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定成败》:第五节 变化中的人民币购买力

 

------第五节 变化中的人民币购买力------

一、悄然失去的优势

曾几何时,GDP在中国成了最重要的数据指标,从官方到民间,自从国人开始关注GDP这个指标以来,两种截然不同的GDP数字就令人迷惑。其中一种称为按名义汇率折算的GDP,另一种称为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

GDP。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至于哪种计

算方法更准确,众说纷纭,但是多年以来,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中国GDP数字始终大大高于按名义汇率计算的数字值。如果以名义汇率计算,中国的GDP刚刚在去年才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三,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很早就超越了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二。

现代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当时有些国家取消了金本位制而另一些国家依然保留金本位制,为了研究汇率决定问题,在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的推动下,历史悠久的购买力平价学说得以复兴,并成为汇率决定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它对商品的购买力。所以一国的货币汇率变动的原因在于购买力的变化,而购买力变化又是由物价变动引起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涉及多个理想化假设的前提,这里不做讨论。我们这里只讨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务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可贸易”的,比如汽车、服装等;另一类称之为“不可贸易的”,比如理发、到餐馆就餐等。前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大大快于后者。前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又事实上提高了后者的单位劳动成本(机会成本),从而导致了“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提升。这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工”都比较昂贵,像理发之类的服务价格要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贵上许多的原因。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反映到快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的现实就是,随着这些国家“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其货币应该是不断地贬值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都说明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

人民币和美元的博弈

二、冷酷的实际购买力标尺

我们在中国大陆实际看到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过去几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人民币反倒是不断升值的。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大陆并非是像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那样完全的市场经济,至今仍然存在着严格的外汇管制。中国的汇率制度,事实上更接近名义汇率固定制度,而且还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的名义汇率固定制度。由于固定汇率的存在,使得汇率的纠正机制无从发挥,在中国这种外贸盈余的情况下使得外贸盈余不断扩大,以致到了惊人的水平。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国央行几乎来者不拒地使用人民币购买外汇,自然就会造成基础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信贷扩张,需求过度,导致国内价格水平提高及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贬值。虽然央行通过发行国内票据冲销了部分由于官方干预外汇市场产生的多余流动资金,但是在多重因素制约下效果并不特别明显,此外还积累了巨额的资本损失风险。流动资金的过剩和中国自身的高储蓄率相结合,进一步拉低了国内的利率,而偏离市场的低利率,自然会产生过度的需求,推动通货膨胀。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降低的压力即便在目前没有表现出来,也会在远期得到释放,特别是将来经济进一步走向自由化之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并没有在中国身上失效。

我们可以再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推广一下。众所周知,中国还不能称之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各个经济部门“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差异非常大,甚至依然有隐性的“双轨制”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EconomicOutlook)曾经指出,自1979年以来,中国工业领域生产率的增幅平均每年比服务业高出3个百分点。毫无疑问,“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经济部门,其劳动生产率正在迅速追赶发达国家,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极为缓慢的部门。换而言之,庞大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低的部门,其劳动成本正在相对急速提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在将来会因此大大降低。所以在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数字方面,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所谓的“优势”正在失去,在中国继续维持外汇管制和固定名义汇率的情况下,或许有一天人们会突然发现:以名义汇率计算的中国GDP数字,高于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

经济发展,从来就不像“田园诗”那般美妙。中国继续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尽快使其他相对落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升起来,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对中国经济实力的真正强大不可或缺。如果维持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的这种经济结构,直接“受伤”的就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购买力平价是一条冷酷的标尺,它会揭开经济统计数字的华丽外表,反映严肃的经济现实。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02529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六节 货币购买力的技术杠杆------

一、帝国兴衰背后的技术变迁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技术发明是什么?很可能是轮子。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始终是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关键因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认识到海上运输相对于陆路运输的巨大优势。海上运输不依赖造价高昂的道路,而且其运输的容量和低廉的单位运输成本也是陆路运输难以企及的。

