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百样苏东坡》:第20章 东坡撰砚上铭文欣赏

 

------第20章 东坡撰砚上铭文欣赏------

好砚成癖的苏东坡喜欢在砚上铭文,从而为后世留下了三十多篇砚铭,对端砚、歙砚、洮河砚赞美有加,许多砚铭写的别开生面,让后世欣赏到东坡的另一种轻快文风。

《王定国砚铭二首》:“石出西山之西,北山之北。戎以发剑,予以试墨。剑止一夫敌,墨以万世则。吾以是知天下之才,皆可以纳诸圣贤之域。”

译文:“此石出于西山的西边,北山的北边。将士用它来磨剑,我用它来磨墨。利剑只能对付一个人,墨却能写出万代的准则。我因此知道天下的人才,都可以容身于圣贤之林。”

又“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

译文:“月亮伴随着众星,有时就刮风下雨,汪洋恣肆的墨迹好像也是如此。乌云布满了天空,一片昏黑见不到天。狂风刮起吹散云雾,星星和月亮依然皎洁明朗。”

《故人王颐之端砚》:“其色马肝,其声磬,其文水中月,真宝石也。而其德则正,其形天合。其于人也略是,故可使而不可役也。”

译文:“它的色泽如同马肝,它的声响如同玉磬,它的纹理如同水中月影,真是块宝贵的石头啊。而它的品质纯正,它的外形方正天生就与砚形相似,它的主人也是如此。所以可以使用而不可奴役。”

《周炳文瓢砚铭》:“以汝为砚,罂肖而瓢质。以汝为瓢,砚剖而腹实。饮西江之水,吾以汝砺齿。泻悬河之辩,吾以汝借面。不即不离,孰曰非道人之应器耶!(谓炳文有入道之意。)”

译文:“将你当成砚,你却挺个大肚子像个瓢;将你当成瓢,你却腹中充实掀开是个砚。灌入西江之水,我用你来磨墨。泄出悬河之辩词,我用你来装点门面。既不常用也不离身,谁说你不是道人喜爱的器物呢?(这里是指周炳文有做道士的想法。)”

《端砚铭》:“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

译文:“和墨一同形成自身,如同神龟之食。和水一同得人发掘,身带着神镜般的清液。此石有懿美之德,常常置于君子的身边。并不是把它做为玩赏之物,而是为了领悟它的品德。”

《端砚石铭(并引)》:“苏坚伯固之子庠,字养直,妙龄而有异材。赠以端砚,且铭之曰:我友三益,取溪之石。寒松为煤,孤竹为笔。蓬麻效纸,仰泉致滴。斩几信钩,以全吾直。”

译文:“苏坚字伯固的儿子苏庠,字养直,正当青春之际并有超人的才干。我送给他一方端砚,并写了一篇铭文说:我的朋友是具有直率、谅解和多闻三种品行的人,我取端溪中的美石,用岁寒的青松烧制为墨,孤高的翠竹制成笔。蓬麻权做纸张,把涓涓之泉滴入砚凹,纵横几案伸直钩挑,以保全我辈的率直。”

《米芾石锺山砚铭》:“有盗不御,探奇发瑰。攘于彭蠡,斫锺取追。有米楚狂,惟盗之隐。因山作砚,其词如。”

译文:“有个盗贼无法防备,他探寻珍奇发掘美物。行盗于鄱阳湖边,砍断了石钟继续追寻。这个楚地狂士米黻,就是隐藏的盗贼。把石钟山雕成了砚台,砚上款识如同微微细雨。”

《卵砚铭》:“东坡砚,龙尾石。开鹄卵,见苍璧。与居士,同出入。更夷,无燥湿。今何者,独先逸。从参寥,老空寂。”

译文:“东坡有方砚,名为龙尾石。凿开鹄鸟卵,见到黑玉石。它与东坡居士,一同进身退处。历经惊险安泰,从无忽燥忽湿。如今为什么,单单先失去?跟从参寥子,终生为寂寞。”

《丹石砚铭(并叙)》:“咸池紫渊,是太阳的沐浴之处。蒸汽化为红色的霓光,光束直抵升起谷。此处出产这奇异的珍宝,既不是玉又不是石。根据它的材质制成都器,苍璧般的水环绕而流,我在其中耕耘,我在其中种粟。只要投下种子就会有收获,不用炊煮自然成熟。”

《迨砚铭》:“有尽石,无已求。生阴壑,闇重湫。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

译文:“有被采尽的石头,没有满足的欲求。它生在幽暗的深谷,锁闭在重重的溪涧之下。得到它真是千辛万苦,怎么能轻易送人?一定要用它来表彰刻苦好学之人,于是就送给贾逵贾长头。”

《迈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译文:“用它来学圣贤之道时常像口中干渴,用它来求取上进时常像是受惊。用它来治理财产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它来书写狱状时常想着放人生路。”

