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绘画】鲁本斯

 

鲁本斯(彼得·保罗·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 - 1640)是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


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 - 1640)是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17世纪欧洲最多产的一位巴洛克画家。鲁本斯的画具有构图宏大、色彩饱满、明暗对比强烈、线条丰富的特点。鲁本斯笔下的人物总是那样乐观、好胜、热烈多情,使人观后也受到鼓舞,增强了对人生的信念,而鲁本斯所绘的女性,则是生活的希望,是健康与欲念的化身。

鲁本斯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和活力,和前人相比,鲁本斯的绘画不再是仔细地使用色彩塑造的素描,它们是用“绘画性”(Painterly)的手段画出的(“绘画性”德文为Malerisch,和“线描性”Linear相对,是沃尔夫林提出的理论,指在技法上不是靠轮廓或线条去捕捉对象,而是用明暗色面来造型:使形象的边缘处互相融合,或融入背景。代表性画家为提香、鲁本斯、伦勃朗等。反之,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则是“线描性”的代表)

波提切利我们第一期已经介绍过,各位可以比较一下两者绘画方式的差异性和美感的不同!

什么是巴洛克?可不是咖啡的牌子哟!:巴洛克是一种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所有作品都充满激情,强化运动和强烈的情感因素,吸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可靠性、透视法以及经典线条的画法。巴洛克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二是运动感。
《劫夺吕西普的女儿》


取材于希腊神话,它描写两位希腊英雄,孪生兄弟抢劫迈锡尼王吕西普女儿的故事。画家鲁本斯采用了方形构图,前景中的马匹和人物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两个强壮的男子正把两个姑娘拖上马背,男子和马匹的深色同女性裸体明亮的色彩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画幅中心。这儿所有的形象都有很大的动势,姑娘惊恐的姿态和无奈的表情,飘散的长发,跃起的马匹,散乱的马鬃,男子拖抱的动态,构成了一幅激烈动荡的画面。
《美惠三女神》


美惠三女神分别是代表光明的阿格莱雅、代表欢乐的欧弗洛希妮以及代表花卉的塔利雅。宙斯所生的这三位女神均为圣女,同诸神一起生活,伺候筵席,创造生活的乐趣。她们服侍爱情女神阿芙洛狄忒,从不厌烦。女神位于上方饰有花环喷泉旁边,面孔秀丽俊美,形体健壮丰满,充满生命力,体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理想。

这几个人物形象均基于古典雕塑,从中可见艺术家着力在肉体中再现大理石的冰冷感。圆滑的节奏和优雅的波动是这位艺术家晚年在油画作品中的惯用手法,同时伴有夸大的外形和暖色,充溢着激情与艺术魅力。左边人物的灵感直接源于他的妻子海伦娜。时值新婚,见证了他的幸福生活。这段生活也从那个时刻开始融入到了他的情欲作品中。由于右边裸体女神的模特是画家记忆中的前妻依莎贝拉,所以在鲁本斯死后,海伦娜要烧掉这幅作品以发泄她的醋意。最后,多亏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保护,他以高价购下了这幅作品才使此杰作免遭横祸。让两位妻子置于同一画面,后因嫉妒而几乎毁了一幅名画,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模特儿史上的一件大事了。

《耶稣下十字架》(组画中间部分)
鲁本斯的油画作品《下十字架》描绘了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圣母及门徒深夜将他从十字架上放下的情景。画面的构图呈倾斜线,在深暗的夜幕下,七八个门徒围在十字架周围,正用雪白的布将耶稣的尸体裹着从十字架上慢慢放下。布和尸体色彩极其耀眼醒目,仿佛有一股强光投射下来。左边穿大红衣袍的圣约翰正在梯子边接抱耶稣,另一边有悲哭的圣母和其他门徒。他们的脸被强光映照得熠熠生辉,身体和衣裙却融在了四周的黑暗中。受难的耶稣一点也没有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体那种干瘪的样子,他显得粗壮、结实、比例匀称,可以看到意大利艺术对鲁本斯的极大影响。同时我们会发现,表现这种悲壮的题材原本就是尼德兰的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不少大师画过这类题材,意大利则很少表现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类悲壮的主题。
    小编认为鲁本斯绝对是巴洛克艺术中的一座高山,他的绘画有一种音乐性,尤其在素描上可以体会到这一点:那是一种边缘线的虚实变化与穿插,线与面的结合,以及光与影的乐动,不仅对人体结构表达的生动到位,更具一种绘画的美感。各位一定要时常看看他的素描,甚至临摹学习,体会其中的美妙感觉,对绘画感觉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素描不是使劲画调子,关键要画在地方上!
不信你看!


























·end·
积跬步  至千里


长 按 三 秒 关 注


    关注 三坊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