷一前 言  世人皆以“飞升不死”为虚妄,复蒙儒家“不语怪力乱神”之教,故于典籍所载神仙佚事,仅佐谈...

神仙传 卷一



前 言

世人皆以“飞升不死”为虚妄,复蒙儒家“不语怪力乱神”之教,故于典籍所载神仙佚事,仅佐谈资而已。其实,人于未见之事物,或信或疑,全在一心。若秦皇、汉武,今人谁见?然深信不疑;而广成、子乔,亦是未见,然极力辩难。个中因由,颇可深思。尝读《南华真经》,至“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恍有所悟,及年长,知庄子别有深意在焉,其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知济世度人之志,不肯随秋草春花俱没也。

湘天华素以种植、生产和销售油茶为职事,然亦存庄子度人济世之宏愿。自今日起,本服务号拟连载新注新译之《神仙传》([晋]葛洪原著),系统介绍神仙谱系,其中传记多出历代典籍,实耶虚耶,赖读者诸君自决也。本书系初创,虽徵采诸家,然不免舛误,特请指正也!
沈文泰
沈文泰者,九疑人也。得江众神丹、土符还年之道,服之有效。欲于昆仑安息二千余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不法,服药行道无益也。”文渊遂授其秘要,后亦升天。今以竹根汁煮丹、黄土去三尸,出此二人也。


校 释

[1]沈文泰:《太平广记》、汉魏本无此条,《云笈七签》卷一〇九所引相同。

[2]九疑:《云笈七签》卷一〇九作“九嶷”。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

[3]得江众神丹:应作“得红泉神丹之法”,盖有舛漏也。《云笈七签》卷一〇九作“得红泉神丹”,《云笈七签》卷八二《神仙古方传授所来》作“得红线神丹”,《太平御览》卷六六二、《真仙通鉴》卷四及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四一作“得红泉神丹法”。按,《抱朴子内篇•金丹》:“又李文丹法,以白素裹丹,以竹汁煮之,名红泉,乃浮汤上蒸之,合以玄水,服之一合,一年仙矣。”与传中的煮丹法相同。而“江众”者,因形近“红泉”而致误也;复应加一“之”字,恰与下句相对,更合行文之法。 红泉:乃仙境之景,以之名丹,取啖后可登仙境之意。《汉武洞冥记》载:“朔曰:‘臣小时掘井,陷落地下数十年,无所托寄。有人引臣欲往此草,中隔红泉,不得渡,其人以一只屐与臣,臣泛红泉,得至此草之处,臣采而食之。’” 神丹:道教术士所炼的灵药,据说服之能成仙。《抱朴子内篇•金丹》谓:“第三之丹名曰神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以与六畜吞之,亦终不死。又能辟五兵。服百日,仙人玉女,山川鬼神,皆来侍之,见如人形。”

[4]土符还年之道: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四一同,《云笈七签》卷一〇九作“去土符还年益命之道”,《真仙通鉴》卷四作“土符延年益命之道”,《太平御览》卷六六二作“学玉符述年之道”。按,土符,指道家术士的符咒,相传可驱避灾厄、除邪袪病。又下文既说“土符不法,服药行道无益也”,明显含有否定“士符”之意,故前面当加一“去”字。还年之道,指道家行气导引之术,可让修炼者返老还童。《抱朴子内篇•极言》谓:“但知服草药,而不知还年之要术,则终无久生之理也。”

[5]欲于昆仑:打算前往昆仑山。于,《云笈七签》卷一〇九作“往”,《太平御览》卷六六二作“之”,皆往、去之意。昆仑,山名,亦作国名。《禹贡锥指》卷一〇:“国名,盖附近昆仑山者。传记言昆仑凡四处:一在西域,《山海经》云:‘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释氏《西域记》谓之阿耨达山。一在海外,《大荒经》云:‘西海之南,海沙之滨,有大山,名曰昆仑,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此山与条支、大秦国相近。一在酒泉,《汉志》金城临羌县西北有西王母石室,西有弱水、昆仑山祠。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谓此山也,上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一在吐番,《通典》云:‘吐番自云昆仑山在国中西南,河之所出。’”昆仑位于何地,历来争讼不止,莫衷一是。

