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往事 ‖ 江口中学的那一年

 

江口那个小镇上的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学校的寒假期间驻训过一次解放军的新兵。。。...







江口那个小镇上的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学校的寒假期间驻训过一次解放军的新兵,依稀记得,却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印象。

但有一个人记得非常清楚。

前几天,西安的徐先生在我的博客里留言:看了你的文章……心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1971年初我曾经在江口镇参加新兵训练,并在江口镇的一所学校住了45天……。

徐先生一九七零年十二月三十日下午,随全团新兵一起,在重庆码头登上了“昆仑”号客轮。沿长江顺流而下,一九七一年元月一日深夜,到达新兵驻训地——湖北省枝江县江口镇。

徐先生的记忆挺有意思的:……刚刚安顿下来,就听见窗外响起一阵阵有别于秦川大地,具有枝江特色的锣鼓声,一群男女同学涌进教室里,一个稍大些的女同学,拎着一把装满茶水的铁皮水壶,一边给新兵们倒水,一边亲切的问候“改纺军叔叔nia们号!”其他同学也纷纷“改纺军叔叔nia们号,改纺军叔叔nia们辛苦了……!”和秦腔完全不是一个味儿的枝江方言,留心多听过几次,徐先生也终于听明白了,同学们原来说的是“解放军叔叔您们好”,“解放军叔叔您们辛苦了!”

徐先生刚当兵时驻训的学校,就是那时的江口中学。那一年,刚刚初中毕业,高中能不能上还是未知数呢,那些慰问解放军的同学中肯定没有我,想是要么是学长,要么是学弟学妹们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解放军极具高大上的光辉形象,学生们在那一抹抹军绿的氤氲下,一件两个兜的“士兵服”也能在内心深处泛起一阵仰慕的目光,在“改纺军”叔叔面前,除了虔诚的膜拜,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来。

其实,徐先生们有的并不比那些同学们“叔叔”多少,在徐先生的记忆里,一个女同学走到新兵杨胜利的面前时,见到杨胜利站起来好像还没有自己高,一时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杨胜利,就连说话也有点磕巴了:“该纺军……同志辛苦了。”因为大家都被称为叔叔,只有杨胜利被称为“同志”,大家都被逗得笑了起来。杨胜利也不好意思了,他摸着自己后脑勺,涨红了脸,“呵呵——呵呵呵——”地陪着大家笑了起来。后来才知道,杨胜利个子不高,岁数,可能真的比倒水的女同学还要小。

徐先生对那个时候江口中学的一个老旧建筑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记得校园较大,住下了200多新兵,校园内有一幢看上去很有些年头建筑,类似一个舞台……”。

江口中学坐落在江口弥陀寺内,1979年秋,江口中学而枝江第三高级中学,将弥陀寺大雄宝殿拆除,修建了综合教学楼。徐 先生所说的那个上几步台阶,“很有些年头”,“类似于一个舞台”的建筑,就是历300多年,江口弥陀寺里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雕樑漆柱,飞檐翘拱,宽敞,空寂……。读书时,即便天天往往返返的,也不知道这间屋子是做什么的。学生不问,自然也没人敢说,一言以蔽之,那都是一些“四旧”的东西,谁挨着,谁倒霉。倒是门前的一方屋檐下,高高的台阶上,是当时学校里开大会时的讲台。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条小巷,往后,是老师们住的寝室,再往后,出得学校的院墙,就是环江口镇的那一道大堤了,

如今,那个“类似于一个舞台,很有些年头的建筑”,早已经不在了。一个新的弥陀寺,新的大雄宝殿迁建在了稍西北一点的东湖边上。现在的江口中学,除了天空依旧,地上的一切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新建的,焕然一个安静的,每一天,每一个莘莘学子,都在孕育着无数个美妙梦想的美丽的校园。

徐先生也是一个感性的人,初次走出自己的那一片小的天地,对自己第一次走上独立的人生道路记忆的非常清楚,一个枝江的地方方言,一间一间看上去斑驳,历300多年而传承下来的老屋子,竟然镶嵌在脑海里多少个年头,拳拳之心,感兹念兹。

其实,不管是那个时候倒水的,还是喝水的,也不管是那个时候的同学,还是解放军新兵,一个青涩对应着一个青涩,青春的种子应该是差不多时间的埋下,也应该都在差不多时间里萌芽,只是命运造物,天各一方,一别,就是流年!

我不知道,我那几行本是一个心情记录的的文字,信手涂鸦,却因为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而变得鲜活起来,竟然让人心思绵绵,勾起了远在天涯的另一个人搁置了几十年的一个记忆——。

“江口镇没有较大的码头,昆仑号停靠在由木船搭建的临时码头……”;

“新兵整队后即向着江口镇上出发。……沿途没有路灯,……大约走了几公里来到了江口镇上一所较大的学校……”;

“……班排长将新兵带到江边的沙滩上进行队列训练……”;

“紧急集合时……不一会就出了江口镇,我们顺着田间的小道上了江堤……”;

“依稀还能回想那带有大舞台的院子……”。

那一年,江口镇上曾经的每一个点点滴滴,在今天的徐先生眼里,都被串联成了一个个回味无穷,青春,美丽的故事。

那一年,古老的江口小镇,石板街上,商家门前,长江边,沙滩上……,阳光下,流动起了一道道绿色的风景。

那一年的江口中学,一夜之间,弥漫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操场上,教室里,这边唱来那边和,云霄里,响起了一首首战士的歌。

徐先生和我同龄,掐指一算,应该是16岁多一点就当的兵,16岁就可以入伍,应该也是那一年的征兵政策。

正是那一年,我在江口中学读高中了,前前后后的三年时间里,每一天都行走在时代的轨迹里,唯独,荒废了本应该也能够学富一车半车的学业,怕是到如今也只留下了些许浑浑噩噩的记忆, 而最是那一段青涩的青春时光,经徐先生一个不经意间的撩起,从往生的时空袅袅升起, 瞬间,就弥漫在了今天的忆念之中……。

而今,相隔在荧屏内外的两个人,心思交集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间屋子里,再回首时,忽然发现,那一缕逝去的颜色和光亮,仿佛角膜中折映进来的那一抹夕阳,高高的悬挂在时光的树梢上。

我和徐先生,应该都是花甲之年,在QQ里聊天,清新的空气中,飘忽着一丝淡淡的惆怅。我一个人倚在电脑桌前,轻轻的抚着键盘,指尖带起一丝微风,舞动的,应该是荧屏内外两个人的心弦。

徐先生说了,江口中学,江口弥陀寺的老房子一间也没有了,太遗憾了。不过我能认识了你,弥补了我心中不少的遗憾。谢谢你告诉我的这一切,我将把这些全部转告给当年在江口中学驻训过的那些老的战友……!

青春的记忆,虽然青涩,镌刻在岁月的车轮上,或浅浅,或深耕,任时光也不能掩埋。江口,这个古老的小镇,曾经辉煌,曾经闪光,曾经在每一个江口人或是有过一面之缘的过客心里,生生不息的眷念和不敢忘怀。

我和徐先生,借助网络的空间,聊着过去的往事,写着过去的故事,有些往事,让人雾气盈眸,可以泪湿心语;而有些故事,过去了,就永远不能邂逅,只能与岁月静酌!


























江口中学老照片由作者提供,图片源自同学交流群,感谢提供者!第一张枝江三中图片和最后一张毕业季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关注 行走chenyanling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