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补路,养儿无数

 

由于种种原因,祖父母的墓碑在其去世三十年以后,始得树立。立碑那天,满头白发,脊背不同程度躬曲的大伯、父亲、三...





由于种种原因,祖父母的墓碑在其去世三十年以后,始得树立。立碑那天,满头白发,脊背不同程度躬曲的大伯、父亲、三叔,带领众儿孙和亲友们在墓前追思感怀。

三十多年流逝的岁月,斑白了两代人,很多的过往都已模糊淡忘,而对于祖父母的怀念始终是那么清晰和鲜活。那天,父亲的表现委实令我惊叹,他的发言以一首自创的“诗歌”开场:“宝顶双庙两一体,戊辰己巳赴贵村;男耕女织从心愿,携手奋战建家园;远赴甘肃营山县,小本起家把钱赚……”在我的印象中,一生踏实、稳重的父亲,何曾有过这样的文艺范?

我想,是先辈的功德和留下的口碑,引发了他由衷的自豪,进而以为平凡的表达不足以体现层次。一生平凡的祖父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拿今天的话说,是个有人文精神和大情怀的人。作为湖广填川的唐氏家族,先是定居营山县,其后一支转迁苍溪县白山乡宝顶山,祖父就出生在这里。民国初年,包括祖父在内的几家人口再迁相隔三十余里的白岩乡双庙子白手兴家。祖父靠力气谋生养家,除了开荒耕种,还在农闲时间,从苍溪的东溪场贩米背到营山县换回盐巴,挣取“易货”价差。

那个时代,地主尚无隔夜粮,大多的百姓都是跟饥馑困顿打交道一生。应该说,勤俭等同吝啬,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祖父却在这方面显得很异常。他喜好人客,不论是亲朋邻居到来,还是过往的匠人、春倌、算命子“借歇”,他都热情款待,给客人盛上白米细面,自家人吃酸菜、锅巴、杂粮。

我们给祖父母立了一款名为“桃园三洞”的青石碑,高余四米,固然有迟迟未立碑的愧疚,主要是认为他们“受用得起”。他们善良的品格不仅表现在困苦时期的待人接物上,还表现在热心公益造福乡邻上。

“修桥补路,养儿无数。”这句口头禅祖父不但常说,而且笃信不疑。他有一个习惯:出门做活的路上,遇到路有损坏、坑洼,必然砌补、填平;就是赶场走亲,没有带工具的时候,也要动手尽其所能。

祖父曾用近七年的时间,凿通一条穿过陡峭山崖五百余米的石梯路。那里原本只有羊肠小道,他从民国二十二年开始,抽挤一切空余的时间,以木杠木楔开山辟石,起早摸黑,肩挑背磨,艰辛备至。千余梯阶,每级都浸透着他的汗滴。在水泥路已然进村入户的当下,祖父的这条“硬化路”,依然发挥着通坦、便民的作用。

萨迪说,“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为出身低微而悲伤,蔷薇常在荆棘中生长。”由此,身处平凡的我们,因为沐浴祖先品格的光芒,而对于高尚的品德愈发景仰、敬重、遵从起来。祖父常说的这句话,因为前半句被他处处践行,故而后半句自然得到应验。截至刻碑时,他的子孙已经繁衍五代,超过百人,唯一遗憾的是男丁太多,女丁偏少,真是不折不扣的“养儿无数”哇。

         主编:广哥子(微信号  vguangge)

责编:楚    楚(微信号W2895295)

投稿邮箱677001@qq.com

体裁不限,必须原创作品,文责自负,作者自附百字内简介及近照一张。 公益交流平台,没有稿酬,敬告知,谢谢大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则天女子文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