[6]安息二千:《云笈七签》卷八二《神仙古方传授所来》作“安息二十”,《太平御览》卷六六二作“留息积年”。按,胡守为校释时以为:“积年,多年也,但二千年太久,不符合‘积年’之义,‘二千’似应作‘二十’。”似不必拘泥于此。安息,安处闲逸之意。

[7]李文渊:其人不详。按,《抱朴子内篇•金丹》载有“李文丹法”,而本传末句谓“以竹根汁煮丹、黄土去三尸”出自二人,故疑有脱字,或是“李文渊丹法”。

[8]不法:不合法度。《云笈七签》卷一〇九、《太平御览》卷六六二作“不去”。按,胡守为校释时认为当作“不去”,前既言“去土符还年之道”,则此不必重复。

[9]服药行道无益:以服食药物来修炼道术没有好处。按,《抱朴子内篇•金丹》载:“《黄帝九鼎神丹经》曰:‘黄帝服之,遂以升仙。’又云:‘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谓“服草木之药”与“服神丹”相比,虽可延年益寿,但对“行道”并无帮助,最终仍“不免于死”。

[10]授:通“受”,接受。《云笈七签》卷一〇九作“受”。 秘要:奥旨精义。

[11]黄土去三尸:《云笈七签》卷八二、一〇九作“及黄白去三尸法”,《太平御览》卷六六二作“及黄神去三尸法”。三尸者,即上尸、中尸、下尸也。《云笈七签》卷八一引《太上三尸中经》云:“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饱味于五谷精气,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四时八节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为祸患,万病竞作,伐人性命。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噉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勇动,淫邪不能自禁。”道家术士认为它是身心致病的根源,是修仙学道的障碍,故将之消灭乃修道之必需,其方法有辟谷服气、符咒、服药及守庚申等,详见《云笈七签》卷八二、八三。黄土,当作“黄白”。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载:“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书中又载有“务成子法”,谓炼成金后,“取牡荆赤黍酒渍之,百日,即柔可和也。如小豆,服一丸,日三服,尽一斤,三虫伏尸,百病皆去,盲者视,聋者闻,老者即还年如三十时,入火不灼,百邪众毒、冷风暑湿、不能侵入;尽三斤,则步行水上,山川百神,皆来侍卫,寿与天地相毕。”盖黄白者,即道家术士制取金银的一种方技,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战国燕齐方士之神仙方剂。


译 文

沈文泰,是九疑山人。他获得了炼制红泉神丹的技能,舍弃了利用土符返老还童的方法,服食后很有效果。打算前往昆仑山安处闲逸二千余年,便将炼制红泉神丹的技能传给李文渊,说:“使用土符不合法度,而服食药物来修炼道术也没有好处。”李文渊于是接受了奥旨精义,后来也飞升天界。现在用竹根汁熬制神丹、用黄白术驱除三尸,就出自这两人。


疏 解

本条不详出处。葛洪《序》云:“余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或闻于先师、耆儒,或取材于丹经类的佚书。余思及历代志书多有《仙释》一门,特查《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康熙《湖广通志》、乾隆《湖南通志》、康熙《零陵县志》、乾隆《宁远县志》及明万历、清嘉庆两朝之《九疑山志》,皆无著录,惟光绪《湖南通志》始有引用,此亦怪事。

葛洪特重丹道,尝问学于郑隐和鲍靓,《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黄白》两篇,即专言此事。如《金丹》载:“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并批评《道机经》的作者王图“了不知大药,正欲以行气入室求仙,作此道机,谓道毕于此,此复是误人之甚者也。”“大药”就是比“行气及断谷服诸草木药法”更好的“神丹金液”。他认为“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并依次列举“长生之要”的九丹,说“但得一丹便仙,不在悉作之,作之在人所好者耳。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之害矣”。

本传中提及的“红泉神丹之法”,是稍次于“九丹”的“李文渊丹法”。



相关文章链接:

神仙传新注新译┃广成子

神仙传新注新译┃若 士

欢迎参加玄微俱乐部2017年第一期活动
欲了解活动详情,请点击上面图片及文字


    关注 湘天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云笈七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