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来摆:“非遗”在柳州——柳州山歌

 

柳州山歌古仔多,历代传承有发展。再过两天就是“三月三”了,都讲我们柳州是山歌的海洋,喜欢唱山歌的朋友真是不少...





柳州山歌古仔多,历代传承有发展。再过两天就是“三月三”了,都讲我们柳州是山歌的海洋,喜欢唱山歌的朋友真是不少,每逢节假日,在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以及江滨公园,总有蛮多山歌爱好者自发来到这里对唱山歌、抒发情感,特别是在农村田间地头、河畔山坡或者房前屋后,随处都可以成为放声高歌的场所,普通老百姓生产劳动、交友择偶或者红白喜事都要以歌代言,甚至还形成了固定的歌圩,真是蛮受欢迎的啵,那我们柳州山歌的传承历史是怎么样的?今天就同大家摆一摆。

唱山歌是我们柳州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讲起柳州山歌的起源同样也是历史悠久,根据大量的民间传说以及历代相关资料记载,有人认为柳州山歌起源于唐代,而且同家喻户晓的刘三姐传说有关系啵。



[《摆古》顾问民俗专家黄晓平:柳州有个鲤鱼岩,岩边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我们柳州山歌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传说唐代有个女子喊做“刘三姐”,擅唱山歌,在柳州到处传唱山歌、非常有名,并且用山歌唱出人民心声,和地主老财进行争斗,最后被官府追杀,从鱼峰山上跃身而下,被一条金色鲤鱼托起、飞天而去,柳州人民就把刘三姐当作自己的歌仙顶礼膜拜。]

一直到今天,鱼峰山上仍然保留着“三姐岩”、“对歌坪”等遗迹,山上还刻有一首山歌:“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刘三姐,唱歌得坐鲤鱼岩。”大家都通过唱山歌的方式来纪念刘三姐。另外在柳江穿山的龙吐山上还有个歌庙,庙里供奉的歌神喊做妲(念达)贡、妲旷两姐妹,据说她们出生的时候,对面山上突然亮起一盏大灯笼,红光一直照到母亲房里,这一带的山歌都是两姐妹传下来的啵。



[黄晓平:这两姐妹长大以后非常爱唱山歌,后来有一天她们没回家,母亲到处去找,结果在一个山洞里,发现她们在那里攀着肩膀唱歌,母亲非常高兴,喊了一声,结果一股青烟飘过,姐妹俩就化作了石头,附近老百姓就以传唱山歌的形式,每年祭奠她们。]

每到秋后,人们还会抬着歌神的塑像出游,五六十个人浩浩荡荡走过各个村寨,村民们聚集起来通宵达旦地对歌,形成规模很大的歌会,场面热闹非凡。到了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里头也有关于山歌的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

[黄晓平:明代冯梦龙的《童痴二弄》对柳州山歌做了明确记述,他讲:“山歌乃民间歌谣,内容多云男女私情,偶有讽世之作。”我们晓得柳州山歌以情歌为主,古时候青年男女接触机会很少,一到歌会、歌圩的时候,大家能够汇聚在一起,趁机谈情说爱,这是古代的交流方式。]

明代官员岳和声在万历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612年的时候,受命到广西庆远,也就是后来的宜州这个地方当官,他把柳州歌圩的情景也记录在旅行日记里:“遥望松下,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耻。又必使女先而男后,其答而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

[黄晓平:歌圩也称为歌节,其规模少则数十人,多则成千上万,时间从早到晚,乃至通宵达旦、持续数日,每逢“三月三”、中秋节这些喜庆的日子,四面八方的歌手都会聚集在一起,歌迷们也蜂拥而至,举办盛大的对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就称为“赶歌圩”。]到了民国时期,柳州本地的山歌活动仍然非常丰富,1932年广西省建设厅厅长伍廷飏是这样称赞柳城县民间山歌王黄三弟的:“天资敏慧,颇有平民文学天才”。1944年,著名红学家吴世昌流落柳州,对柳州歌圩的情况也有记录:“其地质朴,俨若古风。两岸圩落之间,男女歌声相对,响彻云霄,萦回山谷,此乡之人谓之‘对歌’。”可见对唱山歌的情况一直在民间流行、不断延续。