正是由于海上运输的巨大优势,小小的威尼斯共和国和荷兰都曾藉

由掌握海权而在世界舞台上显赫一时,而英国则是第一个建立在海权基础上的全球性霸权国家。极盛时,大英帝国统治了占全球三分之一的陆地和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在皇家海军的保护之下,海上运输将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连接起来。英国的人力和资本通过海运源源不断地注入各个殖民地,而殖民地的资源和财富又通过海运源源不断地回流英国。而由于陆上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导致陆上资源难以开发,使得大陆上的其他几大强权国家在本土土地和人口明显多于英国的情况下,在竞争中却处于劣势。两栖登陆相对于陆上机动的优势,使得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规模小得多的英国陆军也能对欧洲大陆军事平衡发挥重要影响。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都开始大规模地兴修铁路,英国资本甚至成为美国铁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规模庞大的铁路网络的建立,使得陆上的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陆上资源的开发和流通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海运的优势则相对大大削弱。大陆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德国,伴随着铁路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和运营,工业效率迅速超越了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的工业规模也先后超过了英国。铁路也使得大陆国家军队动员和机动的效率大大提升,给英国的军事霸权带来了致命打击。海运优势的相对削弱,使得英国庞大的殖民地体系越来越成为一种负累而非资产。英国不得不消耗越来越多的资源保卫偏远的殖民地,而从这些地方运入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经济。铁路带来的陆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英国庞大的殖民地资产变成了负债,却使得大陆国家获得了相对优势,进而导致了世界力量格局的变迁。二战后,前苏联崛起,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再度证明了这点。当然英国的衰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简单的逻辑经过多年复杂的演绎,才达到了它的最终结果。

二、沉重的杠杆

技术革新,带来强权的兴衰沉浮。从更短期和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技术上的相对落后和过时,则直接意味着财富的迅速湮灭。前苏联曾历经多年,花费巨资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防空体系。美国耗巨资研制成功B-2隐形轰炸机之后曾经对其评估,认为前苏联现有的防空体系对B-2轰炸机已经基本失效,要有效对付B-2,至少还要在防空系统上花费1万亿美元(80年代末币值)以上。这是一个令前苏联这样财大气粗的超级大国也感到绝望的局面。不仅在军事上如此,在民用产品领域更是如此。近些年来,我们从技术飞速进步的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身上也可以看到,技术革新使得财富迅速“老化”,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寻呼机在短短几年内就被彻底清扫出了市场。

回过头来,我们也不应该忽略这么一个事实,美国仍然是唯一的技术超级大国,也是唯一的能够大规模运用最前沿技术的国家。今天美国的GDP虽然已经不足全球总GDP的四分之一,但是技术杠杆赋予美国的优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或许美国的技术革新轻轻撬动一下杠杆,就会带来世界财富分布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元的价值,已经体现了这一预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大量的财富积累。特别是外汇储备,由于持续贸易顺差等原因,目前已经达到大约2万亿美元的惊人水平。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巨额财富,但是如果从“技术含量”的角度来审视这些财富,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残酷现实:用内衣、袜子、鞋子等廉价商品换来的财富看起来堆积如山,但由于技术能力上的制约,实际上却是一个被放大的幻影。曾经有反对购买美国国债的论调说用买美国国债的钱可以建多少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云云。事实上,即便真拿这些钱来建“尼米兹”级航母,也远远建不了账面上那么多。这里面有一道深深的技术鸿沟,难以逾越。美国

可以用45亿美元来打造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由中国来做,绝不会更加便宜,反而花费将大大高于美国。技术上的差距、工程经验的缺失、管理上的低效都会带来惊人的金钱损失,这些损失,毫无疑问将大大抬高中国“尼米兹”的建造成本。不仅航母如此,几乎所有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如此。更何况,不是所有的高新技术产品都是能靠“砸”钱“砸”出来的。技术上的差距,使得中国的财富和资源在实际运用上大打折扣,换而言之,用美元能干成的事情,用人民币未必能干得成,或者代价会远远更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美元相比,人民币面临着如何撬动这个沉重的技术杠杆的问题。

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在技术上全面落后的尴尬局面,不仅使中国的现有财富蒙上了阴影,更使得中国的发展前景也蒙上了阴影,当然,也使得人民币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作为一种主权国家的信用货币,它的价值和地位取决于财富和发展前景这样的“基本面”。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掌握相对优势技术,是取得良好“基本面”的关键条件。在这一点上,中国任重而道远。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02529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职场小说 《金融定成败》

作者:丁一
小说现有字数:14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2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金融定成败”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02529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