《陈公密子石砚铭(并引)》“公密躬自采石岩下,获黄卵,剖之,得紫砚。铭曰:孰形无情,石亦卵生,黄胞白络,孕此黝〇。已器不死,可候雨晴。天畀夫子,瑞其家庭。”

译文:“陈公亲自在山岩之下采集美石,得到了一块黄色的大卵石,把它敲开,制成了一方紫色的砚台。我作铭文说:什么物品没有性情?美石也是卵的化石所生成。黄色的胞胎白色的纹理,孕育了这方石砚黑里透红。已经做成了器具但并没有死去,可以等候雨过天晴。这是上天赠给陈老夫子的,给他的家庭带来祥瑞。”

《龙尾石月砚铭》:“……它得到了水就像烨烨发光,研上墨就像被遮蔽了的残月。忽然有乌云浮在其上,能看见玉兔在月中洗浴。把这幽然的光亮蘸在笔端,美妙的词句散布在简册上。这文辞流传千古,使这方砚石也不会被埋没。”

《迈砚铭》:“用它来学圣贤之道时常像口中干渴,用它来求取上进时常像是受惊。用它来治理财产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它来书写狱状时常想着放人生路。”

《王仲仪砚铭》:“用它的人已经去世而此器仍存,器物虽小而所任重大。”

……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57282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21章 东坡是一个“痴砚”------

苏东坡用家传宝剑换张近龙尾子石砚后,表露了他对砚台喜爱的心声。他说:“仆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至老无复此病。昨日见张君卵石砚,辄复萌此意,卒以剑易之。既得之,亦复何益?乃知习气难除尽也。”

苏东坡绝对是个“痴砚”,一生也未改变,正是那句“习气难除尽也”。苏东坡一生访砚、藏砚、刻砚、赏砚,乐之不厌,“东坡得砚”也成了画家驰骋想象的一个题材,任伯年、齐白石、傅抱石、范曾等大家都曾描绘过。

其实,不只是苏东坡喜欢砚台,历代文人墨客、上层社会中,都有品“评砚、痴砚”的嗜好。文人学士把太多的赏识与歌咏赋予了砚,也留下许多佳话,从而使它在四宝中独放异彩。晋王羲之曾将砚比为城池,将笔墨比为矛戈铠甲。宋朝米芾曾斗胆向皇上讨要砚,得到后抱起来就跑,连墨汁溅到衣服上也顾不得的理会;康熙朝举人黄莘田千金购砚,并让心爱的侍妾抱砚而眠以滋润宝砚。砚调和了笔墨的功效与沉稳厚重的品性,使笔墨纸砚这四宝融汇贯通。

古人有“武夫宝剑,文人宝砚”之说,认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这种比喻真是让那些喜爱砚台的文人骚客感觉美滋滋的。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有句:“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看到这个说法,就好理解了这些文人骚客为何独爱砚台了。

苏东坡的《日喻》比“盲人摸象”更精彩

古印度有这样一则寓言,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一个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一个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他大声喊道,“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

“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只是根大柱子。”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第四个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他说,“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这则“盲人摸象”的寓言妇孺皆知,后以这个寓言来讽刺那些看问题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目光短浅的人。

一千年以前,我们的先哲、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也曾写过一篇这样的寓言故事《苏东坡集·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是日也。或告之曰‘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之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耶,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这则古文的译文:

有个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就去问眼睛好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个大铜盆。”盲人回到家中就敲起了铜盆,盆子发出了声响。后来他听到钟声,以为这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他说:“太阳发光,就像蜡烛一样。”于是,盲人又去摸蜡烛,知道了蜡烛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一根像竹笛一样的乐器,以为这就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竹笛般的乐器相差太远了,但是盲人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见过太阳,只是向别人打听的缘故。

抽象的“道”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更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是瞎子认识太阳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间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牵制左右敌人,而不被敌人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生活在一起,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成语“盲翁扪龠”,就是苏东坡讲的这个故事。

东坡在《日喻》这篇短文中,引经据典,用笔灵活,通过生动鲜明的故事来启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对所要说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认识,以一种别开生面新鲜活泼的形象来感染读者,体现了东坡十分娴熟驾驭古书的能力。

东坡以自己亲身体验,告知后之学者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注重自我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则不会得到问题的本来真面,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这篇文章语言温和流畅,不同于一般古文的条条框框,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的味道,寓意于理娓娓道来,对人生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拿“盲人摸象”来和东坡先生的文章作比较,东坡的这篇短文精彩,深刻,见地,发人深省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

东坡涉足了当时文人士大夫所能涉足的所有领域,并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表现出来的宽广博学让人钦佩。先生无所不逮,无所不能的才气,旷古绝后。先生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历史与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创造和传承之中,不但影响着过去,影响着现在,还将影响着未来……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后世得以欣赏到东坡这样“千古第一人”留下的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真是幸莫大焉。

“上下五千年,一个苏东坡。”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57282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物励志小说 《风情百样苏东坡》

作者:王伟
小说现有字数:15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风情百样苏东坡”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657282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