[黄晓平:山歌的演唱形式有蛮多,有独唱、齐唱、对唱、联唱等等形式,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对歌,对歌就是歌手分为两边对唱,出歌非常迅速、用词非常犀利,特别风趣幽默,是我们柳州山歌比较明显的特征,我们又称为“打擂台”,一般都在举办歌圩的时候进行。]柳州山歌属于民间歌谣,主要用壮语或者柳州方言进行演唱,分为“欢”和“加”两大类,“欢”是流行于壮族聚居地区的山歌,也称为“壮欢”,基本形式是“四句欢”,每段山歌是五言四句,在柳江、柳城、鹿寨和太阳村等地都有流传。“加”是流行于柳州市区的山歌,由于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长期在市区杂居生活,所以大家约定俗成使用柳州方言演唱,基本形式是七言四句,腔调接近口语,内容风趣活泼、非常好玩,柳州山歌还有哪些特点咧?我们接着摆。

新中国成立以后,柳州市蛮多老歌手纷纷参加山歌培训,学政策、学时事、编新歌,用山歌积极配合政府宣传工作,形成了独特的黑板报结合柳州山歌演唱的形式,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且在1956年,柳州还正式举办了首届万人中秋山歌会,以后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



[《摆古》顾问民俗专家黄晓平:柳州山歌在保留传统特征的基础上,增添了时代的气息,以刘三姐传说和民间山歌为素材创作的彩调《刘三姐》风靡全国,后来被拍成电影,把柳州山歌推向了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柳州山歌的演唱内容特别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传奇、地方风俗几乎无所不包,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分为历史歌、情歌、谜子歌、风俗礼仪歌和时政歌等等。打比像时政歌的内容就比较贴近生活,联系时事、寓教于乐,是柳州山歌里一个独特的类别。

[黄晓平:比如宣传选举的山歌:“江边种竹望得笋,山上种树望成林;人民生活奔小康,选出致富带头人。”表示他们对选举的期望。又比如宣传“三个代表”的山歌:“‘三个代表’像天星,东南西北照得明;农村落实变化大,荒山遍地出黄金。”这样的山歌比比皆是。]

此外,柳州山歌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独特的地域性、激烈的竞技性、语言的生动性和突出的文学性等特点,即兴创作又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黄晓平:对歌的时候现场编词、脱口而出,出歌迅速、犀利,不仅押韵上口、格式严谨,而且用词诙谐风趣、比喻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令人叹为观止,不能不说是一种民间绝技。]

作为重要的民间传统文艺形式,柳州山歌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过去大多数山歌演唱者文化基础比较低,所以只能靠师傅亲口传授,歌师办班、招学徒的情况比较多见,有的学徒还会向好几个歌师学唱山歌。后来民间流传了不少歌书,大家还可以通过歌书来学唱山歌,现在大家传承山歌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了啵。

[黄晓平:比如校园文化里是不是能增加一些山歌的内容,有些地方把山歌编成了课本,很多地方(组织)山歌进社区、山歌进机关,柳州开展了很多活动,(还有)网上山歌比赛,多种形式决定了我们柳州山歌的传承必须适应新形势、采取新办法,让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柳州山歌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生活实践,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动幽默、朴实耐听,而且壮、苗等少数民族原来都没有文字,山歌还起到了传承民族历史的重要作用,打比像融水苗族的《迁徙歌》,就记述了苗族先民经过长途跋涉,从洞庭湖辗转迁移到融水元宝山、贝江流域的历史。早在2008年,柳州山歌已经成功申报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后人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柳州山歌,让更多朋友通过这些优美动听的山歌了解柳州、喜欢柳州,好,今天就摆到这里。





摆古公众微信号:Lzbaigu

商务合作请联系摆古微信

热线:18977268585

首播:柳州科教频道 时间:18:30

重播:柳州科教频道 时间:21:55
打开微信查找公众号“摆古”或者扫一扫“摆古”二维码就可直接添加。


    关注 